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52篇
  免费   1750篇
  国内免费   3319篇
林业   2261篇
农学   1812篇
基础科学   4899篇
  9670篇
综合类   9902篇
农作物   818篇
水产渔业   1782篇
畜牧兽医   1050篇
园艺   525篇
植物保护   2402篇
  2024年   238篇
  2023年   573篇
  2022年   848篇
  2021年   968篇
  2020年   1048篇
  2019年   1212篇
  2018年   936篇
  2017年   1363篇
  2016年   1680篇
  2015年   1225篇
  2014年   1488篇
  2013年   1861篇
  2012年   2433篇
  2011年   2241篇
  2010年   1814篇
  2009年   1661篇
  2008年   1636篇
  2007年   1835篇
  2006年   1548篇
  2005年   1308篇
  2004年   1089篇
  2003年   924篇
  2002年   759篇
  2001年   717篇
  2000年   591篇
  1999年   468篇
  1998年   411篇
  1997年   362篇
  1996年   342篇
  1995年   308篇
  1994年   319篇
  1993年   207篇
  1992年   169篇
  1991年   165篇
  1990年   107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基于遂宁、内江、泸州、宜宾、纳溪和叙永等6个气象站1951—200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再生稻作物需水量,并结合同期降水量,以自然降水量/作物需水量(R/ETc)为指标,探讨了川东南地区中稻再生芽萌发期(即7月下旬—8月中旬)的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的地区差异特征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遂宁、内江、泸州、纳溪、宜宾和叙永再生芽萌发期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56.7、175.4、168.5、66.7、227.5 mm和153.4 mm。需水量多年平均分别为141.5、138.6、144.5、146.0、128.5 mm和142.7 mm。除了纳溪外,其余各地区再生芽萌发期的降水量均高于其作物需水量。从自然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之间的关系上看,宜宾、内江、泸州及叙永均较适合再生稻发展,而纳溪则存在较大的风险。进一步分析内江、泸州再生芽萌发期作物需水量和自然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从1951—2007年,内江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1的年份占了63%,比值在0.85~1之间的概率为3%,比值在0.5~0.7之间的概率为11%,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0.5为12%。从1951—2002年,泸州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1的年份占了52%,比值在0.85~1之间的概率为13%,比值在0.5~0.7之间的概率为21%,降水量与需水量的比值0.5的概率为4%。相对而言,内江中稻再生芽萌发期仍然存在较大的受旱风险。根据以上结果,探讨了川东南再生稻发展适宜区及高产栽培策略,纳溪受旱风险较大不宜晒田,遂宁、宜宾、内江、泸州、叙永均能进行中期晒田。  相似文献   
152.
为了精确判断茶树水分胁迫情况,以Idso的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模型中的参数为监测对象,研制了一套茶树水分胁迫田间参数自动采集系统,实现对表征茶树发生水分胁迫的茶树自身生理参数及茶树田间物理环境参数的自动监测.系统通过不同的传感器节点分别监测茶树的冠层温度、田间的土壤湿度和土壤热通量、太阳净辐射、风速及空气温湿度.通过所采集的上述参数,结合CWSI模型,便可精确计算出茶树水分胁迫指数,用于指导灌溉,避免茶树发生干旱胁迫或过度灌溉.系统充分利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便捷性,各传感器节点所采集的参数以多跳的方式无线传输至远端的上位机节点,上位机节点可以本地存储参数,也可通过串口,输送至电脑上.系统经过重新标定,也可用于监测其他作物的水分胁迫情况.  相似文献   
153.
介绍幼林抚育管理的重要性,从松土除草、水肥管理、林木抚育、幼林补植与保护等方面总结其措施,以期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4.
北京山区水源林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准确把握北京山区水源林林分特征,掌握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北京山区的水源林16种森林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分的结构特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林分结构与水源涵养功能关系进行多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林分层次上,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的林分结构因子主要是林分树种组成、年龄、郁闭度、起源、层次、生物量以及土壤结构7个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山区水源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5.
