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20篇
  免费   857篇
  国内免费   1611篇
林业   230篇
农学   1351篇
基础科学   144篇
  994篇
综合类   5376篇
农作物   1429篇
水产渔业   1542篇
畜牧兽医   4148篇
园艺   833篇
植物保护   741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96篇
  2022年   426篇
  2021年   508篇
  2020年   536篇
  2019年   626篇
  2018年   430篇
  2017年   671篇
  2016年   763篇
  2015年   637篇
  2014年   745篇
  2013年   962篇
  2012年   1176篇
  2011年   1144篇
  2010年   935篇
  2009年   847篇
  2008年   789篇
  2007年   894篇
  2006年   722篇
  2005年   566篇
  2004年   421篇
  2003年   364篇
  2002年   309篇
  2001年   318篇
  2000年   233篇
  1999年   215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40篇
  1996年   122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75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6篇
  1956年   10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91.
【目的】明确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黄颡鱼共作模式下N2O和NH3挥发特征及黄颡鱼生长的影响,有利于稻-黄颡鱼综合种养的高效、绿色发展。【方法】采用盆栽模拟试验,以常规单养黄颡鱼模式为对照,系统研究了不同饲料蛋白含量对稻-黄颡鱼共作模式下N2O和NH3的排放特征、水体和底泥的氮含量以及黄颡鱼生长的影响。【结果】在相同蛋白含量下,稻-黄颡鱼共作模式的N2O和NH3挥发分别比单养黄颡鱼模式降低18.3%和76.20%,水体总氮和无机氮含量降低41.30%和48.85%,黄颡鱼蛋白累积量增加20.00%,氮利用率增加171.50%。在稻-黄颡鱼共作模式下,提高饲料蛋白含量会显著增加N2O排放量和水体残留氮含量,但对NH3挥发无显著影响;黄颡鱼特定生长率和蛋白累积量与饲料蛋白含量呈二次曲线关系。饲料氮利用效率随饲料蛋白含量增加呈线性降低趋势。【结论】综合考虑黄颡鱼生长和N2O排放以及养殖水体氮残留等因素,确定稻-黄颡鱼共作模式饲料蛋白含量不宜超过43.04%。  相似文献   
992.
转录抑制因子JAZ(Jasmonate ZIM-domain)蛋白是茉莉酸(Jasmonate,JA)信号转导途径的核心元件,前人研究发现,拟南芥中AtJAZ1、AtJAZ4与AtICE1蛋白互作可抑制 AtICE1基因的转录,负调控拟南芥的抗寒性,然而小麦中TaJAZ与TaICE蛋白的互作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强抗寒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Dn1)为试验材料,以与拟南芥AtJAZ1、AtJAZ4蛋白高度同源的TaJAZ7、TaJAZ12蛋白为对象,检测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对低温胁迫下 TaJAZ7 TaJAZ12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发现, TaJAZ7基因的表达量与温度变化呈明显负相关,故对TaJAZ7(以TaJAZ7D为研究对象进行后续研究)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亚细胞定位,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验证TaJAZ7D蛋白与TaMYC2和TaICE41蛋白的互作。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 TaJAZ7D基因编码区序列全长为633 bp,为不稳定的亲水性混合型蛋白;TaJAZ7D蛋白有典型的TIFY和Jas结构域,属于TIFY家族。亚细胞定位发现,TaJAZ7D蛋白位于细胞核中。酵母双杂交验证试验发现,TaJAZ7D蛋白与TaMYC2和TaICE41蛋白分别存在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993.
花生是优质的食用蛋白资源,在食品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对潍花8号进行EMS诱变获得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的突变体,并对潍花8号突变体及其野生型开花后20天、40天和60天的籽粒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构建野生型(P05-20、P05-40、P05-60)和突变体(P06-20、P06-40、P06-60)样品文库。将野生型与突变体3个不同发育时期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别获得2936、3329、2849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为1599、2471、707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为1337、858、2142个。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分别得到26、23、31条具有显著差异的代谢通路,其中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通路有糖酵解/糖异生、脂肪酸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并在其中筛选到15个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该转录组测序结果有利于揭示花生籽仁中蛋白质合成调控的相关基因,为更好地理解油料作物蛋白质合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4.
施氮量对津原E28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津原E28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该品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增加,结实率降低,粒长、宽、厚降低,但当施氮量达到240 kg/hm2以后,各处理组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米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食味值下降,直链淀粉含量、碘蓝值和透过率变化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对淀粉RVA图谱分析显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均逐渐下降,且差异显著,崩解值和消减值也逐渐下降,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5.
分离番茄 SlMA PK7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析在番茄不同组织和花发育不同时期 SlMA PK7的表达特性,发现该基因在雄蕊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在长度4.6~6.5 mm 的花蕾中表达量最高;通过构建黄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利用基因枪介导洋葱内表皮细胞的瞬时表达,发现SlMA PK7基因表达蛋白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膜中;为进一步研究 SlMA PK7的表达特性,分离克隆了SlMA PK7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利用 PLACE 和 PlantCARE 软件预测出其含有多种典型的 SlMA PK 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通过瞬时表达分析该启动子活性,经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GUS(β‐glucuronidase ,β‐葡萄糖苷酶)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在幼苗期 SlMA PK7主要集中在顶端分生组织和根尖分生组织中表达,在成年植株中则集中在花器官中表达.以上结果表明,SlMA PK7可能在细胞核和细胞膜中参与番茄多种信号的传导,并可能在花器官的发育过程中行使功能.  相似文献   
996.
辣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木源自印度和非洲,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云南、海南和广西等地。由于它富含钙质、植物蛋白、重要矿物质、维生素和重要氨基酸等,而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本文研究辣木的起源、植物学、产量、栽培技术、新种质和各种营养物质等,论述其对人体的作用、营养价值、相关疾病的防治及可能的功效等。  相似文献   
997.
油菜素内酯是植物体内一类重要的类固醇激素,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对拟南芥的大量研究基本阐明了BR信号转导网络中的主要通路。在BR信号转导过程中,蛋白质可逆磷酸化参与了多个重要环节的调控。该文综述了植物体内BR信号转导过程中蛋白质磷酸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试验研究覆盖除草地膜的花生在花期后喷施15%多效唑对花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除草地膜的花生在结荚初期到结荚中期,喷施15%多效唑能明显抑制花生主茎和侧枝的徒长,协调花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促进荚果的发育、提高单株结果数、结实率,从而实现花生的增产。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开展花生“3414”肥效试验,确定最佳施肥量和施肥比例,为当地花生配方施肥和推荐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14个处理中,N2P2K2(N 8kg/667m^2、P2O56kg/667m^2、K2O 10kg/667m^2)处理产量最高,单产达286.8kg/667m^2。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得出,花生每667m^2最高产量施肥量为N 8.03kg,P2O56.49kg,K2O 10.34kg。  相似文献   
1000.
为研究马链球菌马亚种新疆分离株 ZX 表面蛋白的免疫原性,用化学法提取该菌的表面蛋白,用 SDSG PAGE检测提取的表面蛋白,并将提取的表面蛋白与该菌免疫实验兔后产生的抗体及康复马血清反应,利用 WestG ernGblotting和 ELISA试验分析其免疫原性.结果表明,SDSGPAGE电泳可检测到分子量为45,34,33,30,27,20,16 kDa 7条主蛋白带.提取的7条蛋白带多数可与全菌免疫兔的抗体及康复马体内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的结合.用提取蛋白和全菌包被 ELISA对马血清的检测表明,二者的阳性吻合率在86.0%.表明提取的表面蛋白具有理想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