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43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8篇
  42篇
综合类   266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上海外环林带森林结构的优化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城市森林群落结构和森林群落斑块的空间配置要求,调查和分析了上海市外环林带的森林结构,提出了有关城市森林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程序,并针对观赏、环保、生产和文化休闲等城市外环林带的主导功能目标,提出了上海市外环林带优化森林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3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蔬菜的多样化需求对蔬菜产业提出了全新的发展要求,蔬菜供给安全逐渐成为影响食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上海都市型蔬菜产业的发展经验,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启示意义。基于2000 - 2012年上海市蔬菜生产产量数据,本文采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上海未来2013-2017年的蔬菜生产量进行了预测分析。通过对预测模型的精度检验,显示GM(1,1)预测模型精度良好,研究结果显示上海2013-2017年蔬菜生产总量呈不断下降趋势。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惠农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导蔬菜产业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努力打造上海蔬菜产业升级版,努力保障上海地区蔬菜供给安全,促进上海都市型蔬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3.
上海沿海防护林树种适宜性评价及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沿海防护林树种适宜性以及沿海防护林的生态效应,选择上海海湾森林公园和金山化学工业区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AHP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对防护林树种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同时,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测定,以此分析防护林的改土效果和生态效应。结果表明,营建沿海防护林能较好地促进土壤脱盐,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防护林还有助于增加空气负离子数量,调节大气温湿度,生态效应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34.
通过清单分析方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以乡镇为单元研究了上海市化肥施用、有机肥施用、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村生活污水等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其贡献率,并根据各区域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别在区县尺度和乡镇尺度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程度及其区域分布。结果表明,上海市农业面源污染COD、TN、TP实物排放量分别为4.42×104、1.13×104、0.44×104 t/a,相应的等标排放量分别为0.16×104、0.93×104、1.65×104 m3/a,最主要污染源为畜禽养殖,其等标污染负荷比达到66.31 %,最主要污染物为TP,其等标污染负荷比达到60.32 %。各区县因农业面源污染引起的COD、TN、TP排放质量浓度分别为4.16~40.91、1.30~8.71、0.23~4.94 mg/L,各区县农业面源污染水质平均指数在0.67~5.91之间,主要污染乡镇分布在上海南部以及崇明岛等农业产值相对较高且距离水源保护区较近的远郊区域。  相似文献   
135.
1995—2015年上海市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范丽娟  田广星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1):287-292,298
[目的]揭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景观生态变化的时空规律,为当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5期遥感影像数据,借助GIS技术与Fragstats等软件,分析1995—2015年上海市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1995—2015年上海市耕地、草地以及水域呈减少趋势,林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城乡、工矿和居民用地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耕地的动态度明显,而草地的土地利用动态程度最弱,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在2000—2005年多发生剧变,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年际波动规律;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发生在耕地和城乡、工矿和居民用地、耕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以耕地的转出和城乡、工矿和居民用地的转入为主要特征;上海市景观格局在时间上表现为斑块数目不断增多,景观破碎度呈现越来越高的主要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景观多样性指数从中部高、四周低的趋势逐渐转化为中西部、北部部分高的趋势。[结论]城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升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度,保护并且增加生态服务功能性用地。  相似文献   
136.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形成沪(上海)、渝(重庆)两地城市公园风格各具特色。从山石这一公园的造园要素着手,以影响其运用风格的因素为主线,分别对沪渝两地城市公园的山石造景设计特色展开论述,并通过一定的比较,总结两地城市公园山石要素设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7.
上海都市多功能农业关键共性技术体系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都市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城市需求为导向,以现代技术为支撑。都市多功能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可以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起到支撑作用。本研究在对上海都市多功能农业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通过都市多功能农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分析,构建了上海都市多功能农业关键共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8.
樟组植物在上海地区的引种栽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樟组植物的生态特点,根据初步的引种栽培实践,认为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银木Cinnamomum septentrionale,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大叶香樟Cinnamomum  相似文献   
139.
应用ArcGIS判读2007年遥感影像,勾绘上海浦东新区(原)道路、水系及植被廊道,分别名为灰色、蓝色及绿色廊道。同时依据绿色廊道的属性,划分为道路绿色廊道、河流绿色廊道及环城绿带,分析各类绿色廊道的结构及网路特点,研究区面积533 km2。结果表明,研究区灰色、蓝色及绿色廊道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7.37%、3.86%和15.07%;绿色网络面积101.15 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9%,其中绿色廊道面积80.27 km2,附着节点面积20.88 km2;绿色廊道密度为1.99 km.km-2,其中,绿色道路廊道长685.39 km,密度1.29 km.km-2,又以主干道绿色廊道的比重大;环城绿带长为绿色廊道总长的8%,但面积占绿色廊道总面积的40.4%,绿色河流廊道面积最小,约为14.91%。另外,绿色廊道的网络线点率、环通度及连通度分别为1.301、0.196和0.478,说明网络结构较为简单;相比较绿色道路廊道网络结构比其它类型复杂,还为研究区绿色廊道建设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0.
上海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1990—2009年上海市农作物产量、农田面积、农业投入等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对上海农田生态系统主要碳源汇进行了测算,分析了上海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9—2009年上海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总体处于逐步下降趋势,且经济作物和果蔬作物碳吸收比例分别下降和上升明显;碳排放总量则呈逐步下降并趋于稳定的趋势,农用化学品投入是其主要排放源;单位面积碳吸收和排放量则一直处于波动状态。2009年上海各区县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碳排放量和单位耕地面积碳吸收量均为远郊大于近郊,而单位耕地面积碳排放量则为近郊大于远郊。碳源汇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碳吸收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显著正相关,而与果蔬作物产量显著负相关;碳排放与农用化学品投入和燃料动力使用以及耕作灌溉管理均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