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3篇 |
免费 | 74篇 |
国内免费 | 25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51篇 |
农学 | 141篇 |
基础科学 | 18篇 |
155篇 | |
综合类 | 553篇 |
农作物 | 256篇 |
水产渔业 | 27篇 |
畜牧兽医 | 168篇 |
园艺 | 87篇 |
植物保护 | 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50篇 |
2016年 | 55篇 |
2015年 | 72篇 |
2014年 | 85篇 |
2013年 | 81篇 |
2012年 | 96篇 |
2011年 | 113篇 |
2010年 | 98篇 |
2009年 | 84篇 |
2008年 | 82篇 |
2007年 | 102篇 |
2006年 | 82篇 |
2005年 | 53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中国夏玉米和冬小麦近年生育期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物物候期受气候条件和人为耕作的共同影响,而水热气候条件又直接影响着人为耕作时间。全球变暖背景下温度增加的趋势在近年来出现了停滞现象,针对这一新的气候变化特征,本研究选取作物物候观测和气象观测的站点数据,利用经典的统计学方法分析2000—2013年中国夏玉米和冬小麦主要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及作物生育期与对应水热条件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夏玉米和冬小麦各主要物候期均呈现一定程度的延后,其中64%的站点显示夏玉米成熟期延后,冬小麦成熟期延后的站点数比例达78%。研究期间,夏玉米和冬小麦的生育期历时对温度和降水变化均比较敏感,88%和64%的站点分别显示出夏玉米和冬小麦的生育期历时与平均温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71%和77%的站点显示夏玉米和冬小麦生育期历时与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时段内的气温变化也不同于一般性认为的单调升温,夏玉米生育期对应的平均温度呈增加和降低趋势的站点数基本相同,但显示降水量增加的站点较多,达到总站点数的68%;而冬小麦整个生育期显示冷干化趋势的站点居多,显示温度降低和降水量下降的站点数均占总站点数的60%以上。此外,本研究还用轮作站点探讨说明了可以利用年值气候数据替代生育期气候数据分析夏玉米和冬小麦轮作的物候和生育期特征。本研究通过站点数据证实了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新的气候条件下我国夏玉米和冬小麦的物候也对应产生了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2.
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5个重点沿海蝗区1983-2008年东亚飞蝗夏蝗的调查资料和相应的气象资料,分别对飞蝗发生期、发生量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并组建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夏蝗出土始期和出土盛期均与上年9月和当年2月的降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方程系数不同;在发生量预测中,夏蝗发生密度与4月平均气温和2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发生面积与3月和上年8月的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上年9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利用历史资料对预测模型进行回代检验,模拟值的平均相对准确率达90.2%,可以满足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03.
104.
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直接导致采食量减少,产奶量下降,繁殖性能降低,本文从生产实际出发,分别从夏季搭建凉棚,保证充足饮水,提高日粮中精料比值,包括精料中能量、蛋白水平和矿物质的补充,调整饲喂时间及方法,注意牛舍通风,搞好牛体及环境卫生等措施,减少奶牛的热应激。 相似文献
105.
106.
于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采用样线法对江苏扬州宝应湖湿地冬季鸟类的区系组成进行调研,调查期间共记录到鸟类56种,隶属11目28科。冬季鸟类组成中,留鸟31种,冬候鸟19种,旅鸟6种。古北界鸟类24种,东洋界鸟类20种,其余12种为广布型,鸟类的区系组成兼有古北界和东洋界过渡的特点。鸟类群落多样性的比较分析显示,湖岸生境较敞水区生境的鸟类多样性程度高。调查期间未发现大型雁鸭类。结果表明,保护区域内越冬鸟类的多样性,必须权衡满足当地居民对淡水资源的合理需求与尽可能多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7.
