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1篇
林业   47篇
农学   134篇
基础科学   35篇
  76篇
综合类   322篇
农作物   20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7篇
园艺   112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新形势下云南制糖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制糖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仅次于烟草的第二大农产品加工业,云南也已成为中国第二产糖大省。制糖业的发展关系到云南省600万蔗农的切身利益,发展好制糖业是解决云南省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尽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绩,但云南制糖业仍然存在甘蔗种植劳动力资源不足、优良品种研发和推广滞后、原料不能满足制糖生产需要、生产规模化程度低以及制糖企业经营规模小、技术装备存在差距的问题。在国家对云南实施“桥头堡”战略的新形势下,云南制糖业应把握好自身优势,抓住机遇,通过加大对制糖业的扶持,实行甘蔗种植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进行结构调整,重视科技创新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促进制糖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2.
沙糖桔的产量与花果期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保花保果期气象灾害严重影响后期产量.为研究保花保果期气象灾害对桂林沙糖桔产业的影响,对桂林沙糖桔保花保果期气象灾害的天气防御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桂林沙糖桔保花保果期指每年3~6月,沙糖桔开花及幼果生长期,此时的温度突升突降、雷雨大风、冰雹、暴雨等灾害会造成大量花朵或幼果脱落,树体伤害,挂果数量减少,产量下降.及时了解灾害天气信息,及时做好水肥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保证沙糖桔优质丰产.  相似文献   
143.
广东果蔗宿根矮化病菌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广东果蔗宿根矮化病发生情况,为果蔗健康种苗生产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常规PCR与巢式PCR技术分别对广东韶关和广州南沙果蔗产区的主栽品种‘黑皮果蔗’(‘Badila’)及华南农业大学甘蔗育种基地新引进的果蔗品种‘内江蜜蔗’、‘甜城21号’、‘甜城22号’和‘甜城99号’等进行宿根矮化病菌的检测。结果表明,巢式PCR检测的阳性检出率达88.6%,明显高于常规PCR检测(40.4%);广东韶关果蔗产区‘黑皮果蔗’宿根矮化病阳性率为86.8%;广州南沙果蔗产区‘黑皮果蔗’宿根矮化病阳性率为92.7%;华南农业大学甘蔗育种基地新引进的果蔗品种除‘甜城22号’外,其他3个品种‘内江蜜蔗’、‘甜城21号’和‘甜城99号’均感染宿根矮化病菌。甘蔗宿根矮化病已在广东主要果蔗产区普遍发生,健康种苗研究与应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4.
果实糖分积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果实糖分积累与果实发育及其品质密切相关性,综述了果实中糖分的生理功能、果实糖分积累的基因型差异、糖分积累与果实发育的关系以及糖代谢相关酶在果实糖分积累中的作用,以期为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5.
家蚕糖转运蛋白基因BmST3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与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卫青  杨金宏 《蚕业科学》2010,36(4):604-609
糖转运蛋白在家蚕体内糖类化合物的转运与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电子克隆的基础上,通过RT-PCR方法克隆了家蚕糖转运蛋白基因BmST3(GenBank登录号:GQ871756)。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位于家蚕27号染色体,开放阅读框(ORF)长1434bp,编码477个氨基酸,预测蛋白有典型的Sugar_tr结构域和12个疏水的跨膜结构域,与埃及伊蚊、致倦库蚊、冈比亚按蚊、赤拟谷盗登录号分别为EAT47626、EDS35465、EAA11457、EFA05337的同源蛋白相似性均在60%以上。RT-PCR检测和基因芯片信号值分析结果显示,BmST3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的9种组织中,主要在马氏管中大量表达,推测其可能在马氏管细胞膜内外物质的跨膜转运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6.
乳酸菌胞外多糖生物合成与遗传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乳酸菌是被公认的安全食用菌株,其合成的胞外多糖由于具有良好的物理学特性和生物学活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了解多糖合成途径和糖基代谢过程对于改变多糖结构与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就乳酸菌胞外多糖生物合成途径、遗传调控以及在控制多糖产量与结构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47.
通过对试验和调查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深化对在蔗尾下种基础上创新的宿根蔗尾下种技术的抗旱等生产价值和经济效益的认识.总结提出了整套宿根蔗尾下种技术。  相似文献   
148.
张文彬  蔡葆  徐艳丽 《中国甜菜》2010,(3):58-62,67
综述了世界和中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并对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9.
不同栽培法和收割期对甘蔗单产及含糖量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利用1975~2008年33年间日本南大东岛甘蔗生产数据, 分析了甘蔗栽培方法[新苗种植(包括夏植和春植)、宿根]和收割时期对其产量、品质和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栽培法甘蔗多年平均产量依次为夏植>宿根>春植; 新植甘蔗的种植期越早产量越高; 宿根甘蔗产量与前茬甘蔗的收割期呈二次函数曲线关系, 前茬甘蔗收割过早或过迟均对宿根甘蔗生长不利; 宿根甘蔗产量随宿根次数增加呈下降趋势; 宿根甘蔗含糖量通常高于新植甘蔗, 且不同栽培法下3月下旬前收获的甘蔗含糖量随收割期后延而逐渐增加.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依据栽培方法、收割时期预测甘蔗单产和含糖量的数学模型, 模型对我国甘蔗种植业具有理论和实际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0.

The ability to determine the presence and identity of sugars in the guts of adult parasitoids in the field would aid researchers in addressing long-standing problems in parasitoid ecology. Until very recently, however, gut sugar analyses have not been carried out on parasitoids. This is despite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methodologies for gut sugar analyses in biting flies (mosquitoes, sand-flies, black-flies, horse- and deer-flies, and biting midges) for decades. Methods used have been the cold anthrone test for the detection of gut sugars, and various forms of chromatography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gut sugars. We review the use of these methods in biting fly research and then describe the nascent field of gut sugar analyses in parasitoids. Both cold anthrone and chromatography tests have begun to be used on field-caught parasitoids, and we describe progress from our own work. We used cold anthrone on the aphid parasitoid Aphelinus albipodus (Hymenoptera: Aphelinidae), and results from one field study show that approximately one-fifth of individuals tested were positive for gut suga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eld site point to the primary source of these gut sugars as being aphid honeydew. We also analysed the gut contents of Diadegma insulare (Hymenoptera: Ichneumonidae), a parasitoid of diamondback moth. In this case, HPLC analyses showed that over 85% of field-captured individuals had fed upon sugars. These same analyses suggested that honeydew may have been a major source of the gut sugars in this case also, but the sugar profiles suggest some nectar feeding.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ce of various sugar sources on parasitoid activity and effectiveness will facilitate the incorporation of sugar sources in habitat manipulation programmes as a part of IP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