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4篇
农学   4篇
  5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黄瓜靶斑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近年河南省出现的黄瓜靶斑病的症状进行了系统观察 ,研究了该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 ,黄瓜靶斑病菌生长适温为 3 0℃左右 ,产孢适温为 2 5℃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 3 0℃。病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pH值以 5~ 6为宜。孢子形成和萌发需要高湿。光照能促进菌丝的生长 ,但对孢子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同时进行了室内药剂敏感性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 ,初步调查了病害发生因素。  相似文献   
92.
黄瓜主要病害的识别和综合防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综述了枯萎病、霜霉病、黑星病等黄瓜主要病害的症状及相应的防治方法,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3.
目的:分析学校症状监测网络直报系统信息的收集特点和预警机制,总结其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独特作用。方法:分析网络直报系统上报数据对学校传染病预防的效果。结果:网络症状信息直报241 411次,因病缺课症状监测预警处置5 508起。结论:学校因病缺课症状监测网络直报系统有利于学校传染病的早发现,早处置,早防控,做到了快速、准确收集传染病症状预警信息,动态掌握传染病流行趋势,为后续传染病现场流调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94.
C/A值与甘薯丛枝病症状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比测定了由植物类菌原体(MLO)引起的甘薯丛枝病病株和甘薯健株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含量在整个生长周期内的变化。结果显示:甘薯中细胞分裂素以玉米素为主。病株中玉米素含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吲哚乙酸含量仅在芽萌发时期病、健材料间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甘薯的生长,这种差异逐渐消失。结合甘薯丛枝病发病特点,讨论了植物激素C/A值的改变对病状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
 我国高粱上发生的新病害顶腐病是由亚粘团串珠镰孢(Fusarinm 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 Wr.&Reink.)侵染引起的。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适宜pH值为6~8。小型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28℃,适宜pH值为6~7。病菌在Bilai培养基上,pH4~11间均易产生大型分生孢子。黑光灯和日光灯照射对大型分生孢子形成有促进作用,且黑光灯优于日光灯;在光照处理下最适宜产生大型孢子的培养基为小麦粒和高粱粒。病菌在PSA培养基上培养10~12天后可产生厚垣孢子。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以半乳糖、甘露糖为佳,乳糖、木糖、葡萄糖次之。对氮源利用远不及碳源。人工接种条件下,病菌能侵染高粱、苏丹草、哥伦布草、玉米、谷子、珍珠粟、薏苡、水稻、燕麦、小麦、狗尾草等禾本科植物。  相似文献   
96.
陈蕾  顾剑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050-15051,15060
从禽白血病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症状及诊断方法等方面对禽白血病进行了全面阐述,并介绍了其相关研究方法和进展情况,以期为规模养殖场诊断禽白血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the pectinolytic bacteria 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 (Pca) and Dickeya spp. are causal organisms of blackleg in potato. In temperate climates, the role of 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 (Pcc) in potato blackleg, however, is unclear. In different western and central European countries plants are frequently found with blackleg from which only Pcc can be isolated, but not Pca or Dickeya spp. Nevertheless, tubers vacuum-infiltrated with Pcc strains have so far never yielded blackleg-diseased plants in field experiments in temperate climates. In this study, it is shown that potato tubers, vacuum-infiltrated with a subgroup of Pcc strains isolated in Europe, and planted in two different soil types, can result in up to 50% blackleg diseased plants.  相似文献   
98.
采用硝化纤维素膜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 (NCM -ELISA)和症状诊断法 ,对从日本引进的紫色甘薯病毒病发生情况进行检测。NCM -ELISA检测结果表明 ,从日本引进的紫色甘薯分别感染了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甘薯轻度斑驳花叶病毒 (SPMMV)、甘薯褪绿斑点病毒 (SPCFV)、甘薯潜隐病毒 (SPLV)、C - 6病毒和C - 8病毒。其中 ,SPFMV和SPMMV感染最普遍 ,SPCFV和SPLV次之 ,而C - 6和C - 8感染较少。在供试的 14个日本紫色甘薯品种 (系 )中 ,A4、A5和山川紫等 3个品系 (种 )感染上述全部 6种病毒 ,其余 11个甘薯品系只是感染了其中几种病毒 ;症状观察结果表明 ,感染病毒的紫色甘薯叶片出现明显的症状 ,主要表现为褪绿斑驳、畸形、坏死、变色等 4种类型。  相似文献   
99.
在黑龙江省内采集病植物标本,对爬地柏枯梢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根据形态学初步鉴定爬地柏枯梢病病原物为微色二孢属(Microdiplodia sp.)。通过对该病原菌r DNA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得出该序列与Gen Bank中微色二孢属的同源性为99%。从爬地柏枯梢病症状、病原菌、病菌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技术4个方面描述爬地柏枯梢病,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0.
项存悌  朱虹 《林业研究》2000,11(4):252-254
Introduction9Withtherapidlydevelopingofartificialpoplarforests,poplardiseasesincreasedgradually.Specially,poplarlonghornedbeetlesandcankerhavebecomethemainharmfulfactorsofaffectingthedevelopmentofpoplarstands.Therefore,thecontroltacticsforpoplarDothiorellacankerandCytosporacankerhavebeenlistedforkeyprojectinSeventhFive-YearPlan,EighthFive-YearplanandNinthFive-YearplanofChinasincethemiddleof80s.InTwentiethInternationalPoplarConference,"IntegratedcontroltechniqueofpoplardiseaseinChina"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