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8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246篇
林业   151篇
农学   141篇
基础科学   18篇
  156篇
综合类   552篇
农作物   256篇
水产渔业   27篇
畜牧兽医   168篇
园艺   87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31.
西葫芦银叶病发病叶片叶绿素代谢及其荧光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西葫芦银叶病发病叶片和叶柄叶绿素代谢特性和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与对照相比,发病叶片和叶柄叶绿素总量(Chl.a+b),叶绿素a (Chl.a),叶绿素b (Chl.b)含量均下降;轻度与重度发病叶片叶绿素a/b增加,中度发病叶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叶柄比对照降低。西葫芦银叶病对叶片Chl.b的影响比Chl.a大,而对叶柄Chl.a的影响比Chl.b大。发病叶片和叶柄叶绿素酶活性升高,从而使叶绿素降解加速,叶绿素合成中间产物Protoporphyrin IX (Proto IX),Magnesium protoporphyrin IX (Mg-Proto IX),Protochlorophyllide (Pchlide)含量降低,Uroporphyrinogen Ⅲ (Uro Ⅲ)含量增加,表明叶绿素合成在 Uro Ⅲ到 Proto Ⅸ受阻。发病叶片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系统Ⅱ(PSⅡ)的潜在活性(Fv/Fo),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增加。试验结果表明,西葫芦银叶病破坏了叶绿素合成和降解的动态平衡,叶绿素合成受阻和叶绿素降解加速是导致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的原因;发病叶片叶绿体PSⅡ活性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32.
西葫芦新品种寒丽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葫芦新品种寒丽是以我国地方品种的分离后代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的纯合优良自交系F-70为母本,以国外引进品种的分离后代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的高代稳定自交系72-118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早熟一代杂交种。该品种植株矮生,株型紧凑,具有早熟、丰产、生长势强、抗逆性好、膨瓜速度快、持续结瓜能力强、商品性好等特点,667m2产量5000kg左右。适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早春保护地和露地等种植。  相似文献   
33.
通过5年10项次的系列试验,研究了影响大豆产量的栽培因子的单因素、多因素对大豆器官生长发育和群体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栽培因子的实施效应。播期、密度、行株距配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夏大豆品种较早播种,生长稳健,分枝、有效荚数和单株粒重增加,有利于高产;不同株型类型品种的适宜密度有显著差异,主茎型>分枝紧凑型>分枝松散型,在适宜密度条件下均可达到较高产量水平;缩小行距,有利于增加群体数量,叶面积指数增加;适当增加株距,有利于改善单株生育状况和后期透光条件,提高单株生产力。因此,夏大豆产区实现田间最佳分布措施是缩小行距,扩大株距。  相似文献   
34.
烟粉虱若虫在夏大豆植株上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烟粉虱若虫在223份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植株上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烟粉虱若虫在夏大豆植株上的总体分布集中在中上部,占总数的83.1%,中部与上部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上烟粉虱若虫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主要分布在上部,上4叶烟粉虱数占单株烟粉虱总数的57.7%;无限结荚习性品种主要分布在中上部,第11叶至第16叶上烟粉虱数占单株烟粉虱总数的53.1%;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中5叶烟粉虱数占单株烟粉虱总数的39.6%,上5叶烟粉虱数占单株烟粉虱总数的41.4%.由此可以看出,化学防治烟粉虱的重点部位是大豆植株的中上部叶片.  相似文献   
35.
