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0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175篇
林业   414篇
农学   109篇
基础科学   158篇
  803篇
综合类   1156篇
农作物   74篇
水产渔业   51篇
畜牧兽医   126篇
园艺   168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基于“生产-生态-区位”的都市区粮田布局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定规模的粮田对保障都市区粮食供应、营造城市景观等具有重大意义。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依据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首先提取允许建设区内的基本农田作为粮田优先划入区;其次,以耕地图斑为评价单元,从粮食生产能力、生态安全能力和区位条件3方面构建评价模型,对优先划入区外的耕地图斑进行定量评价;结合定量评价结果,最终确定平谷区粮田空间布局。结果表明:平谷区优先划入区的粮田面积为1 427.26 hm~2,占区域耕地总面积的11.62%,主要分布在平谷县城与各镇中心周边;基于综合评价分值将优先划入区外的耕地划分为适宜划入区、储备划入区和不宜划入区3种类型,其中,适宜划入区主要分布在平谷县城东侧的地势平坦区域,并与优先划入区构成平谷区粮田的首选区域;储备划入区作为粮田储备可选区域,主要分布在县城的西部和南部乡镇;而不宜划入区空间分布零散,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地形坡度较大的县城北部地区。由此形成的"生产-生态-区位"三位一体的都市区粮田布局方法可为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粮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2.
苹果图像的背景分割与目标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果的缺陷、大小和颜色差异以及光照等因素影响图像背景分割与目标提取精度.以苹果为研究对象,针对4种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采集的280幅不同姿态的苹果图像,将彩色图像的R、G、B分量进行算术运算,然后采用形态学开运算进行消噪处理,采用线性空间滤波消除锯齿状边界,采用自动阈值分割方法进行背景分割与目标提取.结果显示,203幅图像的分割偏差小于1%,占总量的72.5%;70幅图像的分割偏差大于1%而小于2%,占总量的25%;偏差大于2%的有7幅,占总量的2.5%.最大分割偏差为2.83%.  相似文献   
83.
基于信道测试的橘园WSN网络部署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WSN)规划与快速部署问题,基于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研究橘园WSN射频信号衰减模型,指导WSN部署并进行了组网试验.选433 MHz与2.4 GHz载波频率,基于连续无线电波在通信码率、天线增益、调制扩频方式、数据包长度和通信距离等多因素作用下分析WSN射频信号在橘园的衰减,建立2频率射频信号接收强度与环境传播因子及通信距离间的模型,拟合R2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为0.957031与0.971218,0.9546与0.9863.通信码率低于1.2 kb/s且远距离通信时,433 MHz CC1110具有优势;发射功率与天线增益相同时,433 MHz平均信号强度高于2.4 GHz;通信码率相同时,CC2530丢包率低于CC1110.针对橘园选ZigBee设计星型WSN进行组网试验,结果表明,尽可能短数据包与较低通信码率的通信协议较好;WSN各节点平均通信成功率高于84%.  相似文献   
84.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太湖典型地区耕层土壤全氮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适用于研究区域土壤全氮制图的最佳邻域,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块段克立格(Block Kriging)法绘制了土壤全氮含量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的空间变异性在40km步长变化域上表现为明显的各向同性,超出这个范围,土壤全氮空间变异的各向异性明显增强,以40km步长变化域上土壤全氮的空间结构特征作为Kriging插值依据有助于提高制图精度。制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全氮含量在江阴和宜兴两市境内普遍较高,锡山和武进两市相对较低;且高值斑块区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的圩田区,这是人为施肥和土壤特性共同影响的结果。Kriging估值标准差分布图可为评价和提高制图精度提供十分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85.
陕西省农田土壤硫含量空间变异特征及亏缺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陕西省 13种耕地土壤 30 5个表层 (0~ 2 0cm)土壤样点分析结果表明 :该省土壤全硫和用0 0 1molL-1Ca(H2 PO4) 2 浸提的有效硫含量分别为 33~ 76 9mgkg-1(均值 36 0mgkg-1)和 4 6~ 15 7 3mgkg-1(均值 2 9 3mgkg-1) ,其中黑垆土 (普通干润均腐土 )、绵砂土 (灌淤湿润砂质新成土 )的有效硫平均含量最低。土壤全硫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 ,有效硫空间相关性较差。土壤全硫和有效硫分布具有渐变性 ,其最大相关距离分别为 5 31km和 34km。全硫以较大区域变异为主 ;有效硫以小区域变异为特征。陕西省耕地土壤有效硫含量低于硫亏缺临界值 (18 5mgkg-1)的占总面积的 13 9% ,相当于 5 3 7万hm2 农田缺硫。陕西省中部地区 ,尤其是延安西部地区土壤硫亏缺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86.
