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90篇 |
免费 | 193篇 |
国内免费 | 31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85篇 |
农学 | 245篇 |
基础科学 | 26篇 |
590篇 | |
综合类 | 1342篇 |
农作物 | 282篇 |
水产渔业 | 315篇 |
畜牧兽医 | 496篇 |
园艺 | 111篇 |
植物保护 | 1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48篇 |
2021年 | 86篇 |
2020年 | 92篇 |
2019年 | 106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147篇 |
2016年 | 166篇 |
2015年 | 129篇 |
2014年 | 165篇 |
2013年 | 164篇 |
2012年 | 228篇 |
2011年 | 255篇 |
2010年 | 226篇 |
2009年 | 252篇 |
2008年 | 234篇 |
2007年 | 214篇 |
2006年 | 192篇 |
2005年 | 181篇 |
2004年 | 137篇 |
2003年 | 133篇 |
2002年 | 92篇 |
2001年 | 81篇 |
2000年 | 64篇 |
1999年 | 80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54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91.
新疆冬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新疆冬小麦不同产量层次群体特性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冬小麦品种新冬41号为材料,采用不同施肥和栽培管理措施,使其形成超高产(≥9000 kg·hm~(-2))、高产(7500~9000 kg·hm~(-2))、农户(6 000~7 500 kg·hm~(-2))三个产量水平群体,比较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间小麦群体的特征、产量及其结构差异。结果表明,超高产、高产和农户小麦间穗数差异不显著;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穗粒数增加,不同产量水平间均差异显著;超高产、高产小麦间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农户小麦。随产量水平的提升,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的LAI及群体叶面积持续时间、光合势、LAI增长率和生长率均逐渐增加,群体净同化率在不同产量水平间差异不显著。小麦超高产、高产栽培的关键为在获得适宜收获穗数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协调增加。提高穗粒数是实现超高产、缩小产量差的关键。超高产、高产小麦应在孕穗期适宜光合面积的基础上,花后维持较高的光合面积,提高生物重和籽粒重。 相似文献
992.
为挖掘稻茬晚播小麦产量潜力,以春性中强筋小麦品种扬麦23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密度、氮肥施用量及比例的处理,按实收产量高低划分为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了较适宜播期推迟10 d左右播种的晚播小麦8 000 kg·hm-2高产群体的产量及其结构、品质和群体质量形成特征。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扬麦23实现产量8 000 kg·hm-2以上,要求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560×10·hm-2以上、39.0~40.0 粒和38.0 g左右,总结实粒数在22 000×10 粒左右。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分蘖期和拔节期的茎蘖数分别为穗数的1.1~1.3倍和2.3~2.5倍,茎蘖成穗率40.0%左右;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为15 000 kg·hm-2,成熟期为21 000 kg·hm-2左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6 200 kg·hm-2;孕穗期、开花期和乳熟期群体LAI分别在7.0、5.6和3.2左右,粒数叶比和粒重叶比分别为0.31~0.33 粒·cm-2和11.5~11.8 mg·cm-2;各时期具有较高的旗叶SPAD值,花后21 d旗叶SPAD值控制在43.0~47.0。8 000 kg·hm-2高产群体具有较高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及湿面筋含量,使品质得到改善。本试验条件下,扬麦23晚播10 d适宜的栽培措施组合为种植密度270× 10株·hm-2、施氮量225 kg·hm-2、氮肥运筹5∶1∶2∶2或4∶2∶1∶3。 相似文献
993.
中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对中国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流行小种的11个模式分离系(CY17,CY19,CY21,CY22,CY23,CY25,CY26, CY27,CY28,CY29,水源11-1)以及5个分属于两个新发现小种CY30和CY31的分离系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17个10-核苷酸随机引物共获得114个RAPD标记,其中75.4%表现多态性。选取共中的58个RAPD标记通过系统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分离系间的亲缘关系,并与以毒性标记为基础确定的分离系间的演化关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DNA多态性与毒性多态性之间没有相关性。利用RAPD标记检测到了小种间以及小种内的遗传变异,有些引物扩增到了分离系特异的RAPD特征图谱。与其它基因组多态性分析技术相比,RAPD分析可为小麦条锈菌的遗传分析提供大量的分子标记,且具有技术操作简单、快速、安全以及仅需微量的模板DNA等优点,对该活体营养病菌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极
具潜力。 相似文献
994.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经济的驱动,青椒生产效益可观,露地栽种迅猛发展。但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未能创新,致使病害严重,生产状况日趋衰落。现对造成减产和低产的原因包括气候影响、育苗技术失误、病害严重、栽培管理不当和品种混杂退化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一套新的耕作栽培技术,即培育适龄壮苗,营养钵、营养土块育苗,早期综合防蚜,... 相似文献
995.
