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0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184篇
林业   486篇
农学   215篇
基础科学   25篇
  664篇
综合类   1672篇
农作物   256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270篇
园艺   488篇
植物保护   387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275篇
  2019年   208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220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294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52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食用菌菌渣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食用菌栽培后产生了大量的菌渣。但目前我国对菌渣的综合利用率还很低,大量的可再生资源菌渣被废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详细综述了食用菌菌渣利用的现状,对代替原材料栽培食用菌以及用作肥料、饲料、基质、生态环境的修复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概括,并提出菌渣利用研究中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2.
瘤胃细菌、原虫和真菌降解植物细胞壁的相对贡献及其互作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采用体外产气量法 ,以球磨与未球磨玉米秸细胞壁为底物 ,对瘤胃微生物不同区系降解植物细胞壁的相对贡献和发酵特征进行了研究。用化学试剂和抗生素来分离瘤胃细菌、原虫和真菌 ,并设计下列微生物区系 :全瘤胃液 (WRF)、细菌 (B)、原虫 (P)、真菌 (F)、细菌 +原虫 (B +P)、细菌 +真菌 (B +F)、原虫 +真菌 (P +F)和负对照(CON)。结果表明 ,细胞壁经球磨后可以显著提高瘤胃微生物的产气量和降解率 (P <0 .0 1) ,但不改变发酵类型 ;不同微生物区系的产气量和降解率具有极显著的差异 (P <0 .0 1) ,WRF的产气量和降解率最高 ,其次是混合培养(B +P、P +F、B +F) ,而单培养 (B、P、F)的最低 (P <0 .0 1)。结果说明植物细胞壁在瘤胃内的降解是在细菌、原虫和真菌的协同作用下完成的 ,对植物细胞壁的降解程度可能不是某一种或二种微生物所能及第的。B +P的产气量和降解率仅次于WRF ,表明瘤胃细菌和原虫在降解植物细胞壁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 ,对细胞壁降解的贡献率较大。另外 ,随着产气量和降解率的提高 ,发酵液的pH值降低、总VFA、氨态氮和甲烷气体的含量升高 ,进一步证明植物细胞壁的发酵程度提高了。  相似文献   
103.
从北京、武汉、南京、重庆、昆明五个梅园和野梅主要分布区的云南嵩明、四川木里、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以及北京林业大学的梅圃中分别于春、夏、秋、冬四季,采集梅花根际土壤300份。以梅花根际土壤和蛭石体积为1∶1混合作为栽培基质,种植三叶草,培养4个月后,应用染色镜检法测定丛枝菌根真菌(AMF)侵染三叶草根系的状况。结果表明:所有梅花根际土壤栽培三叶草都有丛枝菌根侵染;野生梅花根际土壤栽培三叶草的丛枝菌根侵染率高于人工梅园;四季的梅花根际土壤栽培三叶草丛枝菌根侵染在季节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4.
体外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5、20、40 mg/L棉酚对瘤胃厌氧真菌和瘤胃细菌发酵稻草活力的影响。瘤胃真菌发酵试验中,各处理组的底物消失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P<0.05)。产气量结果表明,20、40 mg/L两试验组的发酵明显滞后于其它各组,且发酵24 h和48 h的累计产气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及51、0 mg/L试验组(P<0.05),说明20 mg/L和40 mg/L的棉酚可显著抑制瘤胃真菌的发酵。在瘤胃细菌发酵试验中,51、0 mg/L棉酚处理组的底物消失率与对照组(0)无明显差异,而20和40 mg/L棉酚处理组的底物消失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累计产气量结果表明,各浓度水平的棉酚对瘤胃细菌发酵无明显的滞后效应。因此,瘤胃真菌对棉酚较为敏感,而瘤胃细菌对棉酚有较强的耐受能力,但高浓度的棉酚对细菌发酵活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5.
以红树林植物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和秋茄Kandelia candel为对象,研究了2种植物的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红海榄和秋茄的枝、叶中分别分离到内生真菌30株和27株,内生真菌的优势属分别是茎点霉属Phoma和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同种植物的枝和叶中内生真菌的定殖率差异显著;红海榄和秋茄内生真菌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7890和1.7473,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5260和0.5302。2种红树林植物的内生真菌显示出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6.
地黄土壤中主要病原真菌的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西省主要地黄种植区域的土样进行病原菌分离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的结果鉴定,得到9个属的10种有害菌株,其中腐皮镰孢菌和齐整小核菌出现频次较高,分别占总出现频次的24.6%和21.0%;其次是灰葡萄孢菌,出现频次为15.9%;其余病原菌出现频次为1.7%~8.8%之间。致病性测定表明,立枯丝核菌和腐皮镰孢菌占优势,致病力强,发病指数分别为40.6和30.6;其余病原菌致病力较弱,发病指数为13.9~26.4。杀菌剂抑制病原菌效果测定结果为:菌病一支康、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0%甲基立枯磷和绿亨2号,对侵害地黄的7种主要真菌菌丝的生长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相对抑菌率为80.7%~100%,抑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7.
孙新城  景建洲  张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526-8527
为了研究链霉菌1#所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通过测定其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研究其发酵液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在链霉菌1#的同一批发酵液中,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为60.8%,对棉花黄萎病菌和水稻稻瘟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为20.0%和4.3%。100℃以下热处理15 min,拮抗成分仍有较强的活性,但随着温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拮抗活性的丧失也就越明显。链霉菌1#粗发酵液活性作用在pH值3.8~9.0基本不变。在接近中性条件下,粗发酵液的拮抗活性最强。这株链霉菌的粗发酵液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它具有一定的耐热性,抑菌效果在pH值3.8~9.0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对信阳地区不同茶龄茶园土壤中根部真菌的调查发现,其多样性明显。从茶树根部分离鉴定出真菌10个属,主要包括青霉属、木霉属和曲霉属三大类群。真菌分布总的趋势是根际多于非根际,而且根际效应(R/S)明显。在茶树根部生境中,微生物区系的组成类群多样,数目众多。  相似文献   
109.
我国大豆胞囊线虫生防真菌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 glycines,SCN)在我国分布较广,危害较大,对该病的防治主要通过应用化学药剂,但化学药剂对人、畜不安全,对环境污染重[1]。目前,我国对大豆胞囊线虫生防真菌已有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综述了我国大豆胞囊线虫生防真菌的主要研究种类和数量、捕食性真菌和机会真菌的作用机制及生防制剂的田间应用、防效等情况。  相似文献   
110.
Low molecular weight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marine fungi Aspergillus flocculosus, Aspergillus terreus and Penicillium sp. from Van Phong and Nha Trang Bays (Vietnam) were studied and a number of polyketides, bis-indole quinones and terpenoids were isolated. The structures of the isolated compounds were determined by 1D and 2D NMR and HR-ESI-MS techniques. Stereochemistry of some compounds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ECD data. A chemical structure of asterriquinone F (6) was thoroughly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 Anthraquinone (13) was firstly obtained from a natural source. Neuroprotective influences of the isolated compounds against 6-OHDA, paraquat and rotenone toxicity were investigated. 4-Hydroxyscytalone (1), 4-hydroxy-6-dehydroxyscytalone (2) and demethylcitreoviranol (3) have shown significant increasing of paraquat- and rotenone-treated Neuro-2a cell viability and anti-ROS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