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963篇 |
免费 | 764篇 |
国内免费 | 110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014篇 |
农学 | 1040篇 |
基础科学 | 95篇 |
2020篇 | |
综合类 | 5814篇 |
农作物 | 1291篇 |
水产渔业 | 878篇 |
畜牧兽医 | 1478篇 |
园艺 | 517篇 |
植物保护 | 16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4篇 |
2023年 | 274篇 |
2022年 | 510篇 |
2021年 | 519篇 |
2020年 | 483篇 |
2019年 | 607篇 |
2018年 | 388篇 |
2017年 | 611篇 |
2016年 | 767篇 |
2015年 | 623篇 |
2014年 | 719篇 |
2013年 | 872篇 |
2012年 | 1103篇 |
2011年 | 1096篇 |
2010年 | 994篇 |
2009年 | 886篇 |
2008年 | 825篇 |
2007年 | 885篇 |
2006年 | 702篇 |
2005年 | 533篇 |
2004年 | 409篇 |
2003年 | 298篇 |
2002年 | 220篇 |
2001年 | 203篇 |
2000年 | 153篇 |
1999年 | 177篇 |
1998年 | 115篇 |
1997年 | 109篇 |
1996年 | 102篇 |
1995年 | 81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72篇 |
1992年 | 72篇 |
1991年 | 70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33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51.
本试验旨在探讨单宁酸对生长猪胃、小肠仿生消化中消化酶活性及玉米-豆粕型饲粮干物质和粗蛋白消化率的影响,为评价单宁酸的生物学效应提供参考。试验一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考察在无饲粮下2种单宁酸对猪模拟胃液、模拟小肠液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设5个处理,单宁酸添加量分别为0 mg (胃液体积为20 mL,小肠液体积为22 mL);单宁酸1,10 mg;单宁酸1,20 mg;单宁酸2,10 mg;单宁酸2,20 mg。测定各处理的胃蛋白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活性。试验二考察玉米-豆粕型饲粮添加单宁酸对猪仿生消化中胃、小肠阶段消化酶活性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5个处理,单宁酸在饲粮中的含量分别为0 mg·(2 g)-1;单宁酸1,10 mg·(2 g)-1;单宁酸1,20 mg·(2 g)-1;单宁酸2,10 mg·(2 g)-1;单宁酸2,20 mg·(2 g)-1。测定仿生消化中胃阶段0.5和4 h时胃蛋白酶活性,小肠阶段0.5、4和8 h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及生长猪胃-小肠仿生消化测定饲粮的干物质和粗蛋白消化率。结果表明:1)无饲粮的情况下,和空白对照组相比,2种单宁酸对模拟胃液中胃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单宁酸1比单宁酸2更高地降低了模拟小肠液中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活性(P<0.05)。2)在饲粮进行仿生消化的胃消化0.5~4 h内,除4 h时10 mg·(2 g)-1添加量外,添加单宁酸1时胃蛋白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添加单宁酸2时的相应值(P<0.05),除单宁酸2在消化0.5 h外,2种单宁酸在添加10 mg·(2 g)-1时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20 mg·(2 g)-1添加量的相应值(P<0.05)。在小肠仿生消化0.5 h时,饲粮中添加单宁酸1、2的2个水平对消化液中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但均显著降低了糜蛋白酶的活性(P<0.05);单宁酸1的消化液中胰蛋白酶活性高于单宁酸2的相应值(P<0.05)。在小肠仿生消化4 h时,除添加水平为20 mg·(2 g)-1时的糜蛋白酶活性外,饲粮中添加单宁酸1消化液中淀粉酶、糜蛋白酶活性高于添加单宁酸2的相应值,而胰蛋白酶活性低于添加单宁酸2的相应值(P<0.05)。单宁酸1、2的两个添加量均降低了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活性(P<0.05)。在小肠仿生消化8 h时,饲粮中单宁酸的添加量影响了淀粉酶的活性,但单宁酸1和单宁酸2各两个添加量在淀粉酶的平均活性上无显著差异(P>0.05)。单宁酸1、2的两个添加量均降低了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的活性(P<0.05)。3)与对照组相比,两种单宁酸在两种添加水平下均显著降低了饲料粗蛋白消化率(P<0.05),且单宁酸2比单宁酸1更多地降低了饲粮粗蛋白的消化率(P<0.05)。综上所述,在有、无饲粮条件下,单宁酸对消化酶活性呈现不一致影响。单宁酸影响饲粮粗蛋白的消化率可能主要与消化液中糜蛋白酶活性降低以及单宁酸与饲粮中的化学成分形成螯合物降低了小肠消化酶的水解效率有关。 相似文献
52.
