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27篇
农学   58篇
基础科学   5篇
  44篇
综合类   456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385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目的]研究杏鲍菇液体菌种发酵过程相关指标变化规律,以进一步有效指导杏鲍菇液体生产。[方法]对杏鲍菇液体菌种发酵罐培养过程中菌丝量、CO2浓度及pH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菌丝量与CO2浓度变化基本符合微生物增长的"S"型曲线。培养初期菌丝量增长缓慢,第4~8天快速增长,增长量维持在0.5 g/L以上;第9天后菌丝量增长速度趋于缓慢,菌丝量也逐渐趋于平稳,培养后期菌丝量略有下降。培养过程中pH变化较小,从培养初期到对数生长期,pH下降幅度不超过0.50。[结论]液体菌种发酵时间以8~9 d为宜。  相似文献   
162.
杏鲍菇菌糠提取液对不同食用菌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鲍菇是一种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药食两用型食用菌。随着杏鲍菇工厂的逐年增多,产生的菌糠也越来越多,菌糠如何再利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采用平板培养法研究了杏鲍菇菌糠的水提液和醇提液对姬菇、金针菇、杏鲍菇、猴头菇、白玉菇和白灵菇6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杏鲍菇菌糠的水提液和醇提液对供试食用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水提液有利于猴头菇、白灵菇、姬菇和白玉菇菌丝的生长;醇提液有利于猴头菇和白玉菇菌丝生长;2种提取液均不利于杏鲍菇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3.
申培丽  赵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81-681,683
[目的]分析不同生理时期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多糖的含量。[方法]测定了6个平菇菌种的液体菌丝体阶段、菌丝满料阶段、子实体与出菇结束废料中的多糖含量,并进行了比较,分析不同生理时期平菇多糖产量差异。[结果]风尾菇四号与广温七号液体培养阶段多糖的含量最高,出菇结束的废料中也含有一定量的多糖,可以回收利用其中的多糖。[结论]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食用菌多糖的原料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4.
为了优化白灵菇深层发酵的条件,以菌丝生物量为指标,对碳源、氮源、初始pH、接种量、装液量进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160 r.min-125℃培养条件下,白灵菇最佳液体培养基配方为玉米淀粉4%、米糠5%、KH2PO40.3%、MgSO40.1%、VB110 mg.L-1,最佳装液量为70 mL(250 mL三角瓶),最佳接种量为20%,初始pH为7~8。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白灵菇液体培养的主次因素依次为接种量、碳源、氮源、初始pH和装液量。  相似文献   
165.
为了找出栽培白灵菇的最佳培养料配方和栽培模式,对以棉籽壳、阔叶树木屑、玉米芯为主料不同培养料配方下菌丝生长和出菇等情况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双排菌袋覆土栽培、工厂化栽培、层架式栽培三种模式下白灵菇的产量等差异情况。结果表明,棉籽壳为主料时,菌丝生长快,优等菇比例高,且菌袋不易污染,棉籽壳和玉米芯混合作为主料时,菌丝生长稍差,但可大大降低成本;三种栽培模式中工厂化栽培模式产量高,且子实体形态好。棉籽壳和玉米芯混合做主料综合考虑为最佳培养料,工厂化栽培为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66.
外界环境因子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菌丝生长适宜温度、培养料含水量、pH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杏鲍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2~28℃,最适温度25℃;培养料适宜绝对含水量65%~75%;最适绝对含水量75%;适宜pH值为5.02~7.24,最适pH值为5.79。  相似文献   
167.
测定了4种杀菌剂对平菇菌丝生长的毒力作用及其对出菇时间、出菇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甲基硫菌灵对平菇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为大生M-45和百菌清,多菌灵的抑制作用最弱,EC50为12.4947mg/L。甲基硫菌灵用量在0.14%以下,与多菌灵对照和无污染的空白对照的出菇时间均为74d,其它参试杀菌剂均使出菇推迟。参试药剂均使平菇产量降低,累计出菇量低于空白对照,其中大生M-45在推荐用量下的出菇量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  相似文献   
168.
以平菇新菌株新831为试材,进行了与唐山当地主栽品种黑平8号和2026的对比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新831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特点。同时还介绍了新831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9.
为了评价白灵菇的分类地位,采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和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系统分析了包括中国白灵菇商业菌株和欧洲Pleurotus nebrodensis菌株在内的34株侧耳属菌株的DNA多态性.I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供试菌株的ITS序列变异不仅表现在碱基的变异,也表现在区域长度的变异.利用7对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较丰富、稳定性较好的引物对34个供试菌株进行SRAP扩增,共得到420条条带,且均为多态性条带.ITS序列分析和SRAP分析结果均显示:白灵菇和Pleurotus nebrodensis具有很近的遗传关系.将ITS和SRAP两种标记联合使用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0.
平菇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6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筛选确定平菇主栽品种,结果表明:澳白的原基分化较晚,总产量较高;抗病3号原基分化较早,前期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