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林业   26篇
农学   124篇
基础科学   7篇
  64篇
综合类   436篇
农作物   186篇
畜牧兽医   44篇
园艺   3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The influences of N applicationrate, timing, sowing date and seeding rate on β-glucan and protein content in barley grains were studied through the field experiments in Hangzhou, China during 1997 -2001. Protein content increased with N application rate and with N proportion applied at late stage. β-glucan content also responded significantly to N application rate and timing, but with different pattern with protein content. Of three N rate treatments, the medium N rate (135 kg ha-1) had the highest β-glucan content, be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low N rate (90 kg ha-1) and no difference with high N rate (180 kg ha-1). Among three N timing treatments, two times of N top-dressing at both tillering and booting stage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β- glucan content than once N top-dressing at tillering or booting stage. Sowing date has the dramatic effect on both β-glucan and protein content. Protein content decreased with the delayed sowing, and kernel weight showed opposite tendency. Either earlier or later sowing caused increased β- glucan content relative to sowing in early November, which is the normal date for barley sowing locally. Seeding rate ha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both β- glucan and protein content.  相似文献   
72.
73.
为了解决小地块种植区深施化肥、播种等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等问题,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小型多用途农业机具,并对机具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有关的参数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74.
不同播种季节对早熟菜用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2个早熟菜用大豆品种(系),进行春夏播试验,研究不同播季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分析不同播季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春季播种条件下几乎所有性状均高于夏播;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小于夏播;单株荚数、全生育期等2个性状与单株产量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而夏播条件下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2个性状与单株产量达显著相关。初步探讨了产生遗传差异的原因及分季播种条件下有关性状的选择,为早熟菜用大豆育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性状选择与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5.
不同播期对春小麦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试验研究春小麦分期播种不同发育阶段气候因子对其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哈尔滨地区春小麦适宜播期为 4月中旬后期 (4月 14~ 2 1日 ) ,此时播种有利于春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6.
77.
麦茬旱稻不同播量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在沂水、费县以早稻65为材料进行了6个播种量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量的增加。群体逐渐增大.穗数明显提高。合理的播量。形成了适宜的群体结构.光能利用率提高,光合产物增加.最终产量较高。试验认为以播量75~90kg/hm。较适宜。  相似文献   
78.
拟高粱出叶速度和地上部干物质(DM)增长受播期的影响。叶龄与播种至该叶片出现期内>10℃活动积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9705)。播种至第1叶龄需积温327~355℃。地上部DM积累过程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春播拟高粱播种后DM缓慢增长期较夏播长,但DM积累高峰期出现早且持续时间较长,因而其DM产量高于夏播。秋后拟高粱DM的积累主要是由于茎DM的增长,叶片DM则呈下降趋势。地上部DM(W)积累过程与积温(∑T)的关系可用方程w=K/(1+a·e~(-b∑T))来描述、表明积温的高低决定了拟高粱地上部DM的产量。播期极显著地影响拟高粱的饲草产量,春播各播期间产草量差异较小,但均极显著地高于夏播。本文还讨论了拟高粱在南京的适宜播种期及栽培利用的适宜地区。  相似文献   
79.
不同播期对玉米品种桂单589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永嫒  时成俏  王兵伟  黄安霞  秦洪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676-14677,14683
[目的]明确玉米品种桂单589的适时播期,为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试验设置春季6个播期,秋季4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对桂单589生育进程、植株性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桂单589在春季播种,随着播期的推迟,桂单589播种~出苗时间及生育期缩短,产量逐渐下降;在秋季播种,桂单589生育期随着播期的推迟,出苗期和生育期延长,产量先升后降。在2月中旬~3月中旬,8月上旬~中旬播种,桂单589植株性状、果穗性状及结实性好,产量较高;春季在2初播种,容易遇低温,影响出苗,在3月下旬以后播种生育期明显缩短,散粉期及灌浆期容易遭到高温干旱,秋季9月份后播种,由于后期低温,玉米难以成熟,产量低,影响收获。[结论]桂单589在南宁地区露地大田直播栽培宜安排在2月中旬~3月中旬、8月上旬~中旬播种,在这个时段内播种容易避开或减少季节性自然灾害,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80.
滕康开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1980-11983,12062
[目的]主要研究播种量与追氮量互作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索小麦高产优质生产的播种量与追氮量的最优组合。[方法]试验设播种量和追氮量2个因素,施入的氮肥为尿素(N 46%),播种量分3个水平(60、120、180kg/hm2),追氮量分4个水平(0、56、112、168 kg/hm2),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追氮量相同时,播量增大,茎蘖数越多,叶面积指数越大,干物质积累越大。播量相同时,追氮量对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较大,追氮量168 kg/hm2处理的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均高于对应播量的其他3个基追比例处理;不同播量条件下,追氮量对小麦各群体结构指标影响规律不一致,播量与追氮量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另外,播量、追氮量对小麦容重、蛋白质含量、出粉率均有显著影响,而对含水量影响不大;播量、追氮量对小麦面粉品质有一定影响。播量180 kg/hm2、追氮量168 kg/hm2时最有利于产量提高;播量120 kg/hm2、追氮量168 kg/hm2的籽粒品质协调且最优。[结论]播量、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显著,且播量与追氮量之间存在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