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4篇
  免费   333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林业   3164篇
农学   107篇
基础科学   8篇
  327篇
综合类   1786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10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458篇
  2011年   321篇
  2010年   258篇
  2009年   299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315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251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主要研究了小陇山林区天然华山松林分内华山松个体所处微环境与邻体干扰之间的相互耦合的关系。以华山松单株为样圆中心,摄取有效长(通过华山松个体大小判定)尺度内的微环境指标(本文以生境湿度表征),应用2种改进的干扰指数模型和微环境指标作梯度对比,得出华山松微环境特征与邻体干扰指数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结果表明华山松群落中,华山松个体之间存在着的种内竞争同微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林下微环境是影响邻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52.
为探讨马尾松不同类型林地地上部微生物区系及优势种群及其季节性变化,对三峡库区云阳县马尾松近熟龄天然林、中龄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地空气、叶面和树皮表面等地上部的可培养细菌和真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空气、叶面和树皮表面的真菌、细菌两大类微生物数量四季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夏季和秋季的数量多于冬季和春季,中龄天然林的两大类微生物数量最大且四季变化亦最大;优势种群的种类和数量随季节和林地类型不同而有所变化。人工林空气中可培养真菌种类秋、冬、春、夏分别有4、3、4、3种,近熟龄天然林和中龄天然林四季中均为3种;优势种群多  相似文献   
953.
红松SRAP-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试验,对红松SRAP—PCR反应体系的主要影响因子(Taq DNA聚合酶、Mg^2+、模板DNA、dNTPs、引物浓度)进行了优化筛选,得出红松SRAP—PCR反应的最佳体系:20μL反应体系中,模板90ng,Mg^2+1.0mmol/L,dNTPs0.15mmol/L,Taq DNA聚合酶1.5 U,引物0.3~0.4μmol/L。  相似文献   
954.
对陇县八渡二代油松无性系种子园31个家系2年生子代苗主要生长性状苗高和地径进行测定,通过方差分析、遗传变异分析和多重比较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表明油松优良家系苗在苗高、地径性状上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苗高和地径均值分别大于对照10.26%和11.53%,遗传增益分别达到了9.68%和9.12%。验证了二代无性系种子园建设的合理性和可靠性。通过对优良家系的初步综合评价,选出了B56、C1、C14、B37、81-69-66、B25、81-77-29、G1和B63等9个苗期生长表现较优的优良家系作为进一步遗传改良材料,选择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55.
林隙特征(gap characteristics)是研究林隙的作用、影响以及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研究工作以燕山山地新丰林场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带法进行野外调查,分析了林隙的形成方式、形状、大小、年龄结构、边缘木等特征。结果表明:人工近熟油松林林隙的形成主要为抚育间伐和择伐等人为因素形成,自然形成的较为罕见;形状为近椭圆形,且林隙的形状与面积并无相关性;林隙的面积多集中在40~60m~2,所占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均为最大,分别为33.33%和22.22%;以高度为14~16m的林隙居多,略低于林分的平均高;发育后期的林隙及前期的林隙居多,分别占到林隙总数的40.00%和31.11%。  相似文献   
956.
通过在温室条件下施加不同剂量的重过磷酸钙(0,50和100mg·kg-1P),对典型水铝英石土壤(Orthic Allophanic Soil)的土壤植物有效磷、磷素营养和伴生有金雀花(Cytisus scoparius)或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的辐射松苗木生长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加磷肥增强了辐射松根际和磷素匮乏土体的有效磷。与辐射松苗伴生的金雀花、黑麦草根际土壤有效磷也增加。辐射松新枝和老枝松针、茎和根系中磷含量随施加重过磷酸钙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金雀花、黑麦草对辐射松苗磷素营养的影响依赖于土壤磷状态。未施肥处理下,与金雀花伴生的辐射松新枝和老村松针、茎和根系中磷含量要高于与黑麦草伴生的辐射松苗,而施肥处理下,结果相反。这可能与金雀花生长大量消耗土壤中有效磷有关。因为,在两个施肥剂量(50mg·kg-1P和100mg·kg-1P)上,与金雀花伴生的辐射松根际土壤中Bray-2磷含量始终低于与黑麦草伴生的辐射松根际土壤。此外,在施肥浓度100mg·kg-1下,与金雀花伴生的辐射松苗干特质量低于黑麦草伴生的辐射松。说明在中、高施肥水平,辐射松苗与黑麦草伴生生长好于与金雀花伴...  相似文献   
957.
我国华山松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我国华山松引种、种源试验、新技术遗传改良、遗传测定及种子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华山松遗传改良的策略。  相似文献   
958.
思茅松人工林生长与立地条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思茅松人工林生长与地形因子和土壤理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思茅松树高生长指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坡度、土壤厚度 、有效磷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全钾、有效磷及其组合是影响思茅松生长的主要因子。缺磷少氮是思茅松人工林土壤的共同特点,在选择造林或制定营林措施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59.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外源NO对红松针叶光合色素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3年生红松针叶为试验材料,测定喷施不同浓度外源NO供体硝普钠溶液(0、0.01、0.10、0.50和1.00 mmol/L SNP)处理下其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呼吸速率(Rd)会随着SNP浓度增加而增加,分别在SNP喷施0.10和0.50 mmol/L时达到最大值;喷施0.01 mmol/L SNP有效提高了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光合色素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H_2O_2含量和MDA含量在喷施外源NO时显著降低。[结论]施加适量浓度外源NO会显著增加光合参数、光合色素含量、CAT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POD活性,但施加外源NO降低了SOD活性、H_2O_2含量、MDA含量,从而降低了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减轻了红松幼苗受到的伤害。  相似文献   
960.
[目的]研究樟子松人工林的自毒作用,为樟子松人工林持续经营奠定技术基础。[方法]采用樟子松人工林下的表土、根际土、非根际土、地面枯落物的浸提液进行樟子松种子发芽试验,研究樟子松人工林是否存在自毒作用。[结果]樟子松不同浸提液中均存在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根际土壤浸提液(1∶3)处理对樟子松种子活力指数、芽长、胚根长和幼茎长无显著影响;表土浸提液(1∶3)处理对幼茎长无显著影响,但对种子活力指数、芽长、胚根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非根际土浸提液(1∶3)处理除对胚根长无显著影响外,对种子活力指数、芽长、幼茎生长均有显著和极显著抑制作用;地面枯落物浸提液(1∶5)处理对胚根长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对种子活力指数、芽长、幼茎长均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樟子松地面枯落物可能是其种子萌发及胚芽生长抑制物质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