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6篇 |
免费 | 130篇 |
国内免费 | 13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2篇 |
农学 | 18篇 |
基础科学 | 81篇 |
342篇 | |
综合类 | 413篇 |
农作物 | 8篇 |
水产渔业 | 199篇 |
畜牧兽医 | 35篇 |
园艺 | 4篇 |
植物保护 | 1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46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60篇 |
2013年 | 79篇 |
2012年 | 84篇 |
2011年 | 101篇 |
2010年 | 73篇 |
2009年 | 86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53篇 |
2006年 | 50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丹江口水库消落带不同作物类型的土壤总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采集丹江口水库周边消落带上不同作物类型的表层土壤,测定消落区0-10cm(A)、10-20cm(B)的不同作物类型土壤的总氮含量,分析丹江口水库消落带上不同深度土壤氮含量的分布特征。[方法]利用硫酸、靛酚蓝等分光光度法测出土壤样品的含氮量。[结果]结果表明:在消落带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不同作物类型土壤的总氮含量是降低的,说明了总氮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在不同的作物类型中含氮量的区别,在A层南瓜地总氮含量最大,茄子地和大豆地次之,棉花地含量最低;在B层,同样,南瓜地总氮含量最大,绿豆地和玉米地次之,高粱地含量最低。土壤总氮的局部地域分布,在A层,含量最高的是郧县,丹江口市次之,淅川县最低,在B层,含量最高的是丹江口市,淅川县次之,郧县最低。 相似文献
62.
九峰水库导流洞采用"埋设钢管拍门"方法对导流洞进口段进行突击封堵,解决了由于其他因素使得施工组织断档而出现的封堵混凝土排架及混凝土门槽缺位问题,起到工程应急作用。经多个工程实践证明该方法简便、经济,可为中小型水库等同类型工程导流洞封堵借鉴。 相似文献
63.
Characterization of widespread canine leishmaniasis among wild carnivores from Spa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brino R Ferroglio E Oleaga A Romano A Millan J Revilla M Arnal MC Trisciuoglio A Gortázar C 《Veterinary parasitology》2008,155(3-4):198-203
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 is an emerging zoonotic parasitic disease caused by Leishmania infantum in Mediterranean countries, with sand flies (Phlebotomus spp.) as vectors and dogs as the main domestic reservoir. The role of wild carnivores in the epidemiology of leishmaniasis is still controversial.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natural infection with L. infantum in wild carnivores from Spain, we analyzed 217 samples by PCR and western blotting and use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to compare the patterns present in wild carnivores with those of domestic dogs from the same areas. DNA of the parasite was detected in spleen or blood samples from 35 (16.12%) analyzed wild carnivores, including 8 of 39 (20.5%) wolves (Canis lupus), 23 of 162 (14.1%) foxes (Vulpes vulpes), 2 of 7 (28.6%) Egyptian mongooses (Herpestes ichneumon), 1 of 4 genets (Geneta geneta), and 1 of 4 Iberian lynxes (Lynx pardinus). No significant sex or age differences in prevalence were observed in wolves and foxes (P>0.05), bu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regions in foxes (P<0.05). A total of 12 PCR-RFLP patterns were found in foxes, 6 in wolves, 4 in dogs, 2 in Egyptian mongooses and 1 in lynx and genet. RFLP patterns differed between dogs and foxes in the two areas where they could be compared.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of canine leishmaniasis in wild canids and other carnivore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of Spain by PCR. The prevalence of infection indicates the existence of natural infection in apparently healthy wild carnivore populations, and our results are suggestive of a sylvatic cycle independent of dogs. 相似文献
64.
三峡工程对库区气候变化的影响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通过对库首秭归典型区2001-2010年10年期间局地气象因子的连续观测,分析各气象要素的动态变化趋势.根据现有观测资料,三峡库首典型区蓄水前后的温度、降水、气压日照等主要气象因子虽有一定程度年际波动,但未见较大显著变化.与蓄水前相比,秭归典型区在蓄水后年平均气温降低了0.3℃,年均最高气温降低了约0.7℃,年均最低气温升高了约03℃;蓄水后的4月、5月和12月平均气温升幅约为0.8℃~1.0℃,其余月份降幅约为0.4℃~2.0℃;蓄水后,多年平均≥10℃有效积温降低幅度约为116.6℃.10年期间,除极端最高地面温度有一定降低外,平均地面温度、平均最高最低地面温度和极端最低地温均无明显变化;每年4-8月份为雨日最集中时期,10年期间平均降雨量为939.7 mm,其中以2008年的降雨量最高为1 148.7 mm,而2009年降雨量最低为742.8 mm;10年平均年蒸发量为937.0 mm,各年份中5-9月份平均蒸发量为668.5 mm,占年度蒸发量的71.3%;10年期间平均气压有升高趋势,其中2010年平均气压为101.0 kPa,比2001年平均气压升高了约1.2%; 10年期间,日照时数存在波动,但总体有降低趋势,其中2004年日照时数最长达1 384.9 h,2005年日照时数最短为981.8h. 相似文献
65.