世界银行贷款“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是黑龙江省利用外资发展林业的重要项目,为保证工程高质量全面完成、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由长白落叶松适生区气候、林木生长与宾县气候及林木生长的比较,论证了在本地区培育人工长白落叶松纤维林是可行的;通过对立地主要因子的分析.提出了适宜造林的坡向、坡位及土壤:根据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解析木与林木材种出材率、论证了培育人工长白落叶松纤维林的主伐龄为18~20a。 相似文献
996.
不同调控技术对晚稻机插秧秧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不同调控处理对晚稻机插秧秧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H优518’和‘岳优9113’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栽培的条件下进行了用烯效唑浸种、多效唑喷雾拌种、两次叶面喷多效唑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晚稻品种‘H优518’和‘岳优9113’在烯效唑浸种处理下苗高、叶龄、成秧率、百株鲜重均相对较大,能显著提高机插质量,全生育期缩短1天,干物质重量最大,产量最高分别为7354.5 kg/hm~2和7236 kg/hm~2。多效唑喷雾拌种的处理产量次之。两次叶面喷多效唑的处理茎基宽最大,但全生育期延长1天。综合来看,烯效唑浸种处理最有利于培育健壮的晚稻机插秧秧苗,提高插秧质量,缩短生育期,保证机插秧产量,有利于水稻机械化栽培。 相似文献
997.
加强中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高校的当务之急。加强高校中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必须坚持外在教育与内在修养 相结合,道德要求与道德实践相结合,政策导向与制度保证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优化环境和培养使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998.
以赣西南杉木实生林和萌芽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化学分析方法,揭示了不同龄组实生林和萌芽林的碳储量分配特征,为其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龄组杉木实生林乔木层碳储量均高于萌芽林乔木层碳储量。杉木实生幼龄林乔木层碳储量为9.63t/hm~2,中龄林为42.14t/hm~2,近熟林为69.15t/hm~2,成熟林为105.21t/hm~2;年均固碳量分别为1.69,2.63,3.01,3.39t/hm~2,不同龄组的树干碳储量分别占整个乔木层的50.36%,70.60%,73.86%,77.58%。杉木萌芽幼龄林乔木层碳储量为8.42t/hm~2,中龄林为23.58t/hm~2,近熟林为48.54t/hm~2,成熟林为75.26t/hm~2;年均固碳量分别为1.21,1.57,2.11,2.59t/hm~2,不同龄组的树干碳储量分别占整个乔木层的54.28%,66.12%,71.92%,73.70%。杉木实生林和萌芽林的土壤碳储量均是中龄林最低,成熟林最高。实生林各龄组土壤碳储量大小为:成熟林(153.21t/hm~2)近熟林(138.17t/hm~2)幼龄林(128.30t/hm~2)中龄林(113.11t/hm~2)。萌芽林各龄组土壤碳储量大小为:成熟林(154.03t/hm~2)近熟林(138.28t/hm~2)幼龄林(130.20t/hm~2)中龄林(117.05t/hm~2)。在密度相近的情况下,除幼龄林外,同一龄组的萌芽林总碳储量均小于实生林。同一龄组实生林和萌芽林的乔木层碳储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总碳储量幼龄林与中龄林无显著性差异,近熟林与成熟林有显著性差异。引起杉木实生林和萌芽林碳储量分配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生长规律和经营管理的不同。总体而言,萌芽林的林下植被组成丰富,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的固碳能力较强,在水土保持功能方面要优于实生林。 相似文献
999.
为了全面、系统研究和评价退耕后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采用立地条件控制及空间代替时间法,对四川丹棱县退耕营造的巨桉 (Eucalyptus grands) 人工林 (1-10a) 植物和土壤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同步研究。结果显示,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物种数、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及土壤微生物数量呈相似变化趋势,即轮伐期前同步(4a左右)降低,此后随林龄显著增加。CCA分析显示,植物生活型随林龄由藤本植物、地面芽和1年生植物向多年生草本高位芽和高位芽植物过渡。土壤微生物以细菌占据数量优势;土壤动物以腐食性功能团占据优势,杂食性次之。腐食性功能团1-7a降低而后升高,杂食性呈S型升高趋势;植食性和捕食性功能团百分比较低随林龄显著降低。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中线虫纲个体百分比随林龄显著降低,蜱螨目百分比和A/C值(蜱螨目/弹尾目数量比)呈S型上升趋势。各林龄巨桉林地植物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农耕地;除1, 2a及4-7a样地植物多样性显著低于对照马尾松林,其余均与其无显著差异。土壤生物多样性,轮伐期前巨桉林地与对照农耕地差异不显著,此后则显著高于农耕地;各林龄样地土壤生物多样性均显著低于对照马尾松林。植物和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标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随土壤层次加深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