行距配置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确定黄淮南部夏玉米产区机械化生产适宜的行距配置方式,2012—2013年同时在河南省方城县和辉县两个试验点设置大田试验,以高、中、低3种株高类型的玉米杂交种‘先玉335’、‘郑单958’和‘512-4’为材料,设置2个种植密度(低:60 000株·hm~(-2);高:75 000株·hm~(-2))、5个行距配置方式(50 cm、60 cm、70 cm、80cm等行距和80 cm+40 cm宽窄行距),研究了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条件下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低密度种植条件下,高秆的‘XY335’和矮秆的‘512-4’均以60 cm等行距处理产量优势明显;中秆的‘ZD958’在辉县和方城分别以60 cm和70 cm等行距产量最高。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高秆的‘XY335’和中秆的‘ZD958’均以60 cm等行距处理产量最高;而矮秆的‘512-4’则以50 cm等行距种植产量优势明显,但与60 cm等行距处理差异不显著。植株氮积累量随行距的扩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60 cm等行距的氮积累量较大,低密度时显著高于80 cm等行距和80 cm+40 cm宽窄行距处理,而高密度下与各行距处理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植株氮积累量对行距反应不同,高秆品种在行距间差异不显著,中秆品种80 cm等行距最低且与其余行距处理差异显著,矮秆品种50 cm和60 cm等行距氮积累量最高且与其余行距差异显著。两个密度种植条件下,籽粒氮积累量和氮素收获指数均随行距的扩大先升高后降低,在60 cm等行距处理达到最大值,并且均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氮肥偏生产力随行距的扩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60 cm等行距处理较高,但在低密度下与其他行距处理差异不显著,高密度时与80 cm等行距处理差异显著。与其他行距处理相比,60 cm等行距处理具有相对较高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能够较好地协调玉米土壤与植株的氮素吸收利用关系,兼顾不同株高类型玉米品种在一定密度范围内获得高产,可作为目前黄淮南部地区夏玉米统一的行距配置方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6.
分析影响夏蝗大发生的关键气象因子,预报夏蝗的发生程度,对夏蝗防治决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秩相关系数法,筛选出影响河北省洼淀和沿海两个类型区夏蝗大发生的关键气象因子.根据贝叶斯判别准则,确定了两类蝗区夏蝗大发生关键气象因子的最佳临界距平值;利用灾变规律的关键时预报方法,对两个蝗区因子数确定的关键年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了两个类型蝗区最佳的预报因子数.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夏蝗大发生进行模拟和预报,结果拟合率达到99%以上,2004和2005年延伸预报结果与实际一致.  相似文献   
37.
夏玉米需水及耗水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试验地区夏玉米在降雨年型为-干旱年的需水与耗水规律。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夏玉米全生育期需水量为359.8mm。夏玉米日需水强度呈抛物线型,苗期较小,拔节到抽雄达到最大,抽雄到酸浆后需水强度逐渐减小。土体供水在耗水来源组成中所占比例很小,甚至出现负供水。但是在某个生长发育阶段,特别是出现水分胁迫的条件下,土体供水可在玉米耗水组成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8.
不同沟灌方式下夏玉米单作物系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FAO推荐的单值作物系数法,对常规沟灌和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两种灌水方式下不同水分处理(水分控制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80%、70%、60%)的夏玉米作物系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灌水方式修正系数可用相对蒸腾量来表示,与播后天数具有良好的6次函数关系,相关性显著;两种沟灌方式的单作物系数呈现相同脉冲波动变化趋势,但交替隔沟灌的作物系数小于常规沟灌;利用单作物系数法计算作物需水量与实测值相比偏差均低于10%,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39.
夏玉米叶片光谱吸收率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不同株型、不同发育期、不同部位的夏玉米叶片光谱吸收率及冠层中的光谱分布状况作了初步分析,发现各绿色叶片对各波段光的吸收率随波长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对不同叶龄、不同部位的叶片,不同品种同一部位的叶片而言,在吸收率的高低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40.
新型水土流失监测装置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钎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水土流失监测方法,但是传统测钎法难以适应复杂监测地形,缺乏专门测读装置,还会产生较大监测误差,需要对其加以改进.以颐和园万寿山山体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山体特征和文物分布状况,选定18块监测场地,发明单钎多点式测读装置,选用改进的测钎法对水土流失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18块监测场地考虑了土壤、坡度、植被等因素的差异,可以全面反映万寿山水土流失状况;2)单钎多点式测读装置有效降低了测钎埋点环境条件、测读方式等客观和主观误差,提高了测钎法水土流失监测结果的准确性;3)监测期间,万寿山平均土壤流失值在-3 mm~ +1 mm范围内.说明新型水土流失监测装置是可行的,所用水土流失监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供其他类似工程借鉴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