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27篇
农学   58篇
基础科学   5篇
  44篇
综合类   457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385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红平菇(Pleurotus diamor)培育条件和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形态特征、生长与发育、农艺性状、栽培方式、栽培基质、接种管理和出菇管理等几方面阐述红平菇的品种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研究得出:红平菇子实体丛生,由菌盖和侧生菌柄构成;适宜熟料袋栽或菌筒栽培,也可进行生料袋栽或床栽;菌丝生长温度控制在28~30℃、空间湿度控制在75%左右、于黑暗环境中培养;原基分化的适宜温度为18~25℃,子实体发育温度20~28℃。  相似文献   
142.
路玉兰  史振霞  闫训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141-12142
[目的]探究金顶侧耳多糖提取方法及对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液体培养金顶侧耳,以乙醇沉淀法从发酵液中提取金顶侧耳多糖,并采用蒽酮比色法和3,5-二硝基水杨酸法相结合测定多糖的得率。通过称量胸腺、脾脏的重量,计算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来探讨不同剂量的金顶侧耳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该法提取的金顶侧耳多糖得率为14.35%,随金顶侧耳多糖的剂量的增加,小鼠脾脏重量增加,注射多糖的小鼠免疫力明显高于环磷酰胺(CY)对照组,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结论]金顶侧耳多糖能对CY有减毒作用,能够增强小鼠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3.
【目的】筛选杏鲍菇母种的最优组织分离部位及其菌丝体最适培养基,为杏鲍菇高产栽培奠定基础。【方法】分别从杏鲍菇的菌盖和菌柄相接处、菌柄中部、菌柄基部3个不同部位各切取约0.5cm^2的内部组织块,接种于PDA斜面培养;将生长的菌丝体在10种不同培养基中纯化复壮后,分别接种到麸皮综合固体培养基和黄豆粉液体培养基中,比较菌丝体的生长状况;将生长最好的菌丝体接种于10个不同培养基中,观察菌丝体的生长状况,筛选杏鲍菇母种最适培养基。【结果】在麸皮综合固体和黄豆粉液体培养基中,从菌柄中部生长的菌丝体明显优于从菌盖和菌柄相接处及菌柄基部,且三者菌丝体之间的日长速差异达显著水平。杏鲍菇母种在培养基A(马铃薯)、B(棉籽皮)、C(麸皮)、D(木屑)、E(黄豆)、G(绿豆)上的生长较好,菌丝体较密、整齐一致、颜色均一,但在C(麸皮)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最快,其次是培养基A、B。【结论】菌柄中部为杏鲍菇母种的最佳分离部位,以麸皮煮汁配制的综合培养基是生产杏鲍菇母种的较理想培养基。  相似文献   
144.
白灵菇新型栽培基质配方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栽培白灵菇,以棉柴、花生壳、栗木屑为新型栽培基质,设计13组配方全部或部分替代常规栽培主料棉籽壳进行栽培试验,对不同基质配方栽培白灵菇的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和周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花生壳、棉柴、栗木屑均可作为栽培基质主料,可部分替代棉籽壳;产量最优配方是以40%花生壳替代棉籽壳的配方A4,但该配方生产周期较长。综合考察,最佳新型栽培基质配方为C1(棉籽壳40%、生棉柴40%、麸皮15%、玉米粉2%、石灰2%、石膏1%),其平均单位产量、生物学效率及栽培周期分别为188.38 g、53.81%、150.7天。  相似文献   
145.
