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12篇
  免费   1378篇
  国内免费   1948篇
林业   1554篇
农学   3744篇
基础科学   388篇
  1675篇
综合类   8891篇
农作物   2393篇
水产渔业   379篇
畜牧兽医   2506篇
园艺   1224篇
植物保护   4384篇
  2024年   118篇
  2023年   426篇
  2022年   660篇
  2021年   713篇
  2020年   799篇
  2019年   878篇
  2018年   589篇
  2017年   869篇
  2016年   994篇
  2015年   990篇
  2014年   1208篇
  2013年   1185篇
  2012年   1477篇
  2011年   1597篇
  2010年   1429篇
  2009年   1495篇
  2008年   1342篇
  2007年   1383篇
  2006年   1220篇
  2005年   1015篇
  2004年   830篇
  2003年   699篇
  2002年   545篇
  2001年   559篇
  2000年   479篇
  1999年   430篇
  1998年   350篇
  1997年   352篇
  1996年   359篇
  1995年   318篇
  1994年   278篇
  1993年   268篇
  1992年   272篇
  1991年   179篇
  1990年   178篇
  1989年   166篇
  1988年   110篇
  1987年   86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27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20篇
  1977年   21篇
  1976年   13篇
  1962年   10篇
  195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七种与小麦近缘的野生植物对禾谷缢管蚜抗性的生化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7种与小麦近缘的多年生野生植物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费尔干偃麦草E. ferganens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nshanica、竖立鹅观草Roegneria japonensis、鹅观草R. kamoji和R. tsukushiensis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抗性的生化机制.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rm)与叶片游离脯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其逐步回归方程为:rm=-0.0198 0.1930X脯氨酸** 0.3350X蛋氨酸* ;总酚含量与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无显著相关关系;丁布含量与内禀自然增长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41**,p<0.01).低含量的游离脯氨酸﹑蛋氨酸及高含量的丁布是小麦近缘多年生野生物种抗蚜的重要生化因子.  相似文献   
132.
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和乙霉威的抗药性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油菜菌核病菌田间菌株对多菌灵(MBC)敏感性表型呈多样性,即存在MBCS、MBCLRLR、MBCHRHR和MBCVHR表型.而对乙霉威(DIE)则只检测到DIES和DIEHR表型.MBCS、MBCLR和MBCHR菌株中除JD2-3菌株为DIES外,其余菌株均为DIEHR,MBCVHR菌株对DIE表现为DIES.MBC和DIE之间存在典型的负相关交互抗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表型为MBCVHRDIES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第198位氨基酸由Glu(GAG)突变为Ala(GCG);表型为MBCHRDIEHR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的突变位点在第200位,由Phe(TTC)突变为Tyr(TAC);而表型为MBCSDIES和MBCLRDIEHR的菌株在所扩增的β-微管蛋白基因片段中未发生突变.初步表明,β-微管蛋白基因198和200位氨基酸的突变是引起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呈多样性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133.
测定了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5个豇豆Vigna sesquipdalis Wight品种在受锈菌Uromyces vignae Barcl侵染前和侵染后的若干阶段中的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并分析其与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接种后24h内,免疫和抗病品种的PPO比活性及其变化率均高于感病品种,且前者PPO比活性变化率高峰出现早,后者出现迟.在接种后,各品种的POD比活性及其变化率均上升,但中抗和感病品种的高峰出现早,免疫和高抗品种出现晚.此外,中抗和感病品种的POD比活性及其变化率在接种12h左右出现高峰后立即下降,而高抗品种的则持续上升至24h左右出现高峰,免疫品种的POD比活性也在24h左右出现高峰,但其POD比活性变化率则持续到48h左右达到高峰,且免疫和抗病品种的峰值明显大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34.
山楂叶螨抗药性及混配增效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载玻片浸渍法测定了山西省忻州、晋中、运城地区山楂叶螨种群对9种杀螨剂的抗药性水平.测定结果表明:忻州地区种群对甲氰菊酯和三氯杀螨醇表现中抗,抗性指数FR分别为17.79和31.93倍,对水胺硫磷和毒死蜱表现低抗,FR值分别为7.74和5.35倍;晋中地区种群对水胺硫磷、甲氰菊酯和三氯杀螨醇均表现中抗,FR值为22.42~33.00倍,而运城地区种群对这3种药剂产生了高抗,FR值分别为135.05、41.53和1714.01倍;运城地区种群对毒死蜱表现中抗,FR值为34.49倍;晋中和运城地区种群对双甲脒表现低抗,FR值分别为5.15和6.89倍;3个种群对阿维菌素、苯丁锡、三唑锡和四螨嗪仍相对敏感.混配增效作用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甲氰菊酯1:20、1:10、1:5组合以及阿维菌素与三氯杀螨醇1:20、1:10组合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共毒系数为189.63~363.30,其中阿维菌素与甲氰菊酯1:20和1:10组合以及阿维菌素与三氯杀螨醇1:20组合是比较理想的混配组合.  相似文献   
135.