禽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禽流行性感冒(av ian in fluenza,A I,简称禽流感)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av ian in fluenza v irus,A IV)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作为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 IE)定为A类的传染病,A I不仅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A I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作者从病原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质、致病力、变异性以及对人类感染A IV的分子机制等角度就A I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作一综述,为防制A I提供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类禽流感的防治措施,加深人们对A I的认识。 相似文献
53.
环丙沙星对水产动物气单胞菌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丙沙星为第三代步诺酮类药,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抗菌剂。该药对临床分离的几株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为0.0098μg/ml。人工感染治疗试验表明,该药以1mg/(kg.d)剂量灌服,连用5天,能有效控制鲫鱼败血症的暴发。 相似文献
54.
通过免疫荧光获得雌激素α、β受体在体外星形胶质细胞(Acrocyte,AC)中表达的形态学证据;CCK-8法获得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激发AC的适宜浓度。在此基础上,研究了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对AC的细胞活性、细胞周期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E2作用AC 48h,10nmol/L E2可提高AC细胞活性和G2+S%(P〈0.05),而100,1 000nmol/L E2可降低AC细胞活性(P〈0.05),100nmol/L E2还可降低G2+S%(P〈0.05);100nmol/L E2作用AC 24,48,72h,均可降低AC细胞活性和G2+S%,以作用48h时抑制作用最强(P〈0.05);10nmol/L E2可引起AC线粒体数量增加,细胞核分裂增多,但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结构正常,而100nmol/L E2可导致AC线粒体肿胀或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扩张或断裂。结果表明,低浓度(10nmol/L)E2促进AC增殖;高浓度(100,1 000nmol/L)E2抑制AC增殖。 相似文献
55.
2010年9月1525日,采用瞬时扫描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贺兰山野化牦牛进行行为观察,建立了牦牛的行为谱,并将相关行为进行分类,即运动、摄食、休息、社群和其他行为。研究表明:牦牛秋季昼间行为的分配比例最高为运动行为(39.85±1.73)%,其次是摄食(33.33±2.50)%和休息(23.78±3.75)%行为,社群(0.99±0.27)%和其他(2.05±0.18)%较低。运动在8:0025日,采用瞬时扫描法和所有事件取样法对贺兰山野化牦牛进行行为观察,建立了牦牛的行为谱,并将相关行为进行分类,即运动、摄食、休息、社群和其他行为。研究表明:牦牛秋季昼间行为的分配比例最高为运动行为(39.85±1.73)%,其次是摄食(33.33±2.50)%和休息(23.78±3.75)%行为,社群(0.99±0.27)%和其他(2.05±0.18)%较低。运动在8:0010:00,14:0010:00,14:0016:00时有明显的高峰期,摄食高峰期出现在9:0016:00时有明显的高峰期,摄食高峰期出现在9:0010:00时和15:0010:00时和15:0016:00时,休息在12:0016:00时,休息在12:0013:00时出现高峰期。采用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U检验对不同年龄的牦牛行为进行比较,年龄因素对牦牛运动、摄食、休息和其他行为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社群行为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6.
