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篇 |
农学 | 14篇 |
4篇 | |
综合类 | 37篇 |
农作物 | 14篇 |
畜牧兽医 | 1篇 |
园艺 | 7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陕西省新育成品种(系)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陕西省2005-2007年新育成小麦品种及高代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采用单小花接种法对531份小麦品种(系)分年度进行了抗赤霉病鉴定和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材料中没有免疫材料;抗病品种(系)仅7份,占1.32%;中抗品种(系)26份,占4.90%;其余498份品种(系)均表现中感~感病,所占频率达93.78%.所有材料发病率均为100%.2005和2006年采用田间人工诱发接种的方法对344份材料的鉴定结果表明,抗病材料37份,占10.76%,发病率为3.3%~20.0%;中抗材料50份,占14.53%,发病率为13.3%~66.7%;中感~感病材料257份,占74.71%,发病率为23.3%~100.0%.由此可见,陕西省新育成小麦品种及高代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普遍较差.建议根据各地赤霉病发生程度,选择适度抗性指标,结合现代生物技术,逐步提高新育成品种(系)抗赤霉病水平. 相似文献
63.
本文论述了我国小麦品种抗赤霉病鉴定所采用的鉴定方法和鉴定指标,着重分析了抗扩展性鉴定中应用相对抗病指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丰抗结合原则下根据不同要求制订小麦抗赤霉病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64.
用AFLP和SSR 2种分子标记技术对黄瓜抗感黑星病材料Q6和Q12,及其F2极性集团和F2群体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它们的多态性。结果表明,AFLP和SSR 2种分子标记的多态性比率分别为36.5%,9.6%;阳性比率分别为22%,0。在F2群体中找到了1个AFLP标记E20/M64,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距离是4.83 cM;1个SSR标记CSWCT02B,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距离是28.7 cM。AFLP的多态性比率要比SSR的多态性比率高。分析探讨了2种分子标记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在目的基因连锁标记筛选、基因定位等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5.
66.
普通小麦与鹅观草杂种回交后代的赤霉病抗性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与高抗赤霉病的亲缘物种鹅观草杂种回交后代BC2F1的基础上,对BC2F2-5,BC3F1-4等世代植株的形态,赤霉病抗性及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及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世代的增加,植株外部形态接近普通小麦;赤霉病抗性在高世代材料中仍得以保持;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范围逐代缩小,在高世代中2n=43,44植株的比例增加,这展示了异附加系筛选的可喜前景 相似文献
67.
68.
普通小麦八个品种对赤霉病抗扩展性的双列杂交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8个对赤霉病不同抗性的普通小麦双列杂交的试验结果,分析了病小穗数的配合力、遗传力、性状相关及扩展速度等。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主要是由基因加性效应所决定的,非加性效应虽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抗赤霉病性的遗传力较低,受环境的影响较大。病小穗数与有效小穗数和小穗密度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呈正相关,与株高、穗长、无效小穗数和穗粒数呈微弱负相关,对赤霉病抗性与上述性状在遗传上似无明显的关系。高感品种福龙选的潜育期最长(9.2天),高抗品种望水白的最短(5.3天),其余的差异不大(6.2~6.9天)。高抗品种的赤霉病扩展速度较慢,高感品种的较快。 相似文献
69.
70.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漯河地区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是小麦生产的特殊生态地区,近几年赤霉病的发生频率和为害程度均有所增加。本文初探了漯河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主栽品种易感赤霉病、菌源数量多、气候条件利于赤霉病发病、田间管理措施不佳、种植户应灾能力弱等因素;并对常见市售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化学药剂如多菌灵、戊唑醇、戊唑醇*咪鲜胺、氰烯菌酯、丙硫菌唑等进行了分析,提出选择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轮换使用或者混配使用的建议,旨在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