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31篇 |
免费 | 289篇 |
国内免费 | 55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59篇 |
农学 | 473篇 |
基础科学 | 369篇 |
1204篇 | |
综合类 | 2011篇 |
农作物 | 293篇 |
水产渔业 | 439篇 |
畜牧兽医 | 685篇 |
园艺 | 138篇 |
植物保护 | 2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100篇 |
2022年 | 133篇 |
2021年 | 149篇 |
2020年 | 193篇 |
2019年 | 201篇 |
2018年 | 144篇 |
2017年 | 273篇 |
2016年 | 293篇 |
2015年 | 258篇 |
2014年 | 276篇 |
2013年 | 392篇 |
2012年 | 452篇 |
2011年 | 408篇 |
2010年 | 330篇 |
2009年 | 312篇 |
2008年 | 279篇 |
2007年 | 330篇 |
2006年 | 296篇 |
2005年 | 210篇 |
2004年 | 182篇 |
2003年 | 135篇 |
2002年 | 125篇 |
2001年 | 112篇 |
2000年 | 99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73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65篇 |
1995年 | 75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54篇 |
1992年 | 50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43篇 |
1989年 | 39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膜下滴灌棉田生物改良盐碱地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在膜下滴灌棉田间作苜蓿(Ⅰ)、孜然(Ⅱ)和碱蓬(Ⅲ),并以未间作的处理作为对照(CK),研究不同盐生植物改良盐碱地的效果。结果表明:间作盐生植物的棉田在生育期内可以达到保水和抑制盐分累积的效果,土壤含水量峰值基本保持在40 cm深度,其中以间作苜蓿(Ⅰ)和孜然(Ⅱ)的保水效果较好,在0~40 cm深度范围土壤含水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升了29.80%和14.49%;间作苜蓿(Ⅰ)和孜然(Ⅱ)的处理抑制盐分累积的效果也较好,在0~40 cm深度范围抑盐率分别为125%和70.38%。同时,通过在膜间种植盐生植物,棉花的株高、茎粗和干物质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籽棉产量也有相应的提升,其中以间作孜然和苜蓿的处理提升较多,分别比对照组提升10.45%和7.74%。由此可见,膜下滴灌棉田间作盐生植物是一种有效的盐碱地改良措施,而盐生植物的选择对改良的效果影响较大,综合试验结果对比,间作孜然和间作苜蓿的生物改良措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2.
采用不同比例丹参(Salviae miltiorrhiza)药渣替代玉米芯对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供试菌株进行栽培实验.经栽培收获两茬子实体,分别对不同配方两个菌种的菌丝长速、单位料重产量、生物学效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单位料重产量及生物学效率表现上,随培养料中所含丹参药渣比例增加而增加;在菌丝长速表现上则相反.经丹参药渣、玉米芯的碳氮比分析(28.5∶1;88.1∶1)得知,栽培料中随药渣含量的增加氮素含量相应提高(碳氮比55.27∶1~27.44∶1,氮含量为0.76%~2.43%),成为两个菌种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3.
对采集于干润砂质新成土不同土层土壤分别添加高C/N(黑麦草)和低C/N(苜蓿)有机物料后进行了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各土层土壤添加有机物料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矿质氮微生物净固定现象,且氮固定时间及程度与有机物料的C/N和土壤层次密切相关,添加高C/N黑麦草的深层低肥力土壤氮固定现象最明显。添加有机物料后,培养期间可溶性有机碳(DOC)累积量前期较高,中期先减后增,后期趋于稳定,不同土层土壤DOC的变化有所不同。0~20、20~40cm可溶性有机氮(DON)累积同时受矿质氮固定影响,低C/N苜蓿残体加入土壤后,在短暂氮素固定后,后期DON累积量明显提高;而加入高C/N黑麦草残体后,在较长时间内DON累积量无明显增加。添加有机物料导致培养前期土壤DOC/DON上升,随后降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从增加干润砂质新成土土壤有机质角度考虑,应该种植高C/N比的植物。因此,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土壤溶液速效C、N养分的来源及其转化,对该地区土壤质量的调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4.
