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667篇 |
免费 | 1757篇 |
国内免费 | 151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130篇 |
农学 | 1520篇 |
基础科学 | 971篇 |
2890篇 | |
综合类 | 8816篇 |
农作物 | 1243篇 |
水产渔业 | 1280篇 |
畜牧兽医 | 2630篇 |
园艺 | 677篇 |
植物保护 | 77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357篇 |
2023年 | 402篇 |
2022年 | 556篇 |
2021年 | 663篇 |
2020年 | 683篇 |
2019年 | 772篇 |
2018年 | 468篇 |
2017年 | 885篇 |
2016年 | 1035篇 |
2015年 | 908篇 |
2014年 | 1131篇 |
2013年 | 1154篇 |
2012年 | 1576篇 |
2011年 | 1666篇 |
2010年 | 1318篇 |
2009年 | 1270篇 |
2008年 | 1046篇 |
2007年 | 1143篇 |
2006年 | 965篇 |
2005年 | 741篇 |
2004年 | 584篇 |
2003年 | 496篇 |
2002年 | 357篇 |
2001年 | 356篇 |
2000年 | 299篇 |
1999年 | 290篇 |
1998年 | 265篇 |
1997年 | 228篇 |
1996年 | 189篇 |
1995年 | 211篇 |
1994年 | 181篇 |
1993年 | 188篇 |
1992年 | 139篇 |
1991年 | 115篇 |
1990年 | 88篇 |
1989年 | 71篇 |
1988年 | 54篇 |
1987年 | 37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5篇 |
1982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分析了皂素生产中废水的污染现状及污染特点,对皂素废水的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以及皂素的清洁生产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几个方面的技术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皂素生产中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废水处理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2.
在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惠民村进行水稻3414肥料田间试验研究,采用三元二次施肥模型、二元二次施肥模型、一元一次施肥模型分别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采用三元二次模型计算的氮、钾肥最佳施肥量偏高,由磷、钾二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得到的磷肥最佳施肥量偏高,综合考虑得出水稻的最佳施肥量为每公顷施N 200 kg,P2O590 kg,K2O 120 kg;N,P2O5,K2O施用比例为1∶0.45∶0.6. 相似文献
83.
一次性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一次性施肥对水稻生长的作用效果,进而明确水稻一次性施肥是否能达到传统分次施肥的增产效果及其机制。本研究以传统分次施肥为对照,研究了一次性施用常规速效肥、硝化抑制剂DCD型稳定肥、硝化抑制剂DMPP型稳定肥以及树脂包膜控释肥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分蘖动态、灌浆期光合速率以及主要生长节点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试验表明,分别一次性施用各种类缓/控释肥均可以满足水稻各生长期对氮、磷、钾的吸收,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及穗粒数,增强水稻光合速率和碳氮代谢水平,提高或保持了水稻正常产量。一次性施用缓控释肥较传统分次施肥对水稻具有稳产或增产的作用是因为其能在整个生育期内满足水稻的养分供应,在不降低千粒重及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或是保持水稻的有效穗数及穗粒数。 相似文献
84.
上海城市典型林荫道夏季温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上海市6条不同覆盖率的城市林荫道作为研究对象,7:00~19:00每2h对样地样点和对照点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连续测定12h。以无林荫覆盖道路为对照,分析城市林荫道的覆盖率、树种与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为城市林荫道的建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6个时间段林荫道均表现出降温增湿效应;覆盖率与林荫道降温增湿效应成正相关关系,即林荫道的降温增湿能力随着覆盖率的增加而增强;作为林荫道行道树树种,香樟比悬铃木的降温增湿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85.
