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0篇 |
免费 | 130篇 |
国内免费 | 14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2篇 |
农学 | 44篇 |
基础科学 | 81篇 |
342篇 | |
综合类 | 413篇 |
农作物 | 8篇 |
水产渔业 | 199篇 |
畜牧兽医 | 35篇 |
园艺 | 4篇 |
植物保护 | 1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46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60篇 |
2013年 | 81篇 |
2012年 | 85篇 |
2011年 | 103篇 |
2010年 | 74篇 |
2009年 | 86篇 |
2008年 | 60篇 |
2007年 | 54篇 |
2006年 | 57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消落带植被状况与水位消涨是影响土壤养分及其分布的重要因子。本文以三峡库区万州段消落带为研究地点,通过对人工和自然恢复样地沿海拔梯度对土壤进行取样和分析,揭示了不同恢复模式下消落带土壤养分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有显著影响,人工恢复样地消落带主要土壤养分含量总体高于自然恢复样地,显示人工恢复能有效促进土壤养分在植物群落中的积累;在库区反季节水位消涨的作用下,人工恢复地消落带土壤养分沿海拔梯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空间分布格局,土壤养分含量在消落带中部(海拔165 m)达到最高值,而自然恢复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则随海拔梯度增加而增加,以消落带上部(海拔175 m)的值最高。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源自于不同海拔梯度的消落带受水位消涨扰动程度以及植被恢复状况的差异,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仍有一定影响。今后应在消落带上部进一步引种适宜的乔灌木物种,不断提高消落带植被对土壤养分的固持能力。 相似文献
32.
三峡蓄水后,水流减缓,自净力减弱,主要支流绿藻虐生;库区新生消落区出露成陆时正直多雨炎热潮湿的夏季,基本丧失拦截、消纳和过滤农业面源污染的功能,加重了长江污染。该文在研究库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将库区水域、消落区和生态屏障区作为整体,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建立库岸柑橘、消落区湿地牧场、水域天然渔场3条环库绿色经济带,集成4链交叉的多链循环经济组网模式,创立5层阻隔拦截和吸收消纳面源污染的工艺技术,围绕库区各主要农业产业发展,把前端废弃物作为内生要素进入后端生产活动中,在注重环境保护的形势下,凝练出多业共生耦合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和"345"推进方法。创建的巫山大昌湖特色循环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实现了三峡库区柑橘、生猪、草食牲畜、长江鱼4大特色产业共生、要素耦合、整体循环、综合利用的产业生态链,推动了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了库区特色农业发展、农移民增收和国家战略水资源库保护需求,可为大型水库区生态农业发展和水资源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三峡库区不同农业经营模式的肥料投入评估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生态环境在农村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研究农业生产转型过程中不同农业经营模式农资投入对解析农村生态环境中非点源污染负荷有重要启示,同样有助于针对性地制定控制面源污染的方案。采用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方法,抽样采集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经营主要农作物肥料投入情况,根据整理调研材料、综合评估调研结果划分研究区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为:一般散户、种植大户、公司企业、养殖大户、种养大户、合作社。核算不同经营模式单位面积肥料投入,确定研究区不同经营模式下用肥量与结构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肥料用量总量在1997年到2011年间呈递增趋势,复合肥近年增速明显;2)不同经营模式用肥结构间存在差异,一般散户、养殖大户、种养大户这3种经营模式与种植大户、公司企业、合作社这3种经营模式各自内部又存在相似性,前者常规用肥比例较大,而后者在有机肥、高钾复合肥等肥料的用量及比例方面较高;3)研究区用肥结构以常规肥料为主,其中氮、磷折纯量单位面积投入为一般散户、养殖大户较种植大户、公司企业、养殖大户、种养大户、合作社显著高;4)农户种植结构因经营模式而异,一般散户、养殖大户、种养大户以传统的农作物玉米、水稻、红苕、土豆为主,表现为"小而全"的特性;而种植大户、公司企业、合作社则在技术支撑的前提下表现为以市场为导向、生产特定高附加值农产品。三峡库区重庆段不同农业经营模式中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用肥折纯量大小为玉米蔬菜土豆其他作物红苕果木园林水稻。 相似文献
34.
西大洋水库作为保定市饮用水源地,其水库水质状况与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根据西大洋水库及上游入库河道水质监测资料,评价水库水质现状,以为水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5.
36.
三峡水库支流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 s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和2010年对三峡水库支流童庄河回水区和长江干流水体理化和浮游植物进行了同步连续跟踪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童庄河回水区和长江干流氮磷含量较2009年有所升高,同一年份童庄河回水区和长江干流氮磷含量各有高低,但差别不大。2-3月,童庄河回水区拟多甲藻细胞密度呈逐步增加并达到高峰的变化,其优势地位可从2009年第十三位、2010年第九位逐步成为第一优势种类,并在2010年2月26日出现小范围水华。拟多甲藻水华最先出现在回水区尾端,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向中下游发展,并形成大面积水华,在维持一段时间后消退。童庄河回水区拟多甲藻密度上游最高,从上游至下游,密度呈下降趋势。同期长江干流出现拟多甲藻的次数较少、密度较低,通常在回水区最低密度30.91%以下。分析认为,2-3月回水区更适合拟多甲藻生长,能否形成水华主要受水文因子影响。 相似文献
37.
三峡库区野果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三峡库区野果植物资源种类进行物种查对、种类鉴别和相关资料查证,得出库区具有野果植物37科70属232种(包括2亚种、25变种、1变型)的初步结论,并结合库区自然环境条件和国家政策法规等对三峡库区野果植物资源进行简要分析,并初步筛选出几种野果植物作进一步水土保持研究。 相似文献
38.
水丰水库大银鱼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报道了1998-2000年间对水丰水库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繁殖生物学的调查研究结果,内容包括性成熟规格,生殖腺发育,副性征、繁殖力(个体繁殖力、相对繁殖力、群体繁殖速度、人工采卵量、成熟卵巢卵子组成及卵子的大小和质量),群体结构(体长体重频率分布、性比组成、日龄结构和生态年龄),产卵习性,胚胎发育。最后,讨论了其产卵类型,认为水丰水库大银鱼为一次性产卵和分批产卵的混合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39.
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后次级河流回水河段富营养化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后,135 m水位线下的支流尽管多数仍保持狭长的河流态势,但回水段的流速明显降低,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湖泊,适合藻类生长。库区支流的总磷、总氮浓度普遍偏高,能为藻类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盐,2005年4月的监测资料表明TP平均浓度为0.148 mg/L,TN为1.90 mg/L,远远高于湖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的TP和TN临界浓度0.020、.2 mg/L。如果气候条件合适,支流回水河段就具备了发生富营养化所需的流速、营养盐、水温等基本条件,有可能出现“水华”现象。调查结果表明,在2005年4月,库区13条支流有5条的回水河段水体营养程度达到富营养,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0.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的东中西三大部分,是全国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发展轴线。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既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级连片贫困地区。其如何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既关系到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开放战略的实施和重庆市、湖北省城乡统筹发展,也关系到库区能否就此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从而实现经济腾飞。但由于库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要素聚集能力不足、移民安稳致富压力较大,而且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其产业发展面临高于一般地区的生态环保要求,对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形成较大障碍。因此,应通过加强库区铁路、高速公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库区重要节点城市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积极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建立有效的库区区县协同发展机制等措施来促进库区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