 试验采用正已烷处理法(S2)和水煮处理法(S3)两种工艺对蚕蛹粉(silkworm pupae meal,SM)进行脱脂处理,以未经任何处理的蚕蛹粉(S1)为对照,通过比较三种蚕蛹粉物理性状、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及必需氨基酸评分和脂肪酸组成,评价两种处理工艺对蚕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己烷处理的蚕蛹粉无臭,无色,容重、粗蛋白、粗灰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水煮处理法对蚕蛹粉脱脂和脱色效果甚微(P> 0.05),但有除臭效果。正己烷处理后显著提高了蚕蛹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P<0.05),且处理后的蚕蛹粉更接近FAO/ WHO 规定的理想蛋白源标准。正己烷处理显著影响蚕蛹粉脂肪酸组成,其中C18∶0、C18∶2n-6水平较其他两组显著提高(P<0.05),C18∶3n-3水平显著降低(P<0.05),C18∶1n-9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S1),但与水煮法组(S3)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正已烷脱脂不但操作简便,费用低廉,且可以达到除臭、脱色、脱脂、生产优质蚕蛹蛋白粉应用于饲料工业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6.
茶汤浓度对绿茶水浸出物含量及其感官审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徐准盾  龚淑英 《茶叶》2005,31(3):166-169
本文对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嫩度所加工出来的且其外形有较大差异的绿茶进行不同冲泡方法试验,测定其水浸出物的浸出速度和浸出总量,以及水浸出物含量对感官品质审评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水浸出物的浸出速度和总量与茶叶的加工方法、嫩度、造型及冲泡时间、冲泡温度有关。感官审评时感觉茶汤最为适宜的浓度在0.45g/ml左右。  相似文献   
157.
旱地水窑是集雨蓄水,解决人畜饮水、发展节水灌溉的有效集雨蓄水工程。从水窑结构受力特性分析,水窑属于浅埋式非衬砌地下结构,其结构形状及尺寸是决定窑体稳定和安全的关键因素,而开挖阶段又是窑体最危险阶段之一。针对前期研究所拟定出的斜墙圆拱式窑体形状及参数,应用弹塑性非线性分析方法,分别采用两种不同开挖工序及过程进行开挖过程模拟研究,并从反映水窑体稳定性的位移、塑性区及拉应力3个方面分析了开挖卸荷对窑体稳定性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不管采用上行法还是下行法开挖,水窑在开挖过程中土体是稳定的,从而验证了以前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8.
双泵给水系统水锤敏感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双泵并联给水系统,对本给水系统水锤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以及定量分析,重点进行双泵给水系统水锤作用敏感度分析。结果表明:初始流量对水锤作用效果影响明显,随着初始流量增大,输水管道后压差波动明显增强;离心泵转动惯量增加,停泵水锤作用效果将减弱;输水流量不变情况下,输水管道管径增加将缓解水锤压力;另外,改变调节阀关闭方式也将对水锤效果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9.
针对区域性水资源系统结构复杂、要素繁多的系统特性,给出了适用于多水源、多工程、多用户的大型水资源系统的系统概化规则和模型计算原则。介绍了反映各种水源及工程供水特点的建模思路,并在配置规则的基础上建立了水资源模拟模型,该模型在河北省水资源合理配置中进行了实际应用,配置结果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160.
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密云水库流域的水质保护规划和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以密云县北庄镇为试验区对水源涵养林进行调查,对地表水进行监测,分析水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自2000年密云水库流域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森林面积不断增加,减少了由于农田施肥造成的非点源污染,使地表水水质的浑浊度和氨氮指标有所下降。以油松林和板栗林为例,对降雨流经森林生态系统各环节的水质进行监测、分析,说明密云水库流域水源涵养林与降雨之间的淋溶、交换、吸附等过程对降雨具有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