土壤水溶性有机物的紫外光谱特征及地域分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甲  曹军  陶澍 《土壤学报》2003,40(1):118-122
测定了中国中东部地区 1 7种土类 45个样点近表层 1 0cm土样中水溶性有机物的紫外光谱和分子量分布特征 ,同时测定部分样品富里酸的相应特征。在此基础上比较和分析水溶性有机物与富里酸紫外光谱特征的差异、紫外光谱特征与样品平均分子量分布的关系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性有机物和富啡酸具有相似的紫外光谱特征 ;WSOC样品紫外 /可见光比值与其平均分子量负相关 ,而WSOC单位浓度的紫外吸收值则与平均分子量正相关。研究区水溶性有机物的单位浓度紫外吸收值具有明显的自北向南和自东向西递降的趋势 ,从根本上受制于水热条件的WSOC分子量分布可能是影响样品紫外特征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7.
刘付程  史学正  王洪杰  张庆利 《土壤》2003,35(4):330-333
在GIS的支持下,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苏南典型地区原锡山市土壤全Zn和有效Zn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了土壤全Zn和有效Zn含量与土壤颗粒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全Zn和有效Zn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一定的结构性,其空间相关范围分别达到6.6km和7.5km。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土壤全Zn含量在研究区域东北部最低,东南部相对较高;有效Zn含量与全Zn有着相似的空间分布趋势,受土壤自身特性的影响,其含量在北部地区普遍较低。土壤全Zn和有效Zn含量与土壤粘粒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砂粒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8.
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地块地下水特征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姚荣江  杨劲松  刘广明 《土壤通报》2006,37(6):1071-1075
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地块为研究区,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包括埋深和含盐量的地下水性质空间变异特征,绘制了各地下水特征的随机性和结构性的半方差图和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受不同尺度的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地下水埋深和含盐量均具有中等的变异强度和空间自相关性,地下水埋深的自相关距大于含盐量。对Kriging插值结果分析表明: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变异性受微地形因素及农田工程措施影响较大,长期的农业生产措施会影响地下水含盐量的空间分布,地下水含盐量空间变异性与埋深有一定的关联。地下水特征的空间结构性和定量化研究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土壤的次生盐碱化防治及区域水盐运动调控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9.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fraction of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absorbed by the canopy (fPAR) was characterized for a heterogeneous boreal mixedwood forest site located in northern Ontario, Canada, based on relationships found between fPAR and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 data over different canopy architectures. Estimates of fPAR were derived from radiation measurements made above the canopy at a flux tower and below-canopy radiation was measured across a range of species compositions and canopy architectures. Airborne lidar data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canopy structure around the flux tower and a map of mean canopy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was derived from airborne hyperspectral imagery. Different volumes of lidar points for the locations directly above each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sensor were examined to determine if there is an optimal method of relating lidar returns to estimated fPAR values.The strongest correlations between mean lidar height and fPAR occurred when using points that fell within a theoretical cone which originated at the PAR sensor having a solid angle α = 55°. For diffuse conditions, the correlation (r) between mean lidar height versus fPAR × chlorophyll was stronger than between mean lidar height versus fPAR by 8% for mean daily fPAR and from 10 to 20% for diurnal fPAR, depending on solar zenith angle. For direct light conditions, the relationship was improved by 12% for mean daily fPAR and 12–41% for diurnal relationships.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of mean daily fPAR × chlorophyll versus mean lidar height wer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gridded lidar data and the canopy chlorophyll map to generate maps of mean daily fPAR for direct and diffuse sunlight conditions. Site average fPAR calculated from these maps was 0.79 for direct light conditions and 0.78 for diffuse conditions. When compared to point estimates of mean daily fPAR calculated on the tower, the average fPAR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point estimate. Subtracting the direct sunlight fPAR map from the diffuse sunlight fPAR map revealed a distinct spatial pattern showing that areas with open canopies and relatively low chlorophyll (e.g., black spruce patches) have a higher fPAR under direct sunlight conditions, while closed canopies with higher chlorophyll (e.g., deciduous species) absorb more PAR under diffuse conditions. Thes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scaling from point measurements at flux towers to larger 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ry and addressing local scale heterogeneity in flux tower footprints.  相似文献   
90.
上海市区街道灰尘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对上海市区街道灰尘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赋存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市区街道灰尘中Pb、Cu、Ni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4、182、86和673 mg kg-1,远高于上海市土壤环境背景值;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Cu、Pb和Zn污染中心区主要位于商业区和内环线附近,Ni污染中心区主要位于外环线附近;市区街道灰尘中Pb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Cu主要以有机物结合态存在,Ni主要以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Zn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其生物有效性表现为:Ni≈Pb>Zn>C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