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8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87篇
林业   33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4篇
  36篇
综合类   171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578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1.
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及增殖群体利用方式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回捕渔获重量和对繁殖群体的补充能力为评价指标,借助标志放流-回捕实验,利用模型模拟分析方法,定量评估浙江象山港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的增殖放流效果;同时,结合其增殖目标定位,探索构建生态高效的增殖群体利用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黄姑鱼增殖群体的捕捞死亡系数为1.31,在该捕捞强度下,11055尾增殖放流鱼苗可产生737 kg回捕渔获收益,同时还向增殖水域补充了554尾初次性成熟个体,增殖放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修复象山港黄姑鱼资源、促进渔民增产增收的效果。结果表明,捕捞强度过大是制约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功效发挥的重要因素,捕捞死亡系数应降至0.46,同批次黄姑鱼增殖放流所能提供的回捕渔获重量和性成熟个体尾数可分别较现行捕捞强度提升41.49%和326.90%。综上述,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的生态和经济功效较为显著,合理降低对增殖群体的捕捞强度是进一步提升其增殖放流效果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212.
张其永  洪万树 《海洋渔业》2015,37(2):179-186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被誉为"国鱼",曾经是中国四大海洋渔业种类之首。20世纪50~60年代大黄鱼资源丰富,东海区年产量达10×104t以上。内湾性官井洋是大黄鱼的主要产卵场之一,其生殖群体有春夏季产卵的春宗和秋季产卵的秋宗生态群体之分。1956~1961年闽东和浙江渔场发展敲罟作业,敲罟禁捕后又大力推广机帆船大围缯和对拖网渔船作业,严重的过度捕捞破坏了官井洋大黄鱼产卵群体资源,致使产卵群体小型化、低龄化和性早熟。当前资源已经衰退枯竭,趋于濒危物种。本文叙述了官井洋大黄鱼地理种群归属、生活史类型、产卵群体的分布洄游以及资源的兴衰演变过程,并提出一些修复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的对策,以供海洋渔业界讨论。  相似文献   
213.
根据2013年夏(8月)、秋季(10月)对乳山湾附近海域表层海水重金属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溶解态重金属Cu、Pb、Zn、Cd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了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海域表层溶解态重金属的含量均表现为ZnCuPbCd,夏季的平均含量高于秋季。浓度高值集中在沿岸海域,受人类活影响明显。溶解态重金属的浓度在夏、秋两季均达到了国家II类海水水质标准,说明该海域海水水质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214.
崂山湾春季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及其主要种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张波  袁伟  王俊 《中国水产科学》2015,22(4):820-827
崂山湾位于黄海的胶州湾和丁字湾之间,海湾开阔,是当前增殖放流的重点海域。根据2014年5月在崂山湾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春季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摄食生态。结果表明,崂山湾春季鱼类群落共32种鱼类,隶属8目,21科,30属;以鲈形目(Perciformes)的虾虎鱼科(Gobiidae)和石首鱼科(Sciaenidae)种类最多;优势种有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主要种有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丝虾虎鱼(Cryptocentrus filifer)、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银鲳(Pampus argenteus)。崂山湾春季鱼类群落的种类丰富度指数R为3.19,多样性指数H′为2.34;均匀度指数J′为0.68。胃含物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崂山湾生态系统鱼类群落的平均营养级为3.52;主要包括了浮游动物食性、杂食性和底栖动物食性3种食性类型,以底栖动物食性鱼类为主。在当前捕捞、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压力下,海湾生态系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针对不同的海湾生态系统进行基础调研,可为制订相应的增殖放流、渔业保护和管理策略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15.
通过问卷调查和意愿价值评估法,对三门湾资源环境的非使用价值进行研究。调查问卷分三门湾环境现状、三门湾环境保护和调访者基本情况3大部分,随机选取沿岸居民、企业员工、政府官员、学校教师等,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94份。结果显示,三门湾资源环境个人平均支付意愿(WTP)为89.25元/(人.年)。以2006年当地人口统计数为总体进行估算,三门湾资源环境非使用价值为4 632.36万元/年,其中存在价值为2 501.47万元/年,遗产价值为1 389.7万元/年,选择价值为741.19万元/年。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支付意愿与居民受教育程度、收入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意愿支付率与意愿支付额的影响因素不同,意愿支付率与当地经济收入组成有关,研究中象山县为最高,意愿支付额则更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宁海县在本研究中为最高。  相似文献   
216.
