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12篇
农学   22篇
  3篇
综合类   128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42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福建省黄曲条跳甲药剂敏感性的地区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浸叶法对福建省不同地区黄曲条跳甲的药剂敏感性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黄曲条跳甲对毒死蜱、丁硫克百威、敌敌畏的药剂敏感性普遍处于敏感性下降到低抗水平,少数菜区达到中等抗性水平;不同地区的黄曲条跳甲对氯氰菊酯的药剂敏感性差异较大,部分地区达到中抗或高抗水平.总体上,闽东南沿海地区的黄曲条跳甲药剂敏感性水平普遍低于闽西北地区.  相似文献   
22.
[目的]比较3种蚜虫在大麦上的种群参数差异.[方法]以大麦为寄主,在温度为(23±1)℃的人工气候室条件下比较玉米蚜、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3种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差异.[结果]3种蚜虫若虫历期(7.63 ~8.50 d)、成虫寿命(11.23~13.89 d)以及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若蚜存活率较高,变为成蚜后存活率明显下降,呈典型Ⅰ型.3种蚜虫有翅蚜比例大小为玉米蚜<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繁殖力顺序与有翅蚜比例相反.玉米蚜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最高,分别为51.40、0.31、1.36,麦长管蚜最低,分别为24.63、0.24、1.28.[结论]3种蚜虫在大麦上的适生性大小顺序为玉米蚜、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  相似文献   
23.
运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E株通过泄殖腔人工感染SPF鸡胚和雏鸡,观察了法氏囊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和机能变化。结果表明,病毒感染后,法氏囊上皮细胞微绒毛坏死、断裂、脱落,上皮细胞之间连接松散,表面上皮细胞坏死剥脱,形成火山口样特征性变化;法氏囊上皮细胞的内吞功能和分泌功能受到严重破坏和减弱。  相似文献   
24.
大灰食蚜蝇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恒温条件下用甘蓝蚜饲养大灰食蚜蝇,得到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用直线回归法求得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卵、1龄幼虫、2龄幼虫、3龄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69 ℃,12.39 ℃,6.97 ℃,2.03 ℃和2.35 ℃,对应的有效积温分别为30.17 d·℃,27.85 d·℃,30.98 d·℃,78.55 d·℃和149.54 d·℃.  相似文献   
25.
棉卷叶野螟是绿篱植物——木槿的重要害虫。在福建大田,室内饲养1年发生5~6代,野外世代重叠,每代历期31~47天,以老熟幼虫在地上或草丛中结薄茧越冬,翌年5月上旬开始出现笫1代幼虫,10月下旬部分老熟幼虫开始越冬,部分继续发育为下代,直至12月中旬才越冬。幼虫6龄,卷叶为害,在室内对2~6龄幼虫喷洒90%的敌百虫晶体3000或5000倍液,80%敌敌畏3000或5000倍液和2.5%溴氰菊酯5000或10000倍液,田间用2.5%溴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喷洒,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6.
将7日龄黄羽肉鸡300只均分为对照、常规疫苗剂量配合法氏囊活性肽、常规疫苗剂量减半配合法氏囊活性肽、生理盐水和法氏囊活性肽5组,通过血凝抑制试验测定血清抗体水平和间接ELISA检测鼻腔冲洗液中IgA水平及计算法氏囊指数等试验方法,研究法氏囊活性肽和新城疫La Sota弱毒疫苗配合应用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29日龄后,常规免疫剂量配合法氏囊活性肽组的法氏囊指数、血清抗体滴度和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常规剂量减半配合法氏囊活性肽组与对照组在法氏囊指数、血清抗体滴度和IgA水平上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法氏囊活性肽对疫苗有免疫增强作用,疫苗剂量减半配合法氏囊活性肽应用可达到常规疫苗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制备麦长管蚜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麦蚜的捕食性天敌种类奠定基础。【方法】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鉴定抗体类型及亚类;间接ELISA测定抗体特异性;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印迹分析确定抗体结合蛋白。【结果】制备出2株高度特异性的麦长管蚜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EGA-1E8和EGA-4H11,分别属于IgM亚类和IgG2b亚类。麦长管蚜抗原由多种多肽组成,其中单克隆抗体EGA-4H11与麦长管蚜抗原54.2 kD的多肽结合。特异性试验表明,这2种抗体不与麦田中其他种类的昆虫和蜘蛛发生交叉反应。【结论】成功地制备了麦长管蚜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麦蚜的捕食性天敌种类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28.
