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18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克氏原螯虾自相残食特性及人工繁育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了不同体长、密度、雌雄配比条件下克氏原螯虾自相残食的情况。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自相残食特性与体长、群体密度、性别配比等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虾苗饲养密度提高,自相残食率相应提高。在相同密度条件下,体长越大的虾苗其自相残食率越高。体长1.0~1.5、2.0~2.5、3.0~3.5 cm的虾苗,培育密度分别为667万、400万和267万只/hm2时,其自相残食率均在7%左右,人工培育虾苗时可以此为参照;在不同规格虾苗混养情况下,个体间体长相差越大,体长小的个体被残食的概率越高。人工培育虾苗时,应根据虾苗大小分群培育;成虾饲养密度小于16只/m2时,其自相残食率低于5%。人工养殖成虾时,养殖密度以15万只/hm2为宜。在雌雄比为(2~3)∶1时,克氏原螯虾自相残食率为5%左右。在克氏原螯虾人工繁育配种时,适宜雌雄比应为(2~3)∶1。  相似文献   
32.
不同饵料培养基对克氏原螯虾池塘浮游藻类及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萍  周鑫  秦伟  柏爱旭 《广西农业科学》2014,45(8):1474-1480
【目的】筛选出适合克氏原螯虾养殖的新型饵料培养基,为开展池塘施肥养殖虾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不同饵料培养基(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鸡粪培养基、鸡粪+猪粪混合培养基)施入克氏原螯虾养殖池塘,每种培养基设两个重复,试验期间以视野法计数浮游藻类,并测定pH、溶解氧(DO)、氨氮、亚硝酸盐、H2S等相关水质化学指标。【结果】与其他池塘相比,施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池塘的蓝藻门和裸藻门种类数明显减少,硅藻门种类数极显著增加并成为优势种群(P〈0.01);浮游藻类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也均高于其他两种培养基。在浮游藻类生物量方面,施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池塘的硅藻门生物量及其所占比例分别为51.01 mg/L和44.4%,约是其他两种培养基的两倍;而裸藻门和蓝藻门的生物量及其所占比例也明显低于其他两种培养基。在水质化学指标方面,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能稳定水体pH,有效降低氨氮、亚硝酸盐和H2S含量。【结论】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可有效抑制有害蓝藻的繁殖,促进有益藻类生长并改善水质,在螯虾池塘养殖中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3.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是一种潜在的水质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为研究水体中不同浓度的重金属Cu2+对其肝胰腺组织的蛋白质氧化损伤作用,在测得Cu2+致克氏原螯虾96 hLC50为30 mg·L-1后,将螯虾分别暴露于0、0.5、1.0、3.0、5.0、10.0 mg·L-1的Cu2+溶液中,并在暴露24、48、72、96 h后测定各处理组肝胰腺组织的活性氧自由基(ROS)、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蛋白质羰基(PCO)含量以及DNA-蛋白质交联(DPC)系数。结果表明,在暴露24h时,随着Cu2+浓度的升高,ROS、T-AOC和GSH-PX水平的变化规律相似,均为先上升后下降,PCO含量和DPC系数随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暴露48、72、96 h后,ROS、T-AOC、PCO水平和DPC系数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GSH-PX活性在染毒96 h后,随着浓度的升高而下降。PCO含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提示,肝胰腺的蛋白质氧化损伤可能是重金属Cu2+致克氏原螯虾毒性效应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4.
为探讨克氏原螯虾(Procambrus clarkii)对氟的蓄积性和可释放性,将220尾克氏原螯虾随机分成4组,分别饲养在含氟化钠0.00(对照)、0.05、0.50、5.00mg/L的水箱里,进行为期6周的暴露试验,每周周末取样1次;随后用自来水饲养进行为期4周的释放试验,每周周末取样1次。样品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克氏原螯虾体内氟的蓄积量。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对氟有蓄积性,水体环境氟含量越高虾体蓄积越多,在染毒水体饲养时间越长蓄积越多,而且主要蓄积在虾的甲壳和肝脏内;克氏原螯虾对氟有可释放性,但释放的速度很缓慢。  相似文献   
35.
克氏原螯虾大颚器促性腺发育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克氏原螯虾(Procamharus clarkia)大颚器的组织学特点,探讨其大颚器在性腺发育过程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颚器和性腺组织的离体联合培养法,用卵黄发生期的克氏原螯虾大颚器刺激不同发育期的克氏原螯虾性腺。[结果]2处理组卵巢的最大卵径为(0.32±0.05)mm和(0.27±0.06)mm,2对照组卵巢的最大卵径为(0.24±0.05)mm和(0.20±0.05)mm;2处理组精巢的精母细胞直径为(13.09±0.75)μm和(12.93±0.98)μm,2对照组精巢的精母细胞直径为(10.29±1.00)μm和(10.02±0.68)μm。[结论]数据显示处理组的性腺细胞均比对照纽的性腺细胞显著增大(P〈0.05),表明大颚器的功能性物质具有促进性腺细胞发育的作用,支持大颚器作为促性腺生长发育腺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36.
