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2篇
综合类   82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57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1.
ABSTRACT:   To elucidate the ontogenetic changes in learning capability of the striped knifejaw Oplegnathus fasciatus , which is a common rocky-shore member in Japan, 28 individuals (2–10 cm standard length [SL]) of laboratory-reared fish under reward conditioning were trained. A single fish was first conditioned to go to one end of two arms of a Y-maze by being given a reward (food pellets), and once the fish has cleared the original problem, the rewarded side was reversed. All fish cleared at least the original problem, although fish at 2–4 cm SL showed lower scores because they learned more slowly or did not clear the reversal problem. Fish showed better learning capability as they grew. Fish of ca. 7 cm SL showed the highest score with quick learning of both the original and reversal problems. Their learning cur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 and individual score) was approximated by a quadratic curve with the maximum score at approximately 7 cm SL. It was speculated that fish at its recruitment stage requires a high learning capability to adapt to the new environment of the rocky shore, which is composed of more complex microhabitats compared to their previous pelagic habitat.  相似文献   
112.
克隆并测定了暗纹东方鲀线粒体基因组(m tDNA)含完整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Ⅲ(CO III)及其下游70 bp的tRNAG ly序列。CO III基因编码框包含786个核苷酸,编码262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鱼类CO III的序列组成对A T核苷酸的偏倚程度比较低。通过暗纹东方鲀与GenBank中8个目12种鱼类的CO III序列同源性比较,显示暗纹东方鲀与这些鱼类的CO III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根据暗纹东方鲀与鲀目其他5种鱼的CO III基因序列所建立的进化树,与传统的分类地位相吻合。推定的tR-NA的二级结构具有典型的三叶草型结构。根据CO III序列构建的分子进化树分析,认为在采用线粒体基因序列进行分子进化分析时,应综合考虑物种遗传变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3.
为筛选出抗红鳍东方鲀盾纤毛虫的天然化合物,并评价其对红鳍东方鲀的安全性,选取了二十种中药有效成分,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统计药物各浓度梯度在10 min、30 min和60 min时对盾纤毛虫的杀灭作用;选择杀虫效果最好的两种药物进行杀虫率检测,通过棋盘法进行联合用药评价;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两种药物在红鳍东方鲀体内的组织分布。结果表明:MNL、NHK两种化合物与盾纤毛虫作用10 min时,药物浓度为8 μg/mL可观察到杀虫作用,药物浓度达到32 μg/mL时杀虫作用显著,随着时间延长杀虫作用增加,但二者联用呈拮抗作用;MNL和NHK在红鳍东方鲀肌肉中达峰时间分别为0.75 h和1 h,在肝脏均呈现双峰现象且第一达峰时间为0.5 h,并分别于3 h和12 h在受检组织中消除。研究表明,即此两种天然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杀虫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药物吸收快、达峰时间短、消除快,应用中宜单独用药不宜联用。  相似文献   
114.
浙江新昌某养殖场的光唇鱼(Aerossocheilus fasciatus)爆发赤皮病,发生大量死亡,从患病鱼肝脏中分离到菌株GCL100301,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该菌株为病原。通过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GCL100301被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通过对该菌株的药物敏感试验,发现其对环丙沙星、新霉素敏感,对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先锋V、新生霉素、痢特灵和头孢噻吩完全耐药。研究结果为光唇鱼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5.
河豚4SNc-Tudor蛋白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河豚4SNc Tudor蛋白(SN4TDR)进行序列与结构相关的生物信息分析,为认识该蛋白结构与功能提供借鉴。[方法]应用双向电泳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 TOF MS)技术,从河豚肝脏总蛋白中鉴定到河豚的4SNc Tudor结构域蛋白。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首次从河豚肝脏总蛋白中鉴定到河豚的4SNc Tudor结构域蛋白SN4TDR。河豚SN4TDR定位于细胞质,无信号肽,为非分泌蛋白,有多个磷酸化位点。蛋白SN4TDR存在α 螺旋、β 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结构,有一个可能形成跨膜结构的片段。并用同源建模的方法,预测了河豚SN4TDR的三维结构模型。[结论]分析河豚SN4TDR基因及蛋白结构,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该蛋白及其基因的分子和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16.