优化氮源种类及碳氮比对阿魏菇液体种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阿魏菇液体培养过程中氮源种类及碳氮比的优化研究,为阿魏菇生理活性物质代谢、分析与提取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为野生菌种质资源的保护、菌株保存和驯化提供方法.[方法]选择6种有机氮源、2种无机氮源以及8个碳氮比梯度,采用液体培养技术通过菌球直径、菌球密度、菌丝生长量等生物量指标测定,反映阿魏菇液体培养的氮代谢特性.[结果]不同氮源种类及浓度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了阿魏菇液体种的生长.黄豆、黄豆芽是阿魏菇液体种培育的良好氮源,菌球密度分别达到26.67;和24.00;,是对照的145;和131;.其次是蛋白胨、酵母片,甘氨酸与硫酸铵、硝酸钾之间差异不显著,尿素是最差的氮源.2.5;黄豆芽和黄豆均可以获得阿魏菇液体种最高的生物量,是可以取代蛋白胨的有机氮源.适宜阿魏菇液体种生长的碳氮比是20∶1.[结论]阿魏菇液体种培养过程中存在氮源的选择性差异,天然有机氮源优于其他形式的各种氮源,同时氮源浓度的变化极显著影响了液体种的生产能力,阿魏菇液体种培育过程中对氮源浓度的要求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6.
为了探明平菇对Cu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了培养料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Cu对平菇菌丝生长、原基诱导时间、产量、子实体品质和Cu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u对平菇菌丝生长、原基诱导时间、产量、子实体氨基酸、蛋白质、粗脂肪含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浓度效应。Cu质量浓度为1 500 mg/kg时,平菇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且原基比对照早2 d出现;Cu质量浓度为500 mg/kg时,平菇产量(干质量)最高;Cu质量浓度为1 000 mg/kg时,子实体氨基酸、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6.00%、24.88%、2.34%。而子实体菌柄和菌盖中Cu含量随着培养料中Cu质量浓度(0~3 000 mg/kg)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7.
[目的]研究杏鲍菇液体菌种发酵过程相关指标变化规律,以进一步有效指导杏鲍菇液体生产。[方法]对杏鲍菇液体菌种发酵罐培养过程中菌丝量、CO2浓度及pH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菌丝量与CO2浓度变化基本符合微生物增长的"S"型曲线。培养初期菌丝量增长缓慢,第4~8天快速增长,增长量维持在0.5 g/L以上;第9天后菌丝量增长速度趋于缓慢,菌丝量也逐渐趋于平稳,培养后期菌丝量略有下降。培养过程中pH变化较小,从培养初期到对数生长期,pH下降幅度不超过0.50。[结论]液体菌种发酵时间以8~9 d为宜。  相似文献   
148.
杏鲍菇菌糠提取液对不同食用菌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鲍菇是一种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药食两用型食用菌。随着杏鲍菇工厂的逐年增多,产生的菌糠也越来越多,菌糠如何再利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采用平板培养法研究了杏鲍菇菌糠的水提液和醇提液对姬菇、金针菇、杏鲍菇、猴头菇、白玉菇和白灵菇6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杏鲍菇菌糠的水提液和醇提液对供试食用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水提液有利于猴头菇、白灵菇、姬菇和白玉菇菌丝的生长;醇提液有利于猴头菇和白玉菇菌丝生长;2种提取液均不利于杏鲍菇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9.
申培丽  赵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81-681,683
[目的]分析不同生理时期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多糖的含量。[方法]测定了6个平菇菌种的液体菌丝体阶段、菌丝满料阶段、子实体与出菇结束废料中的多糖含量,并进行了比较,分析不同生理时期平菇多糖产量差异。[结果]风尾菇四号与广温七号液体培养阶段多糖的含量最高,出菇结束的废料中也含有一定量的多糖,可以回收利用其中的多糖。[结论]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食用菌多糖的原料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0.
为了优化白灵菇深层发酵的条件,以菌丝生物量为指标,对碳源、氮源、初始pH、接种量、装液量进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160 r.min-125℃培养条件下,白灵菇最佳液体培养基配方为玉米淀粉4%、米糠5%、KH2PO40.3%、MgSO40.1%、VB110 mg.L-1,最佳装液量为70 mL(250 mL三角瓶),最佳接种量为20%,初始pH为7~8。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白灵菇液体培养的主次因素依次为接种量、碳源、氮源、初始pH和装液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