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19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508篇
林业   1305篇
农学   827篇
基础科学   228篇
  933篇
综合类   3553篇
农作物   688篇
水产渔业   81篇
畜牧兽医   529篇
园艺   449篇
植物保护   21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296篇
  2015年   311篇
  2014年   396篇
  2013年   414篇
  2012年   600篇
  2011年   625篇
  2010年   586篇
  2009年   711篇
  2008年   556篇
  2007年   624篇
  2006年   497篇
  2005年   350篇
  2004年   251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为了论证杨树1年生整株苗造林树体控制技术中最适宜的截干高度以及后期采用何种主干控制技术能使苗木获得较好的生长,本研究采取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置不同截干高度和不同主干控制方式两个因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年生整株苗造林树体控制技术的苗木造林平均成活率达97.4%以上,显著高于常规整株苗造林的平均成活率;合理截干高度...  相似文献   
202.
利用广东高要和广西扶绥两地14个2~10年生桉树林分样地共287株样木,研究短轮伐期桉树人工林个体林木特征指标,并比较现有广西良种桉二元带皮和去皮材积公式估算个体林木材积的准确性,分析不同年龄、林分和径阶林木的出材率。结果表明:带皮和去皮林木的胸高形数为0.504±0.004 2和0.529±0.004 4、实验形数为0.410±0.002 4和0.427±0.002 7、形率为0.657±0.003 4和0.690±0.003 6、高径比为1.22±0.017和1.43±0.019。用广西良种桉二元带皮和去皮材积公式估算单株林木带皮和去皮材积与实际材积高度相关(r>0.99),但估算值普遍偏低,平均分别小3.7%和21.0%;尤以用带皮材积公式估算去皮材积比用去皮材积公式估计要准确,平均只小2.3%。如以6年生以上样地和尾径4 cm以上的去皮林木为实际出材,5个相关样地林分平均出材率为(73.3±4.31)%,最小为54.6%,最大为81.5%。  相似文献   
203.
小规模在线课程(SP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MOOC)与传统线下课堂教学融合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是研究园艺植物新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园艺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根据园艺专业培养目标,以育种途径为核心,从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特点与目标、内容设计、课程考核等方面探讨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SPOC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4.
三倍体杨树具有突出的营养生长优势,研究造林密度对三倍体毛白杨杂种无性系径向生长的影响规律,可为三倍体毛白杨工业用材林营建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以定植于河北威县的11年生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B301、B331和S86)以及二倍体毛白杨对照无性系1316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研究造林密度(2 490、1 665、1 110、825、615、495株/hm2和405株/hm2)对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胸径和树皮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和无性系以及造林密度与无性系间的交互效应均对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的胸径生长具有极显著的影响,以495株/hm2造林密度条件下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S86的胸径生长量最大,平均胸径达25.1 cm;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B301、S86的胸径生长量显著大于无性系B331和二倍体对照毛白杨无性系1316;无性系对11年生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的树皮厚度具有极显著的影响,造林密度对11年生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的树皮厚度具有显著的影响。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B301、B331、S86以及二倍体对照毛白杨无性系1316内部个体间胸径与树皮厚度均呈现正相关,说明树皮厚度随着胸径生长量的增大而增厚。研究结果对于认识造林密度对杨树径向生长的影响和指导三倍体白杨良种无性系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5.
宁麦9号与扬麦158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栽品种和骨干亲本,长江中下游麦区近3年来审定品种中80%都是其衍生后代,研究其性状的遗传具重要意义。以宁麦9号与扬麦158为亲本构建的包含282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Illumina 90k芯片对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建立高密度遗传图谱。连续3个生长季对株高及节间长度、穗长等株高构成因素进行测定,结合遗传图谱对株高及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获得14个控制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稳定表达位点。通过进一步位置比对,聚焦到6个染色体区段,初步明确了各节间对株高的遗传调控机制。同时,将6个染色体区段中同源性较低的连锁标记转化为适用于高通量筛选的KASP标记,利用101份区域试验材料进行标记效应验证,结果显示聚合Qph-2D与Qph-5A.1两个位点具有较高的选择效率,继续聚合Q2A后,中选材料显著减少,可能降低选择效率;对Q2A与Q5A两个一因多效位点的选择建议以降低株高的等位变异为主;Qd1-5D可作为穗下节间(D1)的选择标记对株高展开优化选择。期望以上结果能为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小麦株高遗传改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6.