为预估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花期高温灾害风险,根据河南省1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夏玉米抽雄期常年观测资料和未来RCPs(representativeconcentrationpathways)气候变化情景数据,构建夏玉米花期高温风险评价指标,开展河南省夏玉米花期高温灾害时空特征及风险演变分析。其中RCPs气候情景数据包括基准气候条件(1951—2005年, RCP-rf)和未来(2006—2050年)RCP 4.5(中)、RCP 8.5(高)两种浓度路径数据。以抽雄普遍期及之后7d确定为夏玉米花期,并内插匹配气候情景格点数据。以花期最高气温≥32℃和≥35℃作为轻度和重度高温灾害发生阈值,根据轻、重度夏玉米花期高温发生频率和高温积害,建立风险评价指标并分级。结果表明, RCP-rf情景下全省夏玉米花期高温发生频率在20.5%~81.0%(≥32℃)和3.9%~51.9%(≥35℃)。与基准条件相比,≥32℃高温发生频率增加9.1%(RCP4.5)和11.0%(RCP8.5),≥35℃高温发生频率增加8.7%(RCP4.5)和8.3%(RCP8.5)。RCP-rf情景下全省夏玉米花期高温积害在48.5~200.9℃·d(≥32℃)和9.8~138.5℃·d(≥35℃)。与基准条件相比,≥32℃高温积害增加25.4℃·d (RCP 4.5)和25.6℃·d (RCP 8.5),≥35℃高温积害增加25.8℃·d (RCP 4.5)和31.4℃·d (RCP 8.5)。由综合风险分析可知, RCP-rf情景下夏玉米花期高温灾害高值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新乡、郑州、许昌、漯河、周口及其以东以北的地区(商丘除外),约占夏玉米主栽区面积的30.1%;RCP4.5情景下高值风险区扩大至洛阳和南阳以东的大部分地区,约占夏玉米主栽区面积的63.4%; RCP 8.5情景下高值风险区面积进一步向西扩大,约占夏玉米主栽区面积的占76.3%。 相似文献
108.
109.
分析了夏玉米各组分含量、红边参数以及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可利用FD-Max反演叶面积指数,利用Depth672反演茎秆全N含量,利用Lwidth反演叶片全N含量、叶片和茎秆的含水量以及可溶性糖含量。构建了以红边参数为自变量的各组分的反演模型,对反演模型预测性分析表明,利用上述红边参数预测农学组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0.
覆盖方式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半湿润偏旱区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夏玉米田土壤蓄水保墒和增产效果,于2014年6-10月在陕西杨凌节水灌溉试验站,通过设置垄覆地膜沟覆秸秆(PSM)、全覆膜平作(PM)、覆秸秆平作(SM)、露地平作(CK)4种栽培模式进行玉米种植试验,对0-200cm土壤不同深度土层含水率进行全生育期动态监测,分析比较各种模式下土壤含水率、土层贮水量以及作物耗水量的变化规律,并结合产量资料计算各种种植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一次30.5mm降水过程结束后,PSM处理的集水作用最明显,降水2d后,垄沟中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最高,达35.8%。与降水2d后相比,降水6d后,CK、PSM处理沟中(PSM-F)、PM和SM处理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分别下降10.3%、2.9%、1.8%和0.2%,而PSM处理垄下(PSM-B)含水率则提高10.4%。PSM处理在干旱季沟中和垄下土壤含水量差异明显,降雨较多时,沟垄土壤含水率基本达到平衡。PSM、PM和SM处理能显著提高玉米生育期0-20cm土层贮水量,其中以PSM处理最为显著;各处理苗期以后20-100cm土层贮水量均低于对照;100-200cm土层贮水量以SM处理最高,PSM处理最低。夏玉米产量与拔节-灌浆期耗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98*)。PSM、PM和SM处理的玉米产量较CK分别提高95.3%、83.1%和55.4%,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分别提高75.7%、71.0%和58.8%。研究结果表明垄覆地膜沟覆秸秆栽培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适宜在半湿润偏旱区夏玉米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