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0篇
林业   8篇
农学   127篇
基础科学   1篇
  18篇
综合类   351篇
农作物   118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551.
温度对无花粉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籼S育性转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自然突变的无花粉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籼S进行育性转换的试验发现,籼S在广州具有明显的“可育-不育-可育”的育性转换特性,其育性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利用自然条件下日最高温、最低温、平均温与籼S的花粉育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温不育敏感期以平均温推算的最长,为抽穗前的第23—10d,可达14d;而低温可育敏感期则以最低温推算的最长,为抽穗前的第24—16d,仅9d,高、低温敏感期的起始日期基本相同,但高温敏感期的截止日期要晚.13.5h的光长,24℃、24.5℃的温度均能导致籼S败育.  相似文献   
552.
通过^60Co-r辐照与NaN3复合处理及外加成熟胚培养,对得到的珍汕97A和HN5s育性恢复突变体突变率进行了比较,且对育性恢复突变体自交后代不育株的花粉败育类型、光敏不育株的不育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系经过诱变处理可以发生:1.不育株向可育株的转变;2.不育株的败育类型由典败向无花粉型、圆败及染败的转变;3.光敏不育株可转变为温敏不育株。由此提出光敏核不育系育性漂移主要是不育基因发生育性恢复突变,又在自交、杂交过程中累积的结果。  相似文献   
553.
水稻温敏核不育系139S温敏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光温敏核不育系139S应用基础,利用自然生态条件下3年分期播种试验和人工气候室(箱)、冷水池鉴定,对温敏核不育系139S的温敏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为22.6~23.0 ℃.育性敏感期在幼穗分化第Ⅳ至Ⅵ期,其中以第Ⅴ至Ⅵ期最为敏感.在育性敏感期内,人工气候室以(20.0±2.0) ℃处理1 d,在自然条件下1 d日均温22.0~23.0 ℃,不育性不波动.在人工气候室以日均温23.5 ℃处理11 d,有10%的单株出现不育性波动,染色花粉率0.15%,自交结实率为零.  相似文献   
554.
为了评价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配合力,采用14×6不完全双列杂交对14个温光敏核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的7个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和小穗数的一般配合力(GCA)方差达极显著水平,这些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单株产量、单株穗数和株高的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3个性状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作用。GCA好的亲本一般都有较大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GCA效应值以及较多的正效GCA产量构成因子,不育系S1、S6、S7、S9、S12、S13、m14均具有较好的GCA。10个单株产量最大组合的产量构成因素SCA效应值分析结果表明,强优势组合产量三要素的重要性依次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不育系的小穗数和株高,恢复系的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株高的田间表型值与其GCA效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这些性状的表型值可直接用于指导亲本选配。  相似文献   
555.
甘蓝型油菜核不育材料Shaan-GMS不育基因的RAPD标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825条10碱基随机引物对甘蓝型油菜Shaan-GMS转育的杂合近等基因系220AB的可育群体和不育群体进行PCR扩增,其中632条引物共扩增出2043条带,引物BAll02在220AB的可育群体及不育群体间扩增出2条多态性条带,BAll02.500只在220AB的不育群体中出现,BAll02.1000在220AB的不育群体中缺失。进一步对单株PCR分析表明,15株不育株都扩增出了BAll02.500条带,未扩增出BAll02.1000条带,而15株可育株的扩增结果相反,说明BAll02.500是与Shaan-GMS的显性核不育基因Ms相连锁的阳性带。在恢保关系相同的双显性核不育材料6CA的F1可育和不育群体中,BAll02未获得多态性。  相似文献   
556.
 以我国主栽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为起始材料,利用300 Gy的60Co-γ射线辐照干种子,经多代选择选育了一个携带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的新型不育系玉兔S。该不育系苗期性状明显比原亲本培矮64S差,但成熟期的主要农艺性状、育性特征、配合力、抗病性及稻米品质均与培矮64S相仿。补偿性生理机制研究表明,在分蘖、拔节和开花阶段玉兔S叶绿体内腺苷酸激酶和RuBP羧化酶的活性要比培矮64S高。遗传研究表明,白化转绿型突变性状受单隐性基因控制,并在幼苗阶段特异性表达。对不育系玉兔S在两系杂交水稻生产中的应用前景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57.
在籼型群体渝85-1A-4/IR8的F3中发现光(温)敏雄性核不育新材料──CQPGMS,经连续定 向选择,选育出101S、7646S等新资源两用核不育系。101S与7646S相互杂交F表现全不育,两者具有相同的 育性基因;101S、7646S与培矮64S、9309S、安农S、新光S杂交,F1全部恢复可育,表明101S、7646S与它们具有 不同的育性基因;两者与籼型品种杂交、回交,在所有B1F1代群体中不育株与可育株均符合1:3的分离比,在 所有F2代群体中不育株与可育株均符合1:15的分离比,表明101S、7646S的育性受两对独立的隐性主效核基 因控制。  相似文献   
558.
辐照小麦花粉与有性杂交技术相结合选育小麦新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为母本,分别用5、10、20和30Gy60Co-r射线辐照处理4个小麦品种(系)的成熟花粉进行杂交授粉。通过对杂种后代的调查观察,以10Gy剂量辐照处理小麦的成熟花粉诱变效果好,在M2代突变性状中有株高、穗长、熟期、颖壳颜色、芒性等性状变异。已育成3个小麦品种的实践证明,辐射小麦花粉与有性杂交技术相结合,育种效率高,周期短。本文提出了辐照小麦花粉与有性杂交技术相结合的复合育种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559.
 【目的】对雄性不育突变体802A进行表型鉴定和遗传分析,并对不育突变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方法】调查802A突变体的花粉育性、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同时对其不育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以802A/Ⅱ-32B F2和802A/02428 F2为定位群体,运用SSR、InDel等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结果】802A突变体的花药瘦小、干瘪、不开裂,外观呈乳白色,花粉以典败为主,属于普通雄性不育类型。同时,该突变体还表现颖壳变细、扭曲,剑叶变短、变窄、内卷,穗颈包颈等特征。遗传分析表明,802A的雄性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不育突变基因定位于第3染色体长臂的SSR引物RM3513附近,InDel标记S2和S5之间,该基因与这2个InDel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6和0.3 cM,并且与InDel标记S3和S4在167株F2不育单株中共分离。【结论】通过与迄今已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基因比较,认为802A所携带的突变基因是一个新的水稻隐性核不育基因,暂命名为ms92(t)。  相似文献   
560.
以甘蓝纯合显性不育材料(DGMS)03-01Z608-1、04Z521-12为试材,在18~20℃的环境条件下,研究不同的封口材料和方式、接种茎段类型及蔗糖浓度对甘蓝纯合DGMS材料离体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芽茎段适合04Z521-12的保存,2~3芽茎段适合03Z-01Z608-1的保存;用封口膜+塑料膜封口可延长继代周期;7%和4%的蔗糖浓度分别可延缓04Z521-12和03Z-01Z608-1的生长;将保存后的材料转入新鲜的培养基中,98%以上的茎段均能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