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3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91篇
林业   94篇
农学   184篇
基础科学   30篇
  761篇
综合类   931篇
农作物   106篇
水产渔业   45篇
畜牧兽医   230篇
园艺   60篇
植物保护   83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促进堆肥腐熟、缩短堆肥周期,通过平板初筛及酶活测定,从腐烂竹子、玉米秸秆中获得4株酶活性较高纤维素降解菌并混合培养,得到理想组合Cro-2/Bam-Q/Bam-3/Bam-1,其内切葡聚糖酶(CX)、外切葡糖酶(C1)、β-外切葡萄糖苷酶(CB)及纤维素全酶(FPA)活性分别为12.54、14.65、7.71、11.98 U,均高于单一菌株酶活性。对混合菌群产酶底物优化结果表明,当沼渣与水稻秸秆11混合,麸皮为氮源时,可有效提高混合菌群产酶活性。  相似文献   
52.
通过在改良的VL55培养基中添加6种不同的营养因子,利用大量稀释法对采自河北、青海和云南的3份土壤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并对所分离菌株进行16S r 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比较利用不同营养因子分离的可培养细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添加营养因子分离得到的细菌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对照;土样1对照分离得到5个属,添加6种营养因子的处理共分离得到22个属;土样2对照分离得到2个属,添加6种营养因子的处理共分离得到17个属;土样3对照分离得到6个属,添加6种营养因子的处理分离得到15个属。添加不同营养因子的培养基组合分离得到各自独特的细菌类群。其中,从青海土样中分离得到的菌株HBUM200206与运动东菌(Dongia mobilis)LM22T的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为94.58%,可能是红螺菌科(Rhodospirillaceae)的一个潜在新属。此外,有12株菌与亲缘关系最近的模式菌株的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均小于98.65%,可能为潜在的新种。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转基因抗虫棉Bt毒蛋白含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土壤降解。[方法]采用ELISA法(酶链免疫法)研究和分析了转Btcry1Ac基因抗虫棉的根、茎和叶片组织在不同发育时期毒蛋白的含量变化及转Bt基因抗虫棉(GK45)和非转基因棉花(新陆早36号)在根际土壤、表层土壤和后茬种植区土壤中Btcry1Ac毒蛋白的年平均含量变化。[结果]BtCry1Ac毒蛋白含量在抗虫棉生长过程中均呈动态下降趋势,而根中下降的速率最快,茎和叶片次之;棉花种植区土壤表层中均检测到Btcry1Ac毒蛋白,且后茬种植区中表层毒蛋白的含量增加,而根际土中含量极低。[结论]Btcry1Ac毒蛋白的含量检测为种植转基因作物的风险评价及转基因作物的土壤生态系统安全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4.
采用钵盘育苗试验,研究了哈茨木霉菌在调节水稻苗床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壤酶活性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哈茨木霉菌能有效调节水稻幼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哈茨木霉菌对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程度明显不同,播种28天后,哈茨木霉菌接种处理的水稻幼苗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分别增加50.70%和48.56%,而真菌数量较对照减少16.15%,并且哈茨木霉菌数量较刚播种时增加了138.46%;哈茨木霉菌也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8.55%、18.31%和49.61%。研究表明,哈茨木霉菌具有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本试验旨在探讨同/异质型乳酸菌对全株青贮玉米发酵特征、营养品质及微生物的影响,为改善青贮玉米青贮的发酵特性,提高其营养品质和有氧稳定性开辟新途径。试验采用真空袋法调制全株青贮玉米,添加不同的乳酸菌菌剂发酵全株青贮玉米,处理分别为:不添加任何菌剂(CK);复合同质型乳酸菌菌剂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T),添加量为1∶1,1×105 cfu/g;异质型乳酸菌菌剂布氏乳杆菌(Y),添加量为4×105 cfu/g和复合同、异质型乳酸菌(T+Y)。通过对4个处理发酵第60天发酵特性、营养品质、微生物含量以及开袋第5天有氧稳定性、微生物含量和CO2产气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发酵第60天各指标按大小排序,pH为T+Y>T>CK>Y(P=0.001),乳酸含量为T+Y>Y>T>CK(P=0.095),氨态氮含量为T+Y>Y>T>CK(P=0.011),乙酸含量为Y>T+Y>CK>T(P=0.032),酵母菌数量为T+Y>T>Y>CK(P=0.023),霉菌数量为T+Y>T>Y>CK(P=0.028),干物质含量为T+Y>T>Y>CK(P=0.020),可溶性糖含量为CK>T+Y>Y>T(P=0.190),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为Y>CK>T+Y>T(P=0.001),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为CK>T>Y>T+Y(P=0.730),粗灰分含量为T+Y>T>Y>CK(P=0.030),对于好氧细菌、乳酸菌数量、粗蛋白、酸性洗涤木质素、淀粉、粗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开袋第5天各指标按大小排序pH为T+Y>T>CK>Y(P=0.001),CO2产气量为CK>T>Y>T+Y(P=0.007),霉菌数量为T+Y>Y>T>CK(P=0.001),有氧稳定性为Y>T+Y>CK>T(P=0.021),对于好氧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各处理按优劣排序为Y(0.652)>T+Y(0.528)>CK(0.492)>T(0.441)。  相似文献   
56.