生物炭对黑土区土壤水分扩散与溶质弥散持续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施用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水分扩散和溶质弥散的持续效应,于2016—2019年在1.5°、3°、5°的径流小区开展了生物炭持续效应试验,分析了单次施加生物炭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Boltzmann变换参数ξ、非饱和土壤水分扩散率D(θ)、非饱和土壤水动力弥散系数Dsh(θ)的持续作用。结果表明:土壤中单次添加生物炭后的4年内均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且各指标变化率均随坡度增大、施炭年限延长而减小;坡度、年份、是否施用生物炭3个因素中,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影响程度最大的均为是否施用生物炭;施用生物炭增大了ξ,且ξ随坡度增加、施炭后年限延长逐年减小。2016—2019年D(θ)与Dsh(θ)均随土壤含水率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当土壤含水率小于等于042cm3/cm3时,生物炭抑制土壤水分扩散;当土壤含水率大于0.42cm3/cm3时,生物炭促进土壤水分扩散。当土壤含水率小于等于0.36cm3/cm3时,生物炭抑制土壤中NaCl溶液的弥散;当土壤含水率大于0.36cm3/cm3时,生物炭可以促进土壤中NaCl溶液的弥散。试验区θ处于0.20~0.35cm3/cm3,故施用生物炭对水分扩散、NaCl溶液弥散均具有抑制效果,且生物炭对水分扩散和溶液弥散抑制效果均随坡度增加、施炭后年限延长而减弱。 相似文献
86.
The effects of tillage methods on percent surface residue cover remaining and decomposition rates of crop residues were evaluated in this study. The line transect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residue cover percentage on continuous corn (Zea mays L.) plots under no tillage (NT), conventional tillage (CT), chisel plow (CH), and disk tillage (DT). Samples of rye (Secale cereale L.) and hairy vetch (Vicia villosa Roth) were used for residue decomposition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centage of residue cover remainin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for NT than for CH and DT and that for CT was the lowest (< 10%). For the same tillage system, the percent residue cover remainin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higher fertilizer N rate treatments relative to the lower fertilizer N treatments. Weight losses of rye and vetch residues followed a similar pattern under CT and DT, and they were significantly faster in CT and DT than in NT system. Also, the amounts of residue N remaining during the first 16 weeks were always higher under NT than under CT and DT. 相似文献
87.
基于Elman小波神经网络的垦区地下水位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有Elman神经网络和小波分析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Elman小波神经网络模型。给出了Elman小波神经网络梯度下降法训练的推导过程,为了避免梯度下降法收敛速度慢、容易产生振荡和陷入局部最优等缺点,在Elman小波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中引入动量项和自适应学习速率,并将该网络应用到垦区地下水位预测中,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在训练过程中,该网络具有收敛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同时也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88.
89.
于2008年4月13—16日,对4尾人工养殖初次性成熟的雌性达氏鳇Huso dauricus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有2尾达氏鳇成功产卵,2尾达氏鳇没有产卵,产卵率为50%;共采集卵19.5 kg,其中对8 kg卵(24万粒)进行授精,受精率为83.3%,孵化率为85.2%,共出鱼苗17.2万尾。通过对没有产卵的2尾达氏鳇解剖发现,达氏鳇卵巢中均有部分不同程度的退化卵。 相似文献
90.
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了连续三年定点小麦田间试验,通过栽培模式、氮肥水平、种植密度三因素的不同处理,研究多因素小麦栽培优化组合.结果表明:采用垄沟、覆膜、秸杆覆盖栽培模式对小麦穗数不产生影响;施用氮肥能极显著地影响小麦穗数,在施纯氮0~240 kg/hm2范围内,每增减纯氮1 kg,增减穗数4 288;增加播量,极明显地提高小麦穗数;不同的栽培模式、氮肥用量和小麦种植密度对小麦的穗粒数不产生影响;覆膜栽培与垄沟栽培之间千粒重差异显著,种植密度对小麦千粒重在不同的条件下影响明显,覆膜栽培条件下,高氮肥水平,低密度(播种量180 kg/hm2)的千粒重大于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垄沟模式下,高氮水平(施纯氮240 kg/hm2)与中氮水平(施纯氮120 kg/hm2)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不施氮肥相比,千粒重明显提高,秸秆覆盖模式下,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与不施氮、高氮水平组合的平均千粒重最低,两者差异不显著,但与其它各组合差异显著.正常降水年份,旱地小麦采用一定的农业栽培模式,能够显著影响小麦的产量,尤其是覆膜下,产量显著高于对照;降水量多的年份,采用垄沟模式及秸秆覆盖模式对小麦产量甚至产生负效应.施用氮肥对小麦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在施纯氮0~240 kg/hm2范围内,每增减纯氮1 kg,增减籽粒产量5.7 kg;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与生物产量的影响显著,秸秆覆盖栽培和常规栽培(对照)模式下籽粒产量差异显著,产量排列次序都为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大于低密度(播种量180 kg/hm2),低氮和不施氮时,增加密度,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