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33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6篇
  128篇
综合类   431篇
农作物   20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唐山地区水资源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面蒸发量、气温和降水是估算水资源各分量的重要物理量。利用唐山地区7个站点1959-2006年的月平均气温及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唐山地区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用高桥浩一郎的陆面蒸发经验公式估算了蒸发量,并分析计算了相应的降蒸差及其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自1995年发生由冷到暖的突变以来,当地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线性倾向值为0.3℃/10a。(2)降水量、蒸发量和降蒸差季节分布和逐月分布一致,1月最小,7月最大。夏季降水最为丰富,秋季次之,春季和冬季最少。(3)降水量和降蒸差的年际间变幅很大(降水距平值范围为-260.3-384.9mm),且呈减少趋势,蒸发量变幅没有降水量变幅大(蒸发距平值范围为-127.4~147.1mm),且年际间相对稳定。(4)未来本地区旱涝问题依然存在,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92.
已有许多研究证明,中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对气候变化和氮沉降较为敏感,但是关于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响应多重环境因子变化方面的研究较薄弱。水和氮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两大限制性因子。本研究在内蒙古多伦半干旱草原地区进行增雨和施氮的野外控制试验,以模拟未来该地区的降水变化和氮沉降,使用微生物群落水平生理图谱法,监测样地土壤理化指标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潜力的变化。3年的跟踪监测结果显示:增雨显著提高了半干旱草原地区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施氮和增雨同时施氮则显著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氮含量,降低了土壤pH;施氮和增雨都没有单独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潜力的显著变化,而在同时增雨和施氮试验处理下,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潜力得到提高,说明在水和氮都充足的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潜力才会显著提高。以上研究结果预示着在未来降雨增加和氮沉降的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北方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速率可能会加快。  相似文献   
193.
基于Kriging插值的黄河流域降水时空分布格局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采用国家气象局整编的1960-2000年黄河流域97个气象站点的系列资料和Kriging插值方法,对黄河流域降水时空结构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既受天气系统的制约,又受地形等地理环境的影响,造成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就年际变化而言,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降水偏多,尤其是80年代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与正常值相比要偏高许多,而70年代和90年代降水偏少,目前正处于降水偏少时期.黄河流域上游的降水增加趋势相当明显,而中游和下游降水则明显减少;就降水年内分配而言,降水高度集中在汛期(6-9月),且上、中、下游降水均以7、8月最多,但下游7、8月降水较中、上游更为集中.研究结果和分析结论对了解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4.
为了研究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1951—2012年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60站月降水及气温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及小波分析方法对东北地区的降水、气温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场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南北差异型、东西差异型及中部差异型,东北地区气温场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及南北差异型,且均存在明显的震荡变化。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及气温存在显著不同的多时间尺度振荡周期,降水量存在29年的主周期,气温存在28年的主周期。  相似文献   
195.
[目的]研究稻壳灰制备纳米SiO2的方法,为稻壳灰综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微波辐射条件下,采用稻壳灰为原料制备出硅酸钠。而后,又以这种硅酸钠为原料,用化学沉淀法制备出纳米SiO2。[结果]研究了焙烧温度、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及溶液pH值对纳米SiO2粒径的影响。硅酸的聚合速度与溶液的pH值有很大关系,而聚合速度直接影响到硅酸的分子量,进而影响SiO2的粒径,溶液pH值在5~6最好;焙烧温度对SiO2的粒径及形貌有较大影响,温度高了,团聚多,形貌不好;表面活性剂的用量需达到一定值才可防止粒子团聚。结果表明:在PEG添加量为≥0.15 g时,经过600℃焙烧后,可制备近似球形的纳米SiO2。[结论]利用微波辐射提取稻壳灰中的SiO2,通过化学沉淀法可制备近似球形的纳米SiO2。该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工业化,有利于稻谷壳灰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96.
包维民  盛艳姣  孙艳  杨晶  李叶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69-18371
根据桓仁地区1954~2009年的气温及降水资料,分析了桓仁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得出近56年来桓仁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29℃/10 a,四季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冬季变暖尤为明显,倾向率为0.71℃/10 a;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其倾向率为-26.83 mm/10 a,夏季降水量减少较为明显(-12.17 mm/10 a),秋季次之(-10.22 mm/10 a),冬季降水量略显增多,其倾向率为0.34 mm/10 a。以1987年为界,可将桓仁地区气候分为2个阶段:1954~1987年为相对冷期,1988~2009年为相对暖期。  相似文献   
197.
梁涛  陈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04-19606,19687
利用1951~2009年锦州市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锦州市温度、降水、日照、风速和蒸发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9年锦州市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年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风速呈显著下降趋势,年蒸发量呈上升趋势,平均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3.1倍,年日照时间与年蒸发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8.
利用山东省胶州市气象局1981—2016年气温、降水、日照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近36年来该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6年胶州市平均温度大体上呈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78℃/10 a;一年中,最热月份为7月份,月平均温度是25.7℃,最冷月份是1月,月平均温度为-1.7℃,气温年较差为27.4℃。近36年胶州市降水量整体上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9.664 mm/10 a;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显著,存在较为显著的干、湿季之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分别占全年降水的15.2%、59.8%、20.0%、5.0%。近36年胶州市日照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21.130 h/10 a。  相似文献   
199.
高芳芳  袁志文  虞琳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747-14748,14760
[目的]研究草甘膦生产废水中的草甘膦资源化回收利用途径。[方法]将钙盐和草甘膦在中性条件下反应,形成一种草甘膦钙盐白色沉淀,经过滤或者离心等进行固液分离,滤液废水达标排放;沉淀物质经再处理,即投加适量的Na2CO3进行动态复分解反应后析出草甘膦。[结果]讨论了pH、钙盐投加量、加碱方式、干燥方式等因素对草甘膦沉淀去除率的影响,并对可能的反应途径进行了分析。在最佳pH和加钙量下,草甘膦的沉淀去除率可达95%以上;最佳加Na2CO3量和温度条件下,草甘膦的回收率可达97.8%。[结论]通过钙盐沉淀与复分解联合回收草甘膦可以达到污染治理和资源化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200.
孟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47-16849
[目的]研究我国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与全球海温的相关特征。[方法]利用1979~2008年GPCP全球逐月降水资料和NOAAERSST海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北干旱区30年来降水特征及其与全球海温的相关分布特征。[结果]1979~2008年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量均呈波动增加;15°S~22°N、45°~105°E范围的印度洋海温对西北干旱区春季的降水具有持续性影响,可以作为一个预报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的稳定因子。印度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地区的海温偏高时,春季西北干旱区的降水有可能偏多;同时前期夏、秋、冬季赤道东太平洋附近的海温若偏高,对于次年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很有利;阿拉伯海、中印度洋以及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场是影响西北干旱区春季降水的关键因素。[结论]该研究为干旱区降水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