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22篇
林业   67篇
农学   78篇
基础科学   141篇
  291篇
综合类   323篇
农作物   6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10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Soil erosion i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on Chinese Loess Plateau. A 2‐year study was conducted on jujube trees in a controlled study to compare effects of clean cultivation (CC) with jujube branch mulch (WJBM), strip white clover cover (SWC), strip shallow tillage (ST), jujube branch mulch under tree canopy + strip white clover cover (JBM + SWC) and jujube branch mulch under tree canopy + strip shallow tillage (JMB + ST). The study was on sloping soil (26·7%) in mesocosms (2·0 m × 0·8 m × 0·8 m) using a rainfall simulator. Runoff volume and sediment yield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under CC than other treatments (p < 0·05), and were least under WJBM. Water infiltration under CC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other treatments (p < 0·05), while it was the largest under WJBM. The available nitrogen (AN)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AP) runoff loss under CC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others (p < 0·05), and least under WJBM. No differences in soil AN, AP and 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 (WSOC) concentrations were detected among all treatments. The soil AN and WSOC concentration under all treatments decreased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and slightly increased during fallow, while AP concentrations fluctuated but decreased slowly. The WJBM was the best management in this sloping jujube orchard study.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32.
设施菜地土壤酞酸酯污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对杭州周边某设施蔬菜大棚基地的土壤采集分析和农田残留农膜的提取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存在一定程度的酞酸酯污染,污染程度与国内大部分农田土壤相当。农膜中酞酸酯含量和农膜类型对土壤酞酸酯含量均有一定影响。农膜中酞酸酯含量和土壤中酞酸酯含量显著正相关,长期农膜覆盖与黑色农膜覆盖土壤的酞酸酯含量相对较高,因此减少农膜在土壤中的残留是减少土壤酞酸酯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大棚覆盖或地膜覆盖等不同农膜覆盖方式对土壤酞酸酯含量在本研究中未发现显著差异。土壤酞酸酯含量与土壤有机质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有机质对酞酸酯,尤其是高分子量酞酸酯污染单体的环境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3.
运用土壤水动力学方程反求根系吸水率,分析玉米拔节期梯形剖面取根资料,建立有效根密度分布函数,结合土壤剖面水分分布,建立适合浅松覆盖条件下的二维根系吸水率模型,并应用田间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平均相对误差3.75%~7.11%,满足土壤水分动态模拟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34.
通过田间试验,建立了实用性膜下滴灌棉花根系吸水模型,研究了在作物生长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动,以揭示膜下滴灌棉花根系吸水规律。调查了不同生育期膜下滴灌棉花根系的分布,在棉花宽行及窄行采用根钻取样,将土样冲洗后,测定棉花根长参数,进而建立了棉花根长密度分布函数。根据理论分析和计算,考虑根长密度、土壤含水率及植株蒸腾量,建立了棉花根系一维吸水模型,其形式简单,涉及的参数较少。建立的棉花根系一维吸水模型能够反映棉花根系吸水的实际情况,应用方便,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35.
可降解地膜是解决常规塑料地膜引起的白色污染的有效途径。通过试验研究了生物降解膜自然降解过程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生物降解膜降解60和100d后的降解率分别为1.26%和1.91%,而且降解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2)生物地膜在降解前与普通地膜在提高土壤温度方面有着一致的效果,其增温效应与普通膜没有明显的差异;(3)较CK处理,覆盖生物膜时玉米穗上叶、穗位叶和穗下叶叶面积分别增加了10.83%,9.38%和7.94%,可以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4)生物膜具有极显著的增产作用,比CK处理增产18.7%,但增产效果与普通膜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36.
以4、7、10 a生“红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不同覆沙年限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及苹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园覆沙主要在苹果开花期之前有增温效应,可明显提高0~20 cm土壤地温2℃左右;覆沙4~7 a保墒效应明显,10 a后逐渐减弱,需要换沙.  相似文献   
937.
隰县试区旱塬玉米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划为三个区段:明显增长区段、平稳增长区段、负增长区段。以平稳增长区段最高产量的耗水系数或水分生产效率作为该地区的降水生产潜势值,经肥力梯度法测定为1.06~1.09kg/mm。培肥地力是提高降水生产潜势的基本途径,施肥促进农田耗水量增加10%左右,而水分生产效率却成倍增长,在施肥增产中起着主导作用。秸秆覆盖可少耗水30mm 以上,并提高水分生产效率19%。喷施抗旱剂能抑制蒸腾,改善植株水分状况,增产10%左右。  相似文献   
938.
玉米二元组合覆盖增产机理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二元组合覆盖玉米是用地膜和秸秆两种材料组合的一种全覆盖模式,它将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和秸秆覆盖的降温保墒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了秸秆前期降温和地膜后期增温的弊端,具有明显的土壤环境效应和生物学效应,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生态条件,调控了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和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协调生长,提高了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和干物质积累与灌浆强度,是解决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的一项措施。  相似文献   
939.
马铃薯的营养特性及地膜覆盖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作者的试验结果及有关报道,本文就马铃薯的营养特性、适生条件及地膜覆盖的增产效应等方面的问题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40.
在不改变原有主要设备的前提下,结合箱板纸及圆网式抄纸机的特点,设计研制的纸张这下量及水分的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采用了完善的施密斯补偿控制方法和有效的抗干扰措施,具有控制准确,调整时间短,无超调,在纸浆浓度及气压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仍能保证纸张定量及水分在给定标准内。该系统已于1994年初正式投入生产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