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0篇 |
免费 | 130篇 |
国内免费 | 14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2篇 |
农学 | 44篇 |
基础科学 | 81篇 |
342篇 | |
综合类 | 413篇 |
农作物 | 8篇 |
水产渔业 | 199篇 |
畜牧兽医 | 35篇 |
园艺 | 4篇 |
植物保护 | 1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46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60篇 |
2013年 | 81篇 |
2012年 | 85篇 |
2011年 | 103篇 |
2010年 | 74篇 |
2009年 | 86篇 |
2008年 | 60篇 |
2007年 | 54篇 |
2006年 | 57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阐明漳泽水库水环境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依据历史资料和现场监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漳泽水库水环境要素年际分布的差异性较大,外源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影响漳泽水库水质的首要原因。近10年来,漳泽水库水环境要素年际间均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但月度变化差异较大;水质指标(BOD5、CODMn和DO)含量月度最高值出现在枯水期的2、3月份;7月份,DO和NH3-N处于最低值。TP在枯水期含量最低,平水期最高,丰水期则居中。温度、降雨量、蓄水量等因子的季节变化对水环境要素年内变化的影响比较显著。水温分层特性增强了水环境要素在垂向的分异性。 相似文献
102.
根据2010年3月-12月对三峡水库小江沿岸水体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a等水质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水体富营养化水平。结果表明: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 a含量分别为1.980±0.119mg/L、0.114±0.018mg/L、9.520±1.748 mg/L和23.342±8.810 mg/L,小江沿岸水体呈现中度富营养化水平。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叶绿素a含量与温度、pH、溶解氧、亚硝酸氮和化学需氧量显著相关,与总氮、总磷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这说明小江沿岸水体叶绿素a含量与总营养盐无关,而主要与水体所含的有机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3.
104.
三峡库区果园生态系统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重庆市万州区五桥黄新移民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带为例,通过具体分析三峡库区果园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发现库区果园生态系统存在结构不合理、功能没有发挥、效益偏低的问题,并根据库区近2年的调查与实验,提出了库区如何利用三峡工程这一巨大机遇来优化果园生态系统、发展果树生产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5.
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系统的特征及模式的演化和构建——以山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在于大气中碳浓度的急速升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低碳为特征的新发展模式成为目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途径。农业生态系统作为最大的人工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排放源之一。农业活动与气候变暖关系密切,农业生态系统已成为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本文以三峡库区为例,在分析了库区农业发展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库区发展低碳循环生态农业的意义,提出了库区低碳循环生态农业发展的一般模式及减少农业生产碳排放的五种对策,即推广免耕法、稻田水旱轮作,适度排水放干、发展以沼气为核心的农村新能源系统、发展高效生态循环种养农业和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06.
三峡水库生态调度对沙市江段鱼卵和仔鱼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2年5-7月三峡水库试验性生态调度期间,在长江中游沙市江段设固定采样点,共采集到鱼卵和仔鱼35种,隶属于4目、8科、10亚科、28属。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细鳞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mongolicus)、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构成了该江段的主要繁殖种类。鱼类繁殖盛期在5-6月,进入7月后鱼卵减少而仔鱼数量显著增加。调查期间鱼卵和仔鱼总径流量约为6.89×1010粒(尾),其中鱼卵径流量1.1×1010粒,仔鱼径流量5.79×1010尾。定点采集的鱼卵、仔鱼随采样时间和垂向空间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采集点仔鱼的横向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漂流密度为江北江中江南;鱼卵的横向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且与流速、流态等水力学指标存在负相关性。生态调度期间沙市江段鱼卵总径流量和家鱼卵径流量均出现高峰,繁殖种类明显增加。初步研究表明,三峡水库生态调度制造的涨水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鱼类自然繁殖的水文需求,对于减缓三峡水库运行对长江中游鱼类自然繁殖的不利影响、维护鱼类种群资源补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7.
三峡库区庭院生态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因此,探索一种适合三峡库区农村实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庭院生态模式尤为迫切。以农业庭院生产为例,结合库区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在分析庭院经济发展条件和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在不同技术基础上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探讨了庭院生态模式所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8.
109.
基于地统计学的三峡库区重庆段耕地人口承载力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峡库区2007和2010年遥感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全覆盖的20 km×20 km网格划分空间样地,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段耕地人口承载力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0年三峡库区耕地承载力盈亏值发生改变。2007年耕地承载力超载463.76万人,2010年耕地承载人口具有56.57万人的潜力空间。三峡库区耕地承载力具有明显的趋势效应,东西方向呈1阶,南北方向呈多阶。耕地承载力的空间相关性较高。三峡库区耕地承载力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条带状,并具有由西南到东北逐渐降低的趋势。2007-2010年,耕地承载力空间分布有所变化,主城9区的西南部承载力上升,江津区以及长寿区的耕地承载力降低明显。 相似文献
110.
阜康市红山水库溢洪道工程混凝土施工中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措施,使工程混凝土总体质量达到优良等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