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45篇 |
免费 | 232篇 |
国内免费 | 35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18篇 |
农学 | 1119篇 |
基础科学 | 136篇 |
344篇 | |
综合类 | 2278篇 |
农作物 | 2648篇 |
水产渔业 | 423篇 |
畜牧兽医 | 750篇 |
园艺 | 34篇 |
植物保护 | 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57篇 |
2022年 | 93篇 |
2021年 | 166篇 |
2020年 | 157篇 |
2019年 | 228篇 |
2018年 | 116篇 |
2017年 | 317篇 |
2016年 | 308篇 |
2015年 | 277篇 |
2014年 | 289篇 |
2013年 | 333篇 |
2012年 | 474篇 |
2011年 | 550篇 |
2010年 | 439篇 |
2009年 | 544篇 |
2008年 | 422篇 |
2007年 | 567篇 |
2006年 | 431篇 |
2005年 | 359篇 |
2004年 | 265篇 |
2003年 | 211篇 |
2002年 | 176篇 |
2001年 | 178篇 |
2000年 | 146篇 |
1999年 | 133篇 |
1998年 | 147篇 |
1997年 | 124篇 |
1996年 | 99篇 |
1995年 | 102篇 |
1994年 | 91篇 |
1993年 | 79篇 |
1992年 | 79篇 |
1991年 | 69篇 |
1990年 | 67篇 |
1989年 | 54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资源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测定2341份我国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资源5种脂肪酸含量。以亚油酸含量最高,45—62%。平均含量依次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亚麻酸>硬脂酸。分析比较结果,各脂肪酸含量,不同种皮色、脐色、结荚习性、叶形和花色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不同栽培类型、不同粒形品种间有显著差异。硬脂酸、油酸和亚麻酸 相似文献
92.
大豆ms1轮回群体品质改良效应与分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大豆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研究ms1轮回群体品质改良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3个适应当地生态类型品种材料,通过对引进的ms1轮回群体进行6年的基因导入与轮回选择,形成了适宜当地生态类型区选择的LD基础群体。利用高蛋白、高油亲本对LD基础群体进行品质改良,进而形成高蛋白(db)和高油(gy)两个亚群体。【结果】改良后的高蛋白(db)亚群体蛋白质含量比基础群体增加1.18%,达到t0.2的显著水平,≥45%的个体占22.38%,高于基础群体10.99%;高油(gy)亚群体平均脂肪含量高于基础群体0.24%,达到t0.4的显著水平,≥20%的个体比基础群体增加11.05%。ms1亚群体的开花期、成熟期、结荚习性、脐色等质量性状的分离范围广,分离比例趋于均衡。分枝数ms1群体变异系数为72.8%,大于常规杂交群体(57.3%),百粒重变异系数为18.1%,大于常规群体(16.5%),其它株高、单株荚数、荚粒数的变异系数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利用大豆ms1轮回群体进行品质改良的同时,保存了其它性状的分离变异范围与丰富的选择类型,更符合多目标育种的要求。本文还结合ms1亚群体研究实践,讨论了大豆ms1群体育种的方法、关键技术及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93.
毛竹纤维饱和点随竹龄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材的纤维饱和点对于竹材的加工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毛竹为研究对象,采用力学法和水分吸着等温线法对毛竹纤维饱和点及其随竹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得的纤维饱和点不同,顺纹抗压强度法0.5龄为36.12%;1.5~4.5龄为(24.49±0.78)%,水分吸着等温线法0.5龄为24.51%;1.5~4.5龄为(18.38±0.42)%;两种方法测得纤维饱和点的绝对数值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随竹龄的变化规律相同,即从0.5龄到1.5龄降幅明显,大于1.5龄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4.
植物根系固土力学机制模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由于在边坡加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很多优越性,植物固土护坡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固土护坡工程中。植物固土护坡的力学效应主要体现在植物的根系上,包括植物浅根将岩土体变成加筋复合材料的加筋作用,以及深根将浅层岩土体风化带锚固到深层稳定岩土上的锚固作用。为了揭示并评价植物固土护坡的力学效应,需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根系固土力学机制模型。本研究在分析植物根系固土力学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3个植物根系固土力学机制模型:Wu氏模型、能量法模型和纤维束模型的应用条件、模型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及其环境适应性等,并展望了植物根系固土力学模型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模型角度深化植物根系固土力学机制理论研究,为全面揭示植物护坡的力学机理提供理论基础,为水土保持工程植物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5.
安徽省大豆蛋白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分析102个栽培大豆品种和48份野生大豆材料,在地跨29-35°N之间的安徽省,栽培大豆蛋白质含量和品种原产地的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9838.野生大豆蛋白含量与原产地纬度相关不明显,呈马鞍形分布,峰值出现在32°N地区.这个结果为栽培大豆起源于黄淮流域的论点提供了某些旁证,也给我们创造了有利条件来提高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但我省大豆品种资源的含硫氨基酸含量较低,可能与蛋白质含量高有关.因此,欲提高安徽省高蛋白大豆品种中含硫氨基酸在氨基酸总量中的比值,拟需引进新种质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96.
97.
Lijun Wang Lingwei Deng Yongqing Jiao 《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 - Plant Soil Science》2017,67(1):28-36
SymRK and GmFWL1 both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nodulation. However, during symbiotic development, the details of Nod factor signaling association with the regulation of cell division in nodules are unknown. SymRK, the immediately downstream component of these Nod factor receptors, is central to the Nod factor signaling cascade. In this study, specified RNAi plasmid of GmSymRK was constructed and transformed into soybean roots by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mediated hairy root transformation. We found that the nodule number decreased substantially in GmSymRK knockdown soybean transgenic roots. Furth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mFWL1 and Nod factor signaling, we analyzed the GmFWL1 expression levels in the GmSymRK RNAi soybean transgenic roots and found that rhizobia inoculation led to substantially reduced GmFWL1 expression in GmSymRK RNAi soybean transgenic roots. Our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regulation of cell division was affected by Nod factor signaling during nodule development in soybean, which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s of GmSymRK and GmFWL1 in symbiotic signaling and nodu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98.
99.
100.
非衍生化-气相色谱串级质谱(GC-MS-MS)法测定豆粉中的三聚氰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离子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建立了非衍生化处理-气相色谱串级质谱直接分析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利用三聚氰胺二级质谱进行定性,以二级质谱的特征离子峰m/z=85进行定量,分析效率大大提高.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5~10 mg/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 7,最小检测限为0.20 mg/kg,方法的精密度为5.9%,方法的回收率为82%~96%,满足现有三聚氰胺的检测,建立的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该类产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