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5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91篇
林业   210篇
农学   103篇
基础科学   11篇
  101篇
综合类   861篇
农作物   72篇
水产渔业   222篇
畜牧兽医   274篇
园艺   122篇
植物保护   18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叶黄素是在自然界中含量非常丰富的类胡萝卜素,其免疫调节功能及抗氧化特性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人们进行了大量用于增强动物体色的研究,并逐步尝试在饲料中添加应用。作者对叶黄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饲料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22.
家蝇抗菌肽的研究进展马红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家蝇抗菌肽的分类、结构特点、作用机理、诱变、活性检验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介绍了家蝇抗菌肽的研究进展。家蝇抗菌肽独特的作用机理、成熟的诱导、分离纯化技术及其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等研究成果均为对家蝇抗菌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有望筛选并制备大量的高效家蝇抗菌肽。  相似文献   
23.
贵州省羊口疮病例分子生物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鉴别诊断疑似羊口疮病例,采用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对毕节地区羊口疮疑似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结果显示,从疑似病例组织病料中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1137bp的B2L基因片断,且该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与GenBank中已发表羊口疮病毒序列间的同源性为97.1%~99.1%。试验结果表明,该病例为羊口疮...  相似文献   
24.
大蜡螟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35±1℃,60~85%RH,全黑暗环境中用中蜂旧巢脾饲养的大蜡螟,其卵、幼虫、蛹、雌蛾、雄蛾的历期分别为8.6、49.4±9.4、10.8±1.9、5.5±2.6、9.2±3.3天.雌蛾平均产卵量为725.2 ± 148.3粒(258~1415粒).平均产卵前期为0.6天(0~2天).平均产卵期为4.3±0.8天,但平均有效产卵期只有3.4±0.6天.雌性蛹、蛾的体重比雄性蛹、蛾的极显著重,雌雄蛹重分别为162.1±5.1mg和122.2±1.9mg,雌雄蛾重分别为122.3±1.6mg和74.0±7.5mg.卵多产于0.23~0.27mm缝隙中,单层扁平成片,大小为0.34±0.04×0.34±0.06mm.  相似文献   
25.
陆川猪和巴马香猪均为产于广西被列入国家级地方品种遗传资源名录的具有优良性能的品种。近年来,深入开展地方品种猪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已成为重点。作者现对广西陆川猪的遗传与繁殖、猪支原体肺炎病原分子致病机制,以及巴马香猪的遗传与繁殖、疾病模型方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6.
郭云  王铁梅 《草业科学》2016,33(1):75-85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分析苜蓿(Medicago sativa)根蘖性状的发生机制,对根蘖型苜蓿的根蘖与非根蘖根部进行RNA-seq转录组文库构建,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分别提取品系"BL-101"的根蘖型苜蓿根蘖与非根蘖部位总RNA,利用磁珠法分离m RNA后通过PCR扩增构建RNA-Seq转录组文库,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得到差异表达基因15 978条,本研究重点分析下调基因,通过生物过程分类,发现与根蘖性状发生有关的表达下调的基因为5个,经生物学信息分析确定,其中2个属于Lon蛋白酶家族,其余分别属于植物肌动蛋白酶家族,硫氧还蛋白和脂氧合酶,其与植物抗逆性相关,且与植物激素ABA的调控有关。研究结果可以为探讨苜蓿根蘖性状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
苜蓿花期调控与传粉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苜蓿花期与昆虫活动不遇的问题,通过刈割进行花期调控,以提高初花期及盛花初期的传粉效率,并探讨对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刈割后苜蓿的花期明显推迟,传粉效率显著提高,其中访花频次由原来的23次/10m2·d提高到刈割后的180次/10m2·d;在初花期及盛花初期标记的花序结荚率及荚内种子粒数分别由对照的(17.12±2.83)%和(3.94±0.31)粒提高到刈割后的(84.1±1.21)%和(5.31±0.22)粒;整个花期的平均结荚率/花序由刈割前的43.77%增加到刈割后的59.43%;刈割后的苜蓿种子产量与各构成因素的相关性依次为:花序数/枝>荚果数/枝>荚内种子粒数>结荚率/花序>分枝数>单花数/花序.对种子产量与构成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单枝条产量(Y)与花序数/枝(X1)、结荚率/花序(X2)具有真实回归关系Y=-1.735+0.034 X1+0.036 X2(R=0.788).在该地区确定适宜的刈割时间可明显推迟花期,提高种子产量.合理的刈割时间是在花期得到推迟的情况下,使生育期尽可能长.  相似文献   
28.
Zoonotic disease surveillance is typically triggered after animal pathogens have already infected humans. Are there ways to identify high‐risk viruses before they emerge in humans? If so, then how and where can identifications be made and by what methods? These were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driving a workshop to examine the future of predictive surveillance for viruses that might jump from animals to infect humans. Virologists, ecologist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ists from academia, federal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discussed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obstacles to the prediction of species jumps using genetic and ecological data from viruses and their hosts, vectors and reservoirs. This workshop marked an important first step towards envisioning both scientific and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s for this future capability. Canine parvoviruses as well as seasonal H3N2 and pandemic H1N1 influenza viruses are discussed as exemplars that suggest what to look for in anticipating species jump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ere to look, prospects for discovering emerging viruses among wildlife, bats, rodents, arthropod vectors and occupationally exposed humans are discussed. Finally, opportunities and obstacles are identified and accompanied by suggestions for how to look for species jumps. Taken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constitute the beginnings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chieving a virus surveillance capability that could predict future species jumps.  相似文献   
29.
2006-2007年期间,山东6地区规模化毛皮动物养殖场出现母狐空怀、流产,幼狐呼吸困难,鼻孔出血,气喘并伴有腹泻、死亡等症状,为探明病因,对发病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送检的236份病料组织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表明造成该病的主要原因是由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dinosa)、沙门菌(Salmonell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共感染所致.这4种细菌单独感染、二重感染、三重感染和四重感染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50%、45.8%、3.8%和0.4 0%.在分离的4种细菌中以绿脓杆菌的分离率为最高,达到86%,对该痛原又进行(G+C)mol%、16SrRNA序列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构建了包括9株邻近种属细菌在内的系统发育树,其中与绿脓杆菌(AJ249451)同源性最高,为99.2%,进一步确定该病原菌属于假单胞菌属中绿脓杆菌.本研究为目前规模化毛皮动物养殖场蓝狐病的原因提出了新的思路,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0.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引起的危害严重的鱼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的肝胆病变,严重者可引起胆管上皮癌,因此华支睾吸虫被国际癌症署(IARC)归为第Ⅰ类生物性致癌因子。我国华支睾吸虫病主要流行于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均有该病人体感染的报道。近年来,我国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且受威胁地区和人数不断增加。对该病的诊断和防控已刻不容缓,传统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今后在华支睾吸虫病的基础研究与防控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论文就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华支睾吸虫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