为了搞好斜纹夜蛾综合防治工作,进行了害虫的生物学特性调查,同时进行了影响防治效果的因素调查与高防治效果、低防治成本的配方筛选试验。调查发现,斜纹夜蛾在盐城地区一年发生6代,以4~6代为害严重,药剂防治中以辛硫磷、高效氯氰菊脂、毒死蜱较为敏感。虫态中以蛹期抗药性最差,幼虫阶段以1到3龄抗药性较差。筛选出2个用于防治斜纹夜蛾的低防治成本、高防治效果复配药剂配方。对人畜短安全间隔期(6d)配方:4.5%的高效氯氰菊脂、50%的辛硫磷、增效剂和水的体积比为1∶1∶1∶4000。对人畜长安全间隔期(12d)配方:40%的毒死蜱、50%的辛硫磷、增效剂和水的体积比为1∶1∶1∶4000。种复配农药的实验室室内试验、室外棉田小区防治试验的校正防治效果可达:93.9%~96.8%。  相似文献   
29.
试验旨在研究由金银花、黄连、蒲公英等药材组成的中草药复方制剂,对青脚麻鸡法氏囊组织结构、抗氧化功能、细胞因子和抗体分泌及增殖凋亡相关基因(PCNA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将400羽青脚麻鸡按照体重相近原则分为对照组(基础日粮)和试验Ⅰ-Ⅲ组(分别添加0.5%、1.0%和1.5%中草药复方制剂),每组5个重复(n=20),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28日龄时,添加1.0%中草药复方制剂可增加青脚麻鸡法氏囊细胞因子(IL-2和IFN-γ)、IBDV抗体和GSH-Px含量及PCNA mRNA和蛋白表达量(P0.05),降低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量(P0.05)。56日龄时,添加1.0%中草药复方制剂可增加青脚麻鸡法氏囊IFN-γ、IBDV抗体和GSH-Px含量(P0.05),降低MDA含量及Caspase-3蛋白表达量(P0.05)。显微观察可见,28和56日龄时,添加1.0%中草药复方制剂可显著增加法氏囊小叶和淋巴小结面积(P0.05),降低法氏囊Caspas-3阳性细胞数量,说明日粮中添加1.0%中草药复方制剂对法氏囊组织结构及免疫抗氧化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对法氏囊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有明显调控作用。文章分别从分子和组织水平揭示中草药复方制剂对青脚麻鸡法氏囊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为新型中草药复方制剂研发及其在青脚麻鸡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0.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embryos, egg size and development, incubation period and morphological structures of newly hatched zoea of three mud crab Scylla species were determined. The three species exhibited similar embryonic development composed of 10 stages. The mean egg diameter of Scylla serrata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P<0.05) at the prehatch stage. The mean egg diameters of Scylla tranquebarica and Scylla olivacea were similar (P>0.05). The incubation period was the longest in S. serrata and the shortest in S. olivacea. There w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gg size and larval size, as S. serrata exhibited the largest egg size and first zoea. However, no correlation was detected between egg size at prehatch and lengths of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s of the newly hatched zoea. The three species exhibited similar lengths of cephalic structures, but S. olivacea had significantly shorter (P<0.05) abdominal structures. The duration of spawning from ablation was the shortest in S. tranquebarica and the longest in S. olivacea. The study is relevant to 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 management of Scylla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