克氏原螯虾幼体发育时期消化酶活力及氨基酸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克氏原螯虾各期幼体消化酶活力与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克氏原螯虾幼体发育过程中,五种消化酶活力(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表现出两种变化模式: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在幼体发育Ⅱ龄幼体期和Ⅳ龄幼体期活力较高,其中Ⅳ龄幼体期该两种酶活力最高;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力为先增高后降低,在Ⅲ龄幼体期,三种酶的活力达到最高,但与Ⅳ龄幼体期的酶活力比较无显著差异。总氨基酸含量在幼体发育早期逐渐降低,幼体发育至Ⅲ龄幼体期,其氨基酸含量最低,Ⅳ龄幼体期又有所增加。在测定的所有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含量最高,单个必需氨基酸含量与必需氨基酸总量的比值(A/E)在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37.
养殖克氏原螯虾体内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绝对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兰江风  代云佳  林蠡 《水产学报》2016,40(3):318-325
近年来克氏原螯虾的养殖受到WSSV的威胁,病毒在宿主组织中的绝对定量对于了解病毒的致病性具有重要意义,但克氏原螯虾组织中WSSV的绝对定量分布还有待研究。实验调查了湖北省5个主养区克氏原螯虾WSSV的感染率,结果表明80%以上克氏原螯虾都携带有WSSV。采用WSSV-VP28蛋白特异性抗体对克氏原螯虾提取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在WSSV-PCR阳性样品中可检测到VP28特异性条带,在WSSV-PCR阴性样品中没有检测到相应条带。采用实验室建立的WSSV绝对定量PCR方法,对携带病毒的克氏原螯虾6个组织(鳃、胃、肠、血淋巴细胞、肝胰腺和心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鳃、胃和肠可检测到较多病毒量(约108拷贝/mg),其次是血淋巴细胞(107拷贝/mg)、肝胰腺(106拷贝/mg),在心脏中病毒的含量最低(103拷贝/mg),表明病毒的复制存在组织特异性。结果显示WSSV主要存在于消化系统中,预示着克氏原螯虾可能主要在摄食过程中感染WSSV;不同地区克氏原螯虾组织病毒携带量表现出一定差异,预示着WSSV感染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随机测定了70尾池养克氏原螯虾全长(X1)、头胸甲长(X2)、头胸甲宽(X3)、头胸甲高(X4)、第1~6腹节长(X5~X10)、尾节长(X11)及体质量(Y)共12个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质量为依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11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头胸甲宽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0.522 0)最大,其次为尾节长(0.452 4),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头胸甲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0.164 1)仅次于头胸甲宽和尾节长,虽未达显著水平(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是克氏原螯虾选择育种中值得关注的另一性状;最后建立的以体质量为依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6.841 5+8.996 9 X3+13.510 8 X11。  相似文献   
39.
贾丽娟  王广军  夏耘  张凯  谢骏  郁二蒙  李志斐  龚望宝  田晶晶 《水产学报》2023,76(6):069107-1-069107-12
为研究不同地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环境及克氏原螯虾肠道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为改进不同地区稻虾综合养殖策略提供依据,采用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武汉、永州和韶关地区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的水体、底泥及虾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并对水体、肠道菌群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地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水体、底泥及克氏原螯虾肠道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均大于永州地区和韶关地区。武汉地区的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水体及底泥的细菌群落结构与永州地区和韶关地区均相似,其中水体的优势菌门均为放线菌门、蓝细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底泥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武汉地区的克氏原螯虾肠道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优势菌属为柠檬酸杆菌属 (Citrobacter,10.85%)、气单胞菌属 (Aeromonas,9.88%)和[Anaerorhabdus]_furcosa_group (8.43%)等。永州地区的克氏原螯虾肠道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优势菌属为ZOR0006 (9.78%)、拟杆菌属 (Bacteroides,5.41%)和[Anaerorhabdus]_furcosa_group (3.98%)。韶关地区的克氏原螯虾肠道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优势菌属为柠檬酸杆菌属 (Citrobacter,9.31%)、拟杆菌属 (4.29%)和[Anaerorhabdus]_furcosa_group (4.58%)等。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总悬浮颗粒 (TSS)和总磷 (TP)对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磷酸盐 (PO3-4-P)和化学需氧量 (CODcr)对肠道微生物结构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地区水体、底泥及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水体与底泥的微生物结构更相似。武汉地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中水体的微生物多样性最高,对于稳定养殖系统有利。不同地区养殖系统微生物的优势菌门种类没有变化,但是会改变优势菌门和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养殖环境中的营养盐含量会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实际生产过程中克氏原螯虾(又称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需经过长时间运输,运输苗种成活率直接影响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为比较各种运输方式的死亡率,重点关注虾蟹混养“兴化模式”中定量放养抱籽虾环节,通过模拟运输实验研究不同运输方式:覆盖青苔、氧气包和不同运输时间:1、2、3 h对苗种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带水运输,抱籽虾覆盖青苔运输1、2、3 h后死亡率分别降低30.56%、27.11%、16.00%。小规格虾苗运输过程中,使用氧气包运输较覆盖青苔运输1、2、3 h后死亡率分别降低76.99%、70.77%、72.16%。中等规格虾苗运输过程中,覆盖青苔运输较蟹苗箱运输3、6 h后死亡率分别降低13.43%、9.08%。通过该实验,养殖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