为了解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水质的变化特征,于2015-2020年对三峡库区长坪小流域开展水质监测,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水体中的总氮(Total Nitrogen,TN)、硝态氮(NO3--N)、氨氮(NH4+-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可溶态总磷(Dissolved Total Phosphorus,DTP)和颗粒态总磷(Particulate Phosphorus,PP)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识别流域内主要氮磷污染源,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污染防控策略。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磷输出浓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村庄、坡耕地、林地和水库,其TN平均浓度分别为8.29、2.88、1.57和1.43 mg/L,TP平均浓度分别为0.25、0.13、0.09和0.07 mg/L。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质在汛期和非汛期存在差异,村庄氮磷输出浓度为非汛期高于汛期,坡耕地、林地和水库则表现为汛期高于非汛期。3)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林地和水库的污染程度均为清洁水平,坡耕地污染程度为轻污染水平,村庄受散养生猪数量的影响,污染程度从污染水平转变为重污染水平。4)长坪小流域TN和TP年输出负荷总量分别为4 278.59和364.93 kg/a。畜禽养殖源是小流域氮磷最主要的污染源,其TN和TP的输出负荷分别占流域总负荷的45.69%和71.77%。坡耕地的TN和TP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分别是村庄的7.58%和1.79%,与村庄相比,坡耕地具有显著的低污染特征,因此,以坡耕地消纳村庄污水和畜禽粪便,可促进流域内粪污的就地消纳,达到多源共治的效果。基于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质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流域划分为林草水源涵养区、村庄污染控制区和坡耕地水土保持区,并进行分区协同防控,促进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系统高效治理。 相似文献
66.
乡村聚落人地系统协调发展是三峡库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重庆三峡库区各县域的乡村聚落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影响乡村聚落人地系统发展的包括资源、环境、经济、人口、社会五个方面的20个指标,构建了重庆三峡库区乡村聚落人地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库区乡村聚落人地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并引入两系统之间发展协调度模型,对重庆三峡库区乡村聚落人地系统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重庆三峡库区乡村聚落人地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总体是不断提高的,但县域之间差距较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主城各区其乡村聚落人地系统发展速度及综合发展水平高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库区下属各区县;(2)重庆三峡库区乡村聚落人地系统正向总体协调的方向发展,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主城各区其乡村聚落人地系统协调度也相对较高,而库区下属各区县由于乡村自然环境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乡村聚落人地系统协调度也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7.
68.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对三峡库区小江流域消落带土壤重金属Cu、Zn、Cr、Ni的含量特征进行了评价,并同时对其在消落带上的影响因素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u、Zn、Cr、Ni在消落带上的含量分别为28.69,126.03,57.20,27.91mg/kg。相关分析表明,Ni、Cr、Cu的含量明显受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其中,有机质、粗黏粒和黏粒均与Ni、Cr、Cu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粉粒与Cr、Cu呈显著正相关,砂粒与Ni、Cr、Cu均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Cr、Ni主要受粗黏粒含量的影响;Cu主要受砂粒含量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Cu、Zn、Cr、Ni在消落带不同区段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呈从上游到中下游逐渐增大,下游又有所下降的趋势,其在消落带不同高程上分布的差异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9.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三峡库区重庆段水资源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库区水资源安全关系到库区的生态安全,对库区水资源安全利用进行评价,找出问题较为严重的区域,明确其限制因子,从而为库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安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结合2000—2014年三峡库区水资源安全数据,选取BP神经网络构建水资源安全利用评价模型,结合ARIMA模型进行指标预测,分析了三峡库区重庆段水资源安全利用的时空差异。研究表明:(1)三峡库区重庆段2014年水资源安全利用总体分布在较不安全到较安全之间,渝中区和大渡口区为较不安全等级,沙坪坝区等7个区县为基本安全,其他区县为较安全等级;在子系统的评价中,主城区的社会安全与供需安全等级均为最低,为极不安全和较不安全等级。(2)2000—2014年水资源安全利用等级主要受生态安全因子制约,供需安全因子次之;2015—2020年水资源安全利用等级主要受供需安全因子限制,生态安全因子次之。2000—2020年水资源安全利用等级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0.
选择三峡库区腹地典型低山丘陵区的忠县涂井乡和石宝镇的乡村聚落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模块定量分析该区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乡村聚落以中型为主,独立院落和大型聚落为数较少。空间分布呈现出东部相对密集,西部、西南部较为稀疏的特点,且具有明显的道路、水源指向性。海拔和坡度对该区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海拔200~400 m和坡度5°~15°范围是乡村聚落的密集分布区,并且乡村聚落随高程和坡度的增加呈偏左态分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政策等人文因素,也是影响乡村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及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人文社会因素是乡村聚落发展及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