随机选取28日龄体重为(7.51±0.72)kg三元杂交(杜×长×大)断奶仔猪72头,按体重和性别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仔猪,4个处理组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酵母β-葡聚糖0、0.025%、0.05%、0.1%。试验结果表明,28日龄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酵母β-葡聚糖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仔猪肠道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降低大肠杆菌的数量,改善了断奶仔猪肠道正常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57.
研究微生菌生态素对土壤改良和牧草产质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微生菌生态素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牧草产量,改善牧草品质,促进牧草分蘖,其中,产量比对照平均提高2.67%,粗蛋白含量平均提高7.78%,粗纤维含量平均下降5.27%,分蘖数平均增加7.97%,株高平均提高7.37%,以施微生菌生态素0.5kg/667m2和施尿素65kg/667m2处理最好。  相似文献   
58.
不同改良剂对苏北滩涂盐碱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石膏、风化煤和微生物菌剂3种改良剂对苏北滩涂盐碱地土壤盐分、养分以及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表施条件下,改良剂主要作用范围为0~20cm土层;3种改良剂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性质,降低土壤盐分、pH和有害离子(主要是Cl-和Na+),提高土壤肥力和促进玉米生长。相对对照而言,石膏处理条件下,表层0~20cm土壤总盐、Cl-和Na+分别降低了37.5%、55.4%和172.8%,玉米产量增加了91.3%;风化煤分别降低了34.5%、14.0%和129.5%,产量增加了43.0%;微生物菌剂分别降低了24.0%、34.7%和16.4%,产量增加了15.4%。  相似文献   
59.
角蛋白的微生物降解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谭盈盈  郑平 《中国沼气》2001,19(2):30-34
本文对角蛋白、角蛋白酶、角蛋白降解菌的研究和应用状况作了系统的综述,现代化的家禽养殖产生大量角蛋白废物(如羽毛和毛发),若加以合理利用,它们是一种新的蛋白质来源。多种角蛋白降解菌和角蛋白酶已被分离并得到深入研究。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角蛋白酶的研发和角蛋白废的利用不失为一个经济有效的环保举措。  相似文献   
60.
A biofertilizer (BF) based on the 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um (PGPR) Bacillus siamensis was produced using anaerobic digestate (AD) as the main ingredient of the growth medium, alongside a carbon source from residual origin. The use of residues for the growth of PGPR reduces the production costs of biofertilizers, but makes an assessment of the possible toxicity of residues for the bacteria or plants necessary. Therefore, the growth medium of PGPR was first optimized using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followed by phytotoxicity tests and a field trial of the BF in a sweet pepper (Capsicum annuum L.) crop at two different locations. AD at 50% dilution, supplemented with 2.3% sugar beet molasses, was the optimum growth medium for producing the BF, with a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of 109 cfu mL−1. In the field trial, the treatments inoculated with BF and fertilized with decreased mineral N (80%) produced significantly better yields per ha than the controls with decreased N (80%) and full N (100%) without BF. This indicates improved efficiency of N use by the crop,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use of B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