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3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85篇
林业   133篇
农学   67篇
基础科学   25篇
  117篇
综合类   451篇
农作物   165篇
水产渔业   51篇
畜牧兽医   225篇
园艺   51篇
植物保护   10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HPLC检测猪血浆和尿液中的喹烯酮及其主要代谢物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试验旨在建立猪血浆和猪尿液中喹烯酮及其主要代谢物3-甲基-喹噁啉-2-羧酸(MQCA)、脱一氧喹烯酮、脱二氧喹烯酮同时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血浆样品用乙腈沉淀蛋白,经高速离心后直接检测。尿液样品用乙酸乙酯提取喹烯酮、脱一氧喹烯酮、脱二氧喹烯酮,用盐酸提取MQCA,再用乙酸乙酯萃取,50 ℃氮气吹干后过HLB固相萃取小柱。以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314 nm波长下检测。喹烯酮及3种代谢物在血浆中的回收率在72.54%~104.2%之间,尿液中的回收率在63.20%~86.24%之间。4种目标化合物在血浆和尿液中定量限均为0.05 μg/mL。  相似文献   
232.
为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橡胶树遗传转化体系,以花药愈伤组织为受体,研究了农杆菌菌株、共培养温度、共培养时间、乙酰丁香酮(AS)等因素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杆菌菌株、共培养温度和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具有显著影响,AS不影响转化效率。2.2万个花药愈伤组织经EHA105菌株侵染后,转入未添加AS的培养基,22℃共培养6d,通过50mgL-1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叶片GUS染色、uidA和NptII基因PCR特异扩增、PCR产物测序及NptII基因Southern检测,鉴定出11株转基因植株,并通过嫁接和次生体胚发生,获得来自8个转基因株系的681株转基因植株,移栽成活253株。  相似文献   
233.
建立了猪肝中阿苯哒唑及其代谢物阿苯哒唑砜、阿苯哒唑亚砜、2-氨基阿苯哒唑砜,噻苯哒唑及其代谢物5-羟基噻苯哒唑,甲苯哒唑及其代谢物氨基甲苯哒唑、5-羟基甲苯哒唑,芬苯哒唑及其代谢物芬苯哒唑砜、等效物奥芬哒唑,氟苯哒唑及其代谢物2-氨基-氟苯哒唑共14种苯并咪唑类药物及其代谢物残留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样品用乙酸乙酯提取,MCX固相萃取柱净化。WatersXterraC18色谱柱(2.1mm×150mm,5μm)分离,流动相A相为0.1%甲酸乙腈溶液;B相为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4种苯并咪唑类药物及其代谢物标准溶液在10~1000ng/mL的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尺。均大于0.99,方法检测限为5斗g/kg,定量限为10μg/kg,14种苯并咪唑类药物及其代谢物在10—200μg/kg添加浓度范围内回收率均70%~120%之间。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0%。本方法灵敏、准确,满足食品安全检测法规的要求。  相似文献   
234.
赵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104-10106
[目的]筛选对菜地青菜斑枯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方法]从各地的土壤中分离到200多株产芽孢细菌,对其进行初筛、复筛,再对抑菌活性较高的产芽孢细菌进行菌体形态、菌落特征的观察及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DNA序列测定。[结果]复筛结果表明,菌株ZG-10、ZG-19、ZG-59、ZG-72、ZG-31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对青菜斑枯病生物防治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菌株ZG-10经种属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结论]ZG-10菌株具备生物防治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该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拮抗菌株与蛋白多肽在农业上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35.
张鼎  容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567-13568
在线路调查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贵州荔波拉桥喀斯特次生林的物种多样性。多样性测度指标主要采用Simps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4个指标。结果表明,各群落不同层次的多样性主要测度指标由大到小依次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符合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多样性指数与优势度指数存在较强的负相关。群落均匀度指数与优势度指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不同群落相异性系数分析表明,贵州荔波喀斯各群落间的物种组成差别较大,群落的生境多样性较丰富。  相似文献   
236.
文卓立  于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786-13789
在重庆缙云山选择典型、有代表性的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进行植被调查和土壤抗蚀性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提出了可反映特征根大部分信息(89.2%)的3类公因子,并以3类公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出10个植物群落土壤抗蚀性的综合得分。其中先锋群落的土壤抗蚀性最好,顶级群落和过渡类型后期植物群落的土壤抗蚀性次之,先锋森林的土壤抗蚀性最差。  相似文献   
237.
研究了菜心在桃蚜危害后主要次生物质的活性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随着桃蚜胁迫强度的增大,菜心植株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MDA)活性均增加。在相同的危害时间和胁迫强度下,3个菜心品种的SOD、POD、MDA增加的幅度不同,表明菜心品种之间对桃蚜的抗性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38.
棉籽中敌草隆及其代谢产物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传统方法检测棉籽中敌草隆及其代谢物残留量时存在受杂质干扰强烈的弊病,采取将敌草隆及其代谢物全部转化为3,4-DCA后,用气谱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这个方法可准确测得敌草隆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量,精密度高,重现性好,杂质干扰极好。  相似文献   
239.
自然极度干旱条件下胡麻品种不同播种期的二次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极度干旱条件下,胡麻不同品种、不同播种期均可发生二次生长,但发生程度有很大差异。播种期与胡麻二次生长率及二次生长指数存在较高的相关性,随播种期提前,胡麻不同品种的二次生长率及二次生长指数均呈规律性递增。品种之间的二次生长也有很大差异,其中坝选三号对干旱反应敏感,二次生长率及二次生长指数最高,坝亚七号次之,坝亚十二号最低。同一品种随播种期的提前,单株二次生长经济性状(二次分枝数、二次蒴果数、二次果粒数、单株二次粒重)表现越高,说明胡麻提前播种比晚播种单株二次生长发育充分,不同品种有着一致的规律。  相似文献   
240.
Rotational swidden cultivation systems, with fallow periods long enough for the regeneration of secondary forests are capable of maintaining forest cover and plant diversity in a dynamic balance in swidden cultivation landscapes. Regeneration of secondary forests through several successional stages and by a combination of coppicing and seedling development is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especiall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widdening practices and the role of animals as seed dispersers. Swidden cultivators possess a vast knowledge of plants growing in swidden fallows and of fallow dynamics as well. Forest restoration in Thailand has been carried out mainly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potential of indigenous tree species to promote natural forest regeneration and biodiversity recovery; the so-called framework species. Another viable source of knowledge for forest restoration can be the study of the semi-natural revegetation processes in fallows and the indigenous knowledge of swiddeners of these processes. The research presented here was carried out to att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forest regeneration on fallow swiddens under different swiddening regimes and how it may be applied to practical forest restoration, We investigated the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rom various stages of secondary succession in fallow swiddens of the Karen and Lawa ethnic groups in the Mae Chaem watershed, Chiang Mai province, northern Thailand. Indigenous knowledge on the use of species and traditional ecological processes in swiddening was recorded by questioning key informant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their application in forest restoration and participatory forest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