暗纹东方鲀生长激素基因克隆与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克隆获得暗纹东方鲀GH基因,该基因包含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在此基础上获得其cDNA序列,共有591bp,编码196个氨基酸。将该cDNA序列转换成蛋白质序列后,结合NCBI数据库中得到的其它24种脊椎动物生长激素基因的蛋白质序列,运用MEGA3.1,以UPGMA法构建东方鲀等25种脊椎动物的生长激素基因进化树,14种鱼类中除了鳗鲡和鳝鱼外聚为一大类,其它动物中哺乳动物、反刍动物、家禽、爬行动物、人以及鳗鲡等聚为另一大类,暗纹东方鲀与红鳍东方鲀生长激素基因的氨基酸同源性达到100%,与斗鱼、杜父鱼、金鲈生长激素基因的氨基酸同源性达到70%以上,与人的生长激素基因的氨基酸同源性也达到40%;斑马鱼、草鱼、鲋鱼以及鲤鱼之间生长激素基因的氨基酸同源性在85%以上;哺乳动物、反刍动物、家禽的生长激素基因的氨基酸同源性在90%左右。从进化树的结果来看,与传统分类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为进一步研究GH基因在胚胎发育及个体生长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7.
以暗纹东方鲀基因组DNA为材料,利用正交设计L16(45)对影响暗纹东方纯SRAP-PCR反应的5个因素(Mg2、Taq酶、dNTPs、模板DNA、引物)在4个水平上进行正交组合,确立了暗纹东方鲀SRAP反应最佳体系为:20 μL的PCR体系中含有Mg2+ 1.5 mmol·L-1、Taq酶0.5U、模板DNA 75 ng、dNTPs 0.15 mmol·L-1、引物0.2 μmol·L-1.利用30个暗纹东方纯样本对该体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体系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18.
条石鲷早期鳞被的形成和初生鳞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茜素红染色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早期发育阶段鳞片的形成和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条石鲷鳞片的起始中心有3个,分别是鳃盖后缘、侧线上方和尾柄处。在水温为24~27℃的人工培育条件下,20日龄在这3个起始中心最早出现鳞片,鳃盖后缘至胸鳍基部的鳞被向上下前后扩展,胸鳍后缘的侧线上方鳞被向下和向前后扩展,尾柄处的鳞被前后扩展,头顶部的鳞被向四周扩展,到40日龄时鱼体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通过观察还发现,鳞片向下方发育的速度快于上方,上下方向的发育速度快于前后方向。向前扩展到鳃盖后暂停,向后发育到达尾柄末端,最后出现鳞片的部位是鳃盖。条石鲷鳞片为栉鳞,较细小。在鱼体的同一时期同一部位,鳞片的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初生鳞鳞嵴(环片)数目与发育阶段的关系可用二次方程表示。  相似文献   
119.
采用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投喂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LE)后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es)初孵仔鱼CYP19A、DMRT1基因表达以及性腺的组织学变化,以期进一步了解P450芳香化酶(P450arom)在鱼类早期性别分化过程中的作用。RT-PCR结果显示,对照组样品CYP19A和DMRT1表达显示性二态,雌性表达CYP19A基因,雄性表达DMRT1基因。LE处理组在性别分化期间,雄性样品单一表达DMRT1,雌性样品则同时表达CYP19A和DMRT1。qRT-PCR结果显示:LE处理组雌性仔鱼CYP19A基因表达被显著抑;虽然在仔鱼出膜后22d(dph)的表达水平高于9 dph,但仅为同日对照组的2.11%。LE处理组雌性样品22 dph时DMRT1基因表达量上调,至150 dph时达对照组雄性水平。55 dph的性腺组织学结果表明,LE处理可导致暗纹东方鲀稚鱼原始卵巢退化,并向功能性精巢发育。150 dph的LE处理组性腺均为精巢,并与对照组精巢发育同步。结论认为,暗纹东方鲀性腺分化期间P450arom是卵巢形成和维持发育所必须的,抑制P450arom活性可导致雌性暗纹东方鲀发生雄性化逆转。  相似文献   
120.
光唇鱼雌性个体生殖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采集光唇鱼雌性个体样本12尾,测量其体长(L)、体质量(W)、净体质量(Wn)和性腺质量(Wo)等生物学指标。用质量法计数个体绝对生殖力,并对体长相对生殖力(FL)、体质量相对生殖力(Fw)和成熟系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个体绝对生殖力(F)在458~14254粒,平均3736粒。体长相对生殖力(FL)在50~1013粒/cm,平均346粒/cm。体质量相对生殖力(Fw)在19~151粒/g,平均85粒/g。绝对生殖力主要集中于1000~5000粒,绝对生殖力在10000粒以上的样本较少。体长相对生殖力主要分布于100~500粒/cm,而体质量相对生殖力主要集中于25~100粒/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