草酸青霉菌果胶酶诱导黄瓜抗黑星病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就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的固态发酵提取产物--果胶酶粗酶液诱导黄瓜对黑星病(Cladosporium cucumerinum)的抗性进行了研究。以果胶酶粗酶液喷雾处理4个感黑星病黄瓜品种的黄化苗,48 h后挑战接种黑星病菌孢子悬液,其中"中农5号"黄瓜品种表现的诱导抗病效果最好,诱抗效果达62.51%。不同浓度果胶酶诱导处理黄瓜,发现果胶酶浓度在20 U/mL时,可导致黄瓜发病略高于对照;在40~200 U/mL浓度范围内,诱导效果较为明显。通过研究果胶酶诱导抗病的时效性,表明诱导处理前接种病菌或诱导处理后0、6 h接种的各处理病情指数与对照间没有差别,而诱导处理12~72 h后接种病菌的,果胶酶的诱导抗病效果均很明显,诱抗效果达29.64%~60.02%。实验还表明,随着挑战接种压力的增大,果胶酶的诱导抗病效果降低。果胶酶不能抑制黑星病菌孢子萌发,相反可以促进孢子萌发和芽管生长。  相似文献   
136.
芒果叶片生化特性与炭疽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芒果叶片生化特性与炭疽病发生之间的关系。田间自然发病调查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均表明,随着芒果叶片由最初的古铜色向淡绿色和深绿色叶片的逐渐成熟老化,抗病性逐渐增强。对芒果叶片表面蜡质层和叶内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总酚含量及细胞膜相对透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与淡绿色叶片和老叶相比较,古铜色叶片含有较少的表面蜡质、叶内可溶性糖和总酚含量及较多的游离氨基酸,推断古铜色叶片对病害的易感性可能与其叶面蜡质和叶内总酚含量较少、叶内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的比值(C/N比)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137.
 ‘暑绿’系白菜一代杂种,亲本为SW-13和SU-124(矮×苏)。该品种株型直立、束腰,叶片近圆形、翠绿色,叶柄半圆、绿白色。品质佳,株型美观,叶片与叶柄质量比值为0.67,单株质量0.40 kg。高抗炭疽病,抗TuMV、霜霉病和黑斑病。适宜在喜食青梗菜的地区作夏菜、秋菜和秋冬菜栽培。  相似文献   
138.
专家系统在植保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建  白小玲 《江西植保》2004,27(1):40-41,39
专家系统在植保上主要应用于病虫害诊断、预测预报、决策管理等领域。植保专家的特点是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增强、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应用、有向综合性系统发展的趋势。文中还对植保专家系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9.
Mariner转座子与小菜蛾抗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抗溴氰菊酯、杀虫双、杀螟丹小菜蛾种群及其敏感品系为研究对象,借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载体筛选、琼脂糖凝胶电泳等实验技术,检测了小菜蛾4个品系的Mariner转座子的存在及其与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抗溴氰菊酯、杀虫双、杀螟丹以及敏感品系的小菜蛾中都存在两种大约500 bp的Mariner转座子片断,初次证明在小菜蛾4个品系中均含有两种Mariner转座子,并发现一种新的转座子基因片断,但是没有发现Mariner转座子与抗性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研究结果将为利用Mariner转座子标签法在小菜蛾中分离定位基因、转化外源基因、转基因昆虫防治害虫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0.
以Taichung29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转育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88年起,系统开展了以Taichung29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转育及其基础性研究。采用回交法和系谱法相结合的转育方法,以春性品种Taichung29为轮回亲本作母本,分别与25个抗性供体即中国小麦条锈病菌鉴别寄主和国际上重要的抗条锈基因载体品种杂交、回交和自交。通过基因推导分析、单体分析和SSR标记技术检测目的基因,选育抗条锈近等基因系,现已获得重要进展,成功选育出8个以Taichung29为背景的抗条锈病单基因近等基因系,即Taichung29*6/Yr1、Taichung29*6/Yr2、Taichung29*6/Yr5、Taichung29*6/Yr7、Taichung29*6/Yr9、Taichung29*6/Yr10、Taichung29*6/YrSpP、Taichung29*6/YrKy2。另有9个组合转育获得343个抗性稳定株系,正检测其目的基因,3个组合转至BC6F3,自交纯合筛选抗性稳定株系,5个组合转至BC5,继续回交转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