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65篇
林业   8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12篇
  58篇
综合类   221篇
农作物   75篇
水产渔业   292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应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富营养化指数评价南太湖底泥疏浚工程对减轻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疏浚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种类有所增加,其密度、生物量及蓝藻所占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疏浚后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发生变化,Shannon-Weaver指数升高,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TSIM)降低,表明南太湖富营养化现状有所改善,从而揭示底泥疏浚工程对于减轻南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2.
杂食性鱼类可以通过牧食和营养盐排泄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罗非鱼是我国南方水体常见的外来杂食性鱼类,为了解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于2007年6~11月在广东珠海市大镜山水库进行了原位围隔实验,通过设置有鱼实验组与无鱼对照组,对比研究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结束时,有鱼实验组中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2×108个/L和8.16mg/L,是无鱼对照组(0.9×108个/L、1.22mg/L)的11.0倍和8.4倍。有鱼组中甲藻的生长明显受到限制,而蓝藻的密度和生物量增加;实验结束时,从生物量上看,无鱼组中甲藻占优势,有鱼组则是蓝藻占优势。本研究说明罗非鱼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群落结构有重要的影响,其营养盐排泄产生的上行效应大于由于摄食产生的下行效应,从而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73.
2009年春夏季浙江中北部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2009年春季(4月)和夏季(8月)在浙江中北部海域(121°30′~123°30′E、28°30′~30°45′N)进行调查所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对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优势种分布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初步鉴定浮游植物6门62属169种,硅藻占绝对优势。春季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蛇目圆筛藻、星脐圆筛藻和辐射圆筛藻。夏季主要优势种为尖刺拟菱形藻、窄隙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和远距角毛藻。不同季节优势种既有交叉又有演替;春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01×104~40.67×104cells/m3之间,平均为3.80×104cells/m3;夏季介于0.28×104~6 546.22×104cells/m3之间,平均为467.59×104cells/m3。细胞数量季节变化显著,浮游植物平面分布特征呈明显的斑块状分布,优势种明显。春季的香农-维纳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好于夏季,而细胞丰度却低于夏季。  相似文献   
74.
流沙湾是中国海水珍珠“南珠”的主产区和广东省重要的贝类养殖区。为评估湾内养殖活动的环境效应,于2015~2016年对流沙湾海区进行了夏(8月)、秋(11月)、冬(2月)、春(5月) 4个季节的浮游植物和海水理化因子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171种,包括硅藻门43属122种、甲藻门 10属44种、蓝藻门2属2种、金藻门2属2种和裸藻门1属1种。流沙湾内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05~79.04)×104个/L,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且夏季丰度远大于其他三季,内湾和外湾差异不显著。春季须状角毛藻(Chaetoceros crinitus)、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和明壁圆筛藻(Coscinodiscus debilis)为主要优势种,夏季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秋季优势种主要为拟弯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冬季主要优势种为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us wailesii)、柔弱根管藻(Rhizosolenia delicatula)、岛脆杆藻(Fragilaria islandica)。其中,奇异棍形藻为春、秋、冬季的优势种,红海束毛藻为春、夏、秋季的优势种。冗余分析表明,流沙湾浮游植物优势种在春季与水温和氨氮密切相关,夏季受透明度显著影响,而在秋、冬季受亚硝酸氮含量影响显著。流沙湾不同养殖区的浮游植物多态性和丰度有明显季节差异。与2012年相比,流沙湾外湾的养殖覆盖率提高了近50%,内湾的珍珠贝养殖减少了近90%,养殖品种、规模和分布格局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流沙湾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正是对其变化的一种响应。夏季鱼类网箱养殖提高了水域营养盐水平并降低了浮游植物多样性。大规模的扇贝养殖则导致了扇贝养殖区浮游植物丰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75.
76.
应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富营养化指数来评价南太湖底泥疏浚工程对减轻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疏浚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种类有所增加,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及蓝藻所占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疏浚后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发生变化,Shannon-Weaver指数升高,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降低,表明南太湖富营养化现状有所改善,从而揭示底泥疏浚工程对于减轻南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7.
为评价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对水产致病性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联合抗菌效果,以6种渔用抗菌药作为对照,比较测定硫酸庆大霉素、头孢噻肟钠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抗菌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分析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在不同复配比例下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联合抑菌作用,并通过时间-杀菌曲线法测定其体外联合杀菌效果。试验结果显示,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80 mg/L和160 mg/L,抗菌活性明显优于甲砜霉素、多西环素、噁喹酸、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磺胺甲噁唑、盐酸恩诺沙星等渔用抗菌药。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在复配比例8∶2和7∶3时,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联合抑菌效果表现为协同作用,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达40 mg/L。此外,时间-杀菌曲线表明,40 mg/L硫酸庆大霉素和80 mg/L头孢噻肟钠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联合杀菌作用表现为协同效果。本研究结果证实,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联用有利于提升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抗菌效果,可为研发水产致病性海藻希瓦菌的潜在控制药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8.
79.
80.
The rigid cell walls of microalgae may hinder their utilization in fish feeds. The current experiment assess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ccessibility of microalgae nutrients and their in vivo digestibility in African catfish. Nannochloropsis gaditana biomass was subjected to physical or mechanical treatments to weaken its cell wall; untreated—no disruption treatment (UNT), pasteurization (PAS), freezing (FRO), freeze‐drying (FRD), cold pasteurization (L40) and bead milling (BEM). Six experimental diets formulated from differently treated and untreated microalgae (at 30% diet inclusion level) were tested on growth performance and apparent nutrient digestibility (ADCs) in juvenile African catfish. A basal diet (REF) containing no microalgae was used as reference diet. Results showed that biomass gain and feed conversion ratio of fish fed L40 and BEM diets increased by 13% and 11%, respectively, relative to the UNT diet. Additionally, FRD, FRO, L40 and BEM cell wall disruption treatments improved protein digestibility by 0.5%, 5.9%, 8.4% and 16.3%,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UNT treatment.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ccessibility of microalgal nutrients and their digestibility in African catfish. Nutrient digestibility of microalgae was dependent on extent of cell disruption. Also, the impact of cell disruption on nutrient digestibility of microalgae differs between African catfish and Nile tilap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