暹罗鳄外周血白细胞提取物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离心和细胞破碎沉淀法提取暹罗鳄外周血白细胞的抗菌活性物质,测定其对10种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暹罗鳄外周血白细胞提取物对埃希氏大肠杆菌、海豚链球菌、多杀性巴斯德菌、温和气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创伤弧菌、霍乱弧菌10种细菌均有一定的抗菌效力;其中,对海豚链球菌的抗菌效力最强,抑菌圈达22.1mm;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效力次之,抑菌圈达21.7mm;对霍乱弧菌的抗菌效力较弱,抑菌圈为7mm。实验还测定了理化因子对暹罗鳄外周血白细胞提取物抗菌活性的影响,发现其具有酸溶性、EDTA敏感性和热稳定性等特点。据此特点,初步确定暹罗鳄外周血白细胞中所含的抗菌活性物质是抗菌肽。比较了暹罗鳄外周血白细胞和密西西比红耳龟、花田鸡外周血白细胞提取物的抗菌效力的强弱,发现前者对于实验所用10种细菌的抗菌效力明显强于后两者;其中,对链球菌的抗菌效力,暹罗鳄外周血白细胞提取物最强,抑菌圈达21.3mm,密西西比红耳龟外周血白细胞提取物次之,抑菌圈为5.3mm,花田鸡白细胞提取物最弱,抑菌圈为0.67mm。说明暹罗鳄外周血白细胞中存在一种或数种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菌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57.
头孢喹诺对几种常见动物病原菌的体外抗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国产头孢喹诺对5种常见动物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与头孢噻呋、氨苄西林及环丙沙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头孢喹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1~2μg/mL,抗菌活性强于其他3种药物;对大肠杆菌的MIC≤0.031~0.25μg/mL,抗菌活性与环丙沙星相近,高于头孢噻呋和氨苄西林;对链球菌的MIC≤0.031~1μg/mL,抗菌活性与头孢噻呋和氨苄西林相近,高于环丙沙星;对多杀性巴氏杆菌以及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MIC分别≤0.031~0.5μg/mL和≤0.031μg/mL,抗菌活性与头孢噻呋和环丙沙星相近,强于氨苄西林。结果表明头孢喹诺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均具有强大的体外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58.
模拟增温与施肥对高寒草甸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采用开顶式生长室模拟增温的方法,研究了气温升高和施肥对高寒草甸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单独增温导致高寒草甸土壤纤维素酶和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2.4%、29.1%,而脲酶活性降低了18.0%,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无明显变化,说明增温促进高寒草甸土壤中碳磷循环。在不增温条件下,施肥抑制了土壤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而施NPK则提高了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增温条件下,施肥不会引起土壤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显著变化,而施可溶性碳肥使脲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施NPK使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增温和施肥的交互作用对土壤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有显著影响,而对多酚氧化酶无明显影响。因此,预测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寒草甸土壤中的多种酶活性对施肥的响应可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59.
60.
用RM-6008型记录仪记录了绵羊在安静、进食、反刍和嗳气等状态下的食管、网胃和瘤胃的前背囊、后背盲囊、后腹盲囊、前腹囊的电活动及其先后次序。结果表明:食管电呈群集型,只在进食、嗳气和反刍时出现。在各种生理状态下,网胃电最先出现,波型随生理状态不同而有差异。瘤胃电由第一次波(P波)和第二次波(S波)组成;P波开始于网胃电活动之后,出现频率与网胃电频率相同,其活动次序为,前背囊→后背囊→后腹盲囊→前腹囊,有时电活动止于后背盲囊;S波位于P波之后,其频率低于P波,且与进食和嗳气有关;进食时,S波出现频率最高,其活动次序是,前腹囊→后腹盲囊→后背盲囊→前背盲囊;嗳气时,S波活动次序是,后腹盲囊→后背盲囊→前背囊;安静和反刍时的活动次序与嗳气时相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