象山港滨海电厂温排水对浮游生物的生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海洋数值模式ECOM-si耦合一个可用于实时计算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海面热通量计算模块,采用N2P2ZD型生态模型,研究评估了象山港海域的浮游生物量受港内两大滨海电厂(国华电厂和乌沙山电厂)温排水的影响程度。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表明,温排水及其卷载和余氯杀伤效应对海域的浮游生物量有显著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象山港浮游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在春季和初夏等增温季节,温排水的存在可使藻华的发生期提前;夏季高温期,水温超过最佳生长温度,则使浮游植物生物量下降,且可降低赤潮发生的风险;在秋季降温期和冬季低温期,水温低于最佳生长温度,温排水有助于缓解水温的下降,有助于提高该时期海域的初级生产力。除了季节变化上有增有减外,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量年均水平由于温排水的温升和杀伤效应而降低,碎屑量随之上升,总体上弥补了海域水体总有机体含量的损失,但海域的年均总有机体变化量仍为负值。国华电厂温排水的影响大于乌沙山电厂。无论从温升范围和浮游生物量变化幅度上,国华电厂对铁港的影响都大于黄墩港。  相似文献   
217.
【目的】随着近年环保政策对生猪产业发展的约束、南方水网地区生猪“禁 - 限 - 适”养区的划 定、生猪市场周期性波动以及非洲猪瘟等疫情风险多重因素的影响,基于监管部门保障生猪养殖供应端视角, 监管部门如何完善生猪供应体系确保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猪供应稳定的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从监管部门 保障生猪养殖供应端视角出发,通过对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不同生猪供应体系现状以及数据、资料等进 行归类和比较等,对大湾区城市不同生猪供应体系进行梳理分析。【结果】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生猪供 应体系目前主要存在 3 个类别,在当前国内生猪产业发展的背景下,都面临着供应稳定性不强、受到非洲猪瘟 等疫情风险影响大等问题。【结论】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生猪供应体系面临的问题,需从稳定供应、强 化质量安全等视角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生猪供应体系。  相似文献   
218.
分别于2005年11月(秋季)和2006年5月(春季)两个季节,在兴化湾潮间带4条断面取样,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189种.其中,多毛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占总种数的90.5%,是该海域的主要优势类群.优势种主要有寡鳃卷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中蚓虫(Mediomastus sp.)、异蚓虫(Heteromastus sp.)、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opsilla cingulata)和侧理蛤(Theora lata)等.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26 ind/m2和32.35 g/m2.空间分布上,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次序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水平分布具有湾内向湾口递减的趋势;对比两个季节,春季的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大于秋季.群落结构分析显示,兴化湾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不稳定,群落发生扰动.  相似文献   
219.
为研究环保疏浚对富营养化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选取洱海沙坪湾开展为期一年的水生态监测与调查,对比分析了沙坪湾底泥疏浚前后、以及疏浚区与未疏浚区的水质指标、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研究发现:底泥疏浚前,疏浚区与未疏浚区采集到的生物仅有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Claperede,1861))、苏氏尾鰓蚓 (Branchiura sowerbyi) 和摇蚊属一种(Chironomus sp.) 3种。在底泥疏浚过程中,疏浚区的底栖动物种类仅有4种,而未疏浚区的底栖动物已出现8种;疏浚结束后,与疏浚前和疏浚中相比,疏浚区的底栖动物种类明显增加,且种类多于未疏浚区。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结果表明,底泥疏浚前,疏浚区底栖动物生物量为0.731 g/m2,密度为560 ind./m2;疏浚结束后,疏浚区底栖动物生物量和密度的值分别为13.07 g/m2、1826.7 ind./m2,均高于疏浚前和疏浚中,且高于未疏浚区。此外,同未疏浚区相比,疏浚区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由0.187、0.365增加到0.325、0.688,疏浚后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疏浚前。因此,实施环保疏浚工程能改善洱海湖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促进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220.
2012-2014年,对莱州湾浮游植物进行了9个航次调查,并同步监测其他环境因子。共鉴定浮游植物125种,隶属5大门类,以硅藻和甲藻为主,优势种主要为硅藻;浮游植物丰度和种类数均在8月达到最高值,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春季(5月)浮游植物种类数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COD呈显著正相关(P<0.01);夏季(8月)与表层水温和无机氮呈显著负相关(P<0.01);秋季(11月)浮游植物丰度与水深、盐度、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石油类呈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