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2篇
综合类   84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60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以初始均体质量为(16.33±0.34) g的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幼鱼为实验对象,利用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0、8%、16%和24%,分别记为HM0、HM8、HM16和HM24)的鱼粉配制成4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每组饲料投喂3个重复桶,每桶30尾鱼。每天表观饱食投喂3次。实验周期为56 d。实验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鱼粉并未对实验鱼的生长、机体粗成分、肌肉粗成分、肌肉氨基酸组成、肌肉质地和血清生化指标产生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16%替代组增重率提高19%,显示出黑水虻幼虫粉低比例替代鱼粉具有潜在的提高生长性能的作用。与低比例(8%)替代组相比,高比例(24%)替代组降低了饲料效率,且具有升高肝体比和脏体比的趋势。黑水虻幼虫粉中含有较高含量的C12∶0和C18∶2n-6,能够满足鱼类对能量供应和18碳不饱和脂肪酸的需求;黑水虻幼虫粉的添加提高了鱼体C14∶0和n-6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粉替代暗纹东方鲀幼鱼饲料中24%以内的鱼粉不影响鱼体的生长、体成分、肌肉质地和健康状态;低比例(8%~16%)替代还具有潜在的提高生长性能和饲料利...  相似文献   
252.
对松江鲈鱼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至稚鱼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松江鲈鱼受精卵为不规则圆球形,颜色各异,有淡黄、黄、橘红3种颜色;在水温6~11℃、盐度33~34的条件下,经过30 d发育而破膜。初孵仔鱼全长6.6 mm,通体透明,5日龄后开始摄食,再经过35 d的发育,达到幼鱼期。  相似文献   
253.
河口区养殖菊黄东方鲀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河口区养殖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胚胎发育的连续观察,研究了菊黄东方鲀胚胎发育的时序和特点。结果显示,菊黄东方鲀受精卵呈淡黄色或柠檬色,沉性并具有弱黏性,球形,卵径为(1.09±0.03)mm,油球多个且大小不一。根据胚胎的主要特征,胚胎发育分为胚盘形成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期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形成阶段和出膜阶段7个阶段及27个发育时期,在温度为21.0-22.5℃、盐度为13.0-13.5的条件下,历时107 h 10 m in仔鱼出膜。初孵仔鱼全身透明,全长为(2.75±0.07)mm,肛前长为(1.45±0.06)mm,体高为(1.12±0.10)mm,卵黄囊近椭圆形,长径为(1.02±0.06)mm,短径为(0.96±0.04)mm。  相似文献   
254.
刘玉  陈晓婷  吴靖娜  刘智禹  周常义 《水产学报》2023,47(9):099816-099816
河鲀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多以鲜食为主,为延长河鲀产品货架期,丰富河鲀产品种类,实验以暗纹东方鲀为原料,利用发酵技术研制河鲀鱼肠。采用戊糖片球菌、植物乳杆菌、木糖葡萄球菌作为发酵剂,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确定辅料配方,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发酵河鲀鱼肠的最优辅料配方按葡萄糖3%、食用盐2%、马铃薯淀粉10% (均为质量分数),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3.5%、发酵时间10 h、发酵温度35 ℃,最优发酵条件下的感官评价得分为79.70分。本研究建立了基于模糊数学的感官综合评价方法,确定了发酵河鲀鱼肠的最佳配方和发酵条件,为开发发酵河鲀产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5.
暗纹东方鲀胚胎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连续观察法对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人工授精的受精卵的发育进行观察,详细记录了暗纹东方鲀胚胎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经人工催产所获得的暗纹东方鲀受精卵为圆形,鹅黄色且透明,平均卵径为1.118~1.274 mm,受精卵在水温21℃±0.5℃下,受精3h10min后开始第1次卵裂,受精后40 h30 min开始形成器官,受精后131 h 15 min开始孵出仔鱼。刚孵出的仔鱼全长(2.550±0.675)mm,肌节26~28对,卵黄囊大而侧扁,长径为(1.014±0.075)mm,短径为(0.904±0.095)mm。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33个时期。  相似文献   
256.
从患烂尾白浊症的条石鲷肾脏和肝脏等病变组织分离出致病力较强的菌株TP0701,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株为条石鲷的病原菌。对该细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分子鉴定,测定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菌株TP0701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的亲缘关系最近,具有98.1%的同源性。结合该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可鉴定菌株TP0701为恶臭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257.
以成熟的500尾野生光唇鱼(雌雄比1:1)为亲鱼,以室外水泥池为产卵池及育苗池,通过设置产卵巢及采用微流水措施诱导亲鱼产卵,获得不同批次的受精卵共72 650粒,平均受精率达85.3%。受精卵在水温24±1℃条件下孵育,43 h孵化出仔鱼,共50 756尾,平均孵化率达69.9%。仔鱼经25 d培育,得全长1.5 cm左右的鱼苗45 275尾,成活率达89.2%。对光唇鱼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经历了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分化等发育阶段。试验表明:对亲鱼进行强化培育、设置产卵巢及微流水刺激诱导产卵措施是光唇鱼人工繁殖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258.
双斑东方鲀全人工繁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胜利 《海洋渔业》2004,26(2):122-125
对野生双斑东方鲀(Takifugu bimaculatus)人工繁殖的子一代进行人工培育,雌鱼须经三年性腺成熟,成熟系数为17.55%,雄鱼性腺成熟为两年。产卵前一个月,雌亲鱼经强化培育、催熟后,成熟系数可达到25.00%。对7组亲鱼注射LRH-A_2激素,共获鱼苗1.2048×10~6尾,其中全人工繁殖鱼苗9.592×10~5尾,对照组获鱼苗2.456×10~5尾。并就双斑东方鲀性成熟年龄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59.
黄鳍东方鲀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及血液学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涂片经Wright染色液染色,可区分出: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5种血细胞,无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中,血栓细胞数目最多,单核细胞数目最少。与其他硬骨鱼类相比,黄鳍东方鲀的血液性状指标处于较低水平;而雌雄差异不明显。结果可作为黄鳍东方鲀的正常生理常数参考值。  相似文献   
260.
The effects of water tempera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ic myxosporeans, Enteromyxum fugu and Enteromyxum leei, were investigated in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tiger puffer, Takifugu rubripes. After naïve tiger puffer were fed gut tissue infected with both E. fugu and E. leei, they were divided into separate tanks and kept at different constant temperature regimes between 10 and 25 °C. Regardless of the water temperature tested, E. fugu was consistently detected with a high prevalence of infection (60–100%), although no sporulation occurred at 10 and 15 °C. Development of E. leei and the onset of disease were suppressed by low water temperatures (<15 °C). However, a temperature increase to 20 °C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E. leei, followed by an increase of disease rate in the fish.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water temperatures below 15 °C have an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E. fugu and E. leei, resulting in suppression of enteromyxosis at low tempera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