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71篇 |
免费 | 243篇 |
国内免费 | 31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87篇 |
农学 | 317篇 |
基础科学 | 28篇 |
1246篇 | |
综合类 | 1588篇 |
农作物 | 213篇 |
水产渔业 | 155篇 |
畜牧兽医 | 493篇 |
园艺 | 155篇 |
植物保护 | 3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47篇 |
2022年 | 83篇 |
2021年 | 105篇 |
2020年 | 115篇 |
2019年 | 123篇 |
2018年 | 110篇 |
2017年 | 153篇 |
2016年 | 190篇 |
2015年 | 178篇 |
2014年 | 184篇 |
2013年 | 304篇 |
2012年 | 435篇 |
2011年 | 312篇 |
2010年 | 238篇 |
2009年 | 236篇 |
2008年 | 215篇 |
2007年 | 259篇 |
2006年 | 191篇 |
2005年 | 213篇 |
2004年 | 190篇 |
2003年 | 134篇 |
2002年 | 103篇 |
2001年 | 94篇 |
2000年 | 97篇 |
1999年 | 82篇 |
1998年 | 82篇 |
1997年 | 60篇 |
1996年 | 64篇 |
1995年 | 65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74.
杨木预水解过程中化学组分的降解行为及P因子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水解具有环境友好性,符合生物炼制的理念。前期关于预水解的研究多集中于半纤维素的降解、分离和利用,而有关预水解过程中木质素降解的系统研究鲜有报道。以杨木为原料,在130~210℃条件下保温30~120 min进行预水解,结合P因子研究得率、葡聚糖、木聚糖、酸不溶木质素和酸溶木质素的降解率,揭示P因子对木质素降解行为的调控作用,探讨各化学组分在预水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预水解过程中木质素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碎片化。随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酸不溶木质素降解率均逐渐升高;当温度为190和210℃时,随时间延长,酸溶木质素降解率先升高后降低。试验证明,P因子对杨木木质素的降解具有调控作用。随着P因子增加,酸不溶木质素降解率呈指数上升,且分为快速降解(P因子<1500)和缓慢降解(P因子>1500)两个阶段;酸溶木质素降解率先上升后下降,在P因子为1926时达到最大值45.9%。此外,预水解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的降解具有相互作用关系。碳水化合物的降解为木质素的溶出打开了物理通道,同时木质素的重新吸附阻碍了其进一步降解。 相似文献
75.
76.
作者总结了云南木蠹象和华山松木蠹象大面积防治和药物筛选试验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套包括防治思路、防治策略、药物防治、蠹害木清理和危害木处理在内的大面积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7.
78.
松树枯梢病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表明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健康梢上整年都能分离到松枯梢病菌,其中在火炬松上的得菌率为15%—37.7%,且大多数月份高于20%;湿地松上的得菌率稍低于火炬松,为7.5%~29.1%;短叶松梢上的得菌率是13.8%—57.1%,月份之间的差异较大;马尾松得菌率最低,为9.7%—22.4%,多数分离得菌率低于20%。健康梢的不同部位得菌率有一定差异,枝和新梢较高,芽稍低,叶最低。在1年中,健康梢上得菌率有3个高峰期,即4—5月、7—8月和10—11月,是潜伏侵染的的主要时期。将健康芽和梢进行诱发培养,lOd后组织块上及周围产生松枯梢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得菌情况与常规分离相似。在当年孢子散发之前,对健康梢套袋隔离试验,发现套袋梢仍会发病,说明在发病的春梢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潜伏侵染的松枯梢病菌造成的。从而证明松枯梢病菌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上普遍存在潜伏侵染。 相似文献
79.
80.
Root mat method described by Kuchenbuch and Jungk was used to study the rhizosphere processes. 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on two years oldPinus koraiensis seedlings.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upper 20-cm soil layer in Changbai Mountain were treated with three different
forms of nitrogen fertilizers: NO3
−−N, NH4
+−N and NH4NO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pH and available P near the roots were all lower than in the bulk soil in control treatment.
NH4
+−N application greatly decreased the soil pH near the root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treatment and promoted the absorption
of phosphorus, which led to a more remarkable depletion region of available P. On the contrary, the rhizosphere soil pH was
higher than in the bulk soil in treatments with NO3
−−N and retarded the P absorption, which led to a nearly equal available P contents to the bulk soil. In treatment with NH4NO3, the rhizosphere soil pH was only a little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treatment and its effects on P absorption is mediate
between the treatments with NH4
+−N and NO3
−−N.
Foundation item: This paper was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30170167).
Biography: Chen Yong-liang (1969-), male, Ph. Doctor, lecture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Post-doctor in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6, P.R. China. E-mail: ylchin@sohu.com
Responsible editor: Seng Funa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