探究定苗时间对峦大杉苗期生长动态与生长节律影响,优化定苗时间,为育苗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以当年生峦大杉幼苗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定苗时间试验,采用定株观测并应用Logistic方程拟合生长动态的方法,分析定苗时间对苗木生长动态和生长节律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定苗时间影响苗高地径生长效应随处理时间推移而显现,是个动态过程。Logistic方程能够很好地拟合峦大杉苗木生长。定苗时间显著影响苗高、地径线性生长速率、最大线性生长速率和线性生长量,但对苗高地径线性生长始期、终期、线性生长持续期无显著性影响;苗高生长初期定苗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苗高和地径的线性生长量线性生长速率、最大线性生长速率,建议增加速生期的养分和水分供给以提高苗木质量。峦大杉合理定苗时间是苗高生长初期(6月30日)。  相似文献   
207.
履带式农田作业车由于其优异的通过性与稳定的行驶性能,被广泛使用于南方丘陵地区。针对传统履带底盘采用刚性悬架,无法调节离地高度,行驶时乘坐舒适性较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离地高度可调的减振式履带驱动机构。该机构采用分离式设计,将整个驱动机构分为上层承载架与下层行驶架,通过在上、下层之间设置液压缸与弹性元件,达到在一定区间内调节车辆离地高度与减少车身振动的目的。通过对关键部件进行重点设计,并对其工作过程进行简要分析,该机构在理论上能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08.
为探索在大载荷植保无人直升机下洗气流作用下各因素对静电喷雾沉积特性的影响规律,将正交试验与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相结合,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沉积特性参数与荷电电压、飞行参数等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预测模型,定量地分析了各因素对沉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载荷无人直升机静电喷雾沉积特性受施药过程中荷电电压和飞行参数的影响显著.雾滴单位面积沉积量与荷电电压成正相关,与飞行速度、飞行高度成负相关.相同飞行参数下(飞行速度5m/s、飞行高度4m),荷电电压8kV的静电喷雾单位面积沉积量为0.3180μL/cm2,比非静电喷雾单位面积沉积量提高了1.17倍.与此同时,沉积量变异系数与飞行速度成正相关,与荷电电压、飞行高度成负相关,即增加荷电电压、降低飞行速度或者提高飞行高度能有效改善雾滴的沉积均匀性.  相似文献   
209.
以希拉穆仁草原建群种羊草(Leymuschinensis)、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 nevski)及其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C、N、P质量分数,并计算生态化学计量比,分析建群种养分限制格局及养分再吸收规律。结果表明:①植物叶片的C、N、P质量分数均值分别为398.74、24.41、1.55 g/kg,枯落物的为362.53、14.79、1.17 g/kg,3种植物叶片的C、N、P质量分数与其枯落物的差异显著(P<0.05)。②植物在枯落之前会将养分转移,防止养分的流失,N、P的养分再吸收效率范围分别在13.51%~77.49%、2.65%~49.51%,N的回流率大于P,进而使其具备了较强的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③3种植物叶片的N/P、C/N、C/P变化范围分别在11.81~21.70、15.76~16.59、195.47~273.37,枯落物的变化范围分别在7.72~17.05、17.71~64.46、215.43~487.46,3种植物叶片与枯落物的N/P、C/P差异显著(P<0.05)。④植物叶片N/P均值为16.95,枯落物N/P均值为12.31,说明植物的生长主要受P的限制。研究结果可为荒漠草原提供草地管理指导。  相似文献   
210.
小麦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小麦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应用植物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质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对不同小麦外植体(幼胚、幼穗、成熟胚、幼叶、根、种子、花药、胚轴和胚芽鞘等)通过不同组培体系最终获得再生植株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