研究巢湖入湖河流炯炀河营养物质(N、P)和化学需氧量(CODcr)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PCA)构造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表征了河流水质空间变化趋势.炯炀河各段水质受到流域人类活动和河流自净功能的双重影响.上游炯河段污染最重,其F因子均值为1.03(范围0.05~1.64),主要是由炯炀镇生活污水排放、沿河固体废弃物堆积、农业面源污染等人类活动所致.炀河段水质相对较好,其F因子均值为-0.03(范围-0.08~0.04).炯河、炀河汇合后的炯炀河段水质自上游至下游总体上呈现先变差、后变好的趋势,其F因子均值为-0.30(范围-0.66~0.28),沿途农业面源污染对河水水质产生了显著影响.采用PCA分析对河流各项水质因子载荷大小比较后得出N、P是炯炀河水质的主控因子,第一主成分氮磷营养因子解释了河流水质空间变异的约60%.提出了炯炀河水质改善策略,为炯炀河生态型小流域规划与建设提供可行方案,为巢湖水环境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5.
156.
干湿耦合厌氧发酵工艺设计与发酵特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大中型沼气工程存在原料单一及沼液沼渣处理难的问题,提出了干法发酵与湿法发酵相结合的干湿耦合厌氧发酵工艺,即畜禽粪便采用湿发酵,将湿法发酵产生的沼液沼渣与秸秆混合进行干法发酵.并研究了干湿耦合比例——沼液沼渣与秸秆比例(BRSR)及干法发酵渗滤液回流对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湿干比例的增加启动时间缩短、产气量增加;干法发酵的渗滤液总固体质量分数为1%以下,达到了固液分离的效果,有利于循环利用和喷淋,解决了湿法厌氧发酵沼液沼渣处理难的问题,实现了沼液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57.
Two 60‐day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sequentially to determine (i) lysine requirement of juvenile bluegill, Lepomis macrochirus based on the dose–response method, (ii) requirements for other essential amino acids (EAAs) using whole‐body amino acid profile and (iii) whether differences in growth rates of group‐housed versus individually‐housed bluegills lead to different lysine requirement levels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respectively, of social hierarchies. Seven, semi‐purified, experimental diets (isonitrogenous, isocaloric) were prepared to contain graded levels of digestible lysine (10–31 g kg−1). Experiment‐1 involved group‐housed bluegills (approximately 27 g, n = 10 fish/chamber, 4 chambers/diet) whereas experiment‐2 involved individually‐housed bluegills (approximately 30 g, n = 1 fish/chamber, 14 chambers/diet). Fish were fed twice daily to apparent satiation. Bluegill growth responses in both experiments generally improved (P < 0.05, anova ) with increasing dietary lysine levels from 10 to 16 g kg−1, and then levelled off with further increase in lysine level (P > 0.05). Optimal dietary lysine level (digestible basis) was estimated to be 15 g kg−1 based on broken‐line regression analyses of relative growth rate and feed conversion ratio with no differences being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rearing methods. Determined dietary requirement levels for other EAAs ranged from 2.4 g kg−1 (tryptophan) to 15.3 g kg−1 (leucine). 相似文献
158.
不同栽培技术对马铃薯水份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三种不同的栽培技术中,地膜覆盖平均WUE为1.69kg/mm较平作平均WUE1.26kg/mm提高34.13%水分利用率,垄作平均WUE为1.47kg/mm较平作提高16.67%水分利用率,脱毒马铃薯的平均WUE为1.60kg/mm,未脱毒马铃薯的平均WUE为1.34kg/mm,水分利用率提高19.35%。平作种植方式马铃薯现蕾至成熟期需水量占整个生育期到90%左右;垄作种植方式76.86~83.3%;地膜覆盖种植方式73.08~77.08%,垄作与地膜覆盖后马铃薯水分的利用趋于合理。进行地膜覆盖和垄作后能使植株健壮,单窝薯重,大中薯商品薯率高,从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9.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