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08篇
  免费   418篇
  国内免费   536篇
林业   1594篇
农学   653篇
基础科学   462篇
  1365篇
综合类   4192篇
农作物   326篇
水产渔业   392篇
畜牧兽医   737篇
园艺   255篇
植物保护   486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190篇
  2021年   211篇
  2020年   202篇
  2019年   264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262篇
  2016年   310篇
  2015年   259篇
  2014年   452篇
  2013年   461篇
  2012年   662篇
  2011年   756篇
  2010年   607篇
  2009年   641篇
  2008年   637篇
  2007年   688篇
  2006年   572篇
  2005年   464篇
  2004年   430篇
  2003年   352篇
  2002年   291篇
  2001年   273篇
  2000年   252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彭珂珊 《四川草原》2003,(3):5-8,10
农牧交错区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通过建国50多年的艰苦努力,已经成为一条经济产业带,生产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农牧产品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并对西部地区起着重要的吸引和辐射作用。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按照典型剖析、专题研究、总结提高的基本思路,分析了农牧交错区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探讨了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2.
高寒牧区牧鸡鸭治蝗效果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青海湖北岸高寒牧区利用人工饲养的鸡鸭进行放牧防治草原蝗虫。结果表明,在60d的防治期内,牧鸡鸭平均灭治效果达91.4%,为人工利用天敌治虫技术在高寒牧区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3.
番鸭在南京地区进行冬、夏两批饲养,均有较强的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冬、夏两 批饲养的番鸭只平均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夏季与冬季的料重比分别为1:2.62和1: 3.07,冬季饲养的鸭子饲料利用率低,料重比大于夏季。冬季在塑料大棚中饲养番鸭精饲料减 少1/3,添加青粗饲料能达到同样的增重效果。温度与增重无相关关系,相对湿度与番鸭的增 重呈负相关(P<0.01)。鸭舍内平均温度在11.05℃-30.93℃之间,相对湿度在76.28%以 下,番鸭能正常生长发育。环境温度在9.8℃以下,番鸭的生长发育受阻,饲料利用率降低。相 对湿度在77%以上,其增重受到影响。特别在低温高湿的环境中,严重地影响番鸭的生长。在 相同的饲养期内,周平均温度9.8℃,平均相对湿度91%,番鸭周平均增重22 g,周平均温度 27.42℃,平均相对湿度71.29%,番鸭周平均增重355 g,相差333 g(P<0.01)。  相似文献   
24.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棉田土壤环境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分析普通地膜覆盖、小麦秸秆覆盖、地膜 秸秆覆盖3种覆盖物对旱地棉田土壤环境、棉花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栽培能改善土壤环境,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调节土壤温、湿度,协调水热资源利用的同步性;秸秆覆盖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特别是速效钾含量;在棉花生长后期,提高叶面积指数,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棉株的光合能力从而防止棉花早衰,增加铃重,提高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25.
乌梁素海湿地环境与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系统建立乌梁素海湿地基础地形库、生态库、资源库、工程档案库、遥感影像库等基础数据库及信息发布系统 ,使 GPS、GIS、RS紧密结合 ,同时实现了专家决策支持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一体化集成。本系统可以为乌梁素海湿地生态治理与资源开发提供全方位的数据信息及其管理 ,对生态工程规划与实施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并提供实时监控服务。  相似文献   
26.
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的数量、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并且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 ,分析了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结果表明 ,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固然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等先天不利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所造成的。因此 ,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社会经济发展应充分考虑流域水资源的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27.
我国防沙治沙科研的突破口初探-以河西走廊沙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河西走廊的防沙治沙科研在我国广大沙区具有代表性。河西走廊防沙治沙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⑴宏观战略研究薄弱 ,研究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 :治沙措施散件得不到优化组合 ,其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研究客体之间互相割裂 ,缺乏从总体上控制沙漠化的研究 ;农业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的结合点问题没有解决 ;研究课题重复。⑵散件成果多属定性结论 ,缺乏操作性。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治沙科技发展的突破口 :只有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才能科学处理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三方面的关系 ,才能实现各种防沙治沙措施的优化配置 ,才能实现治理结果的持续稳定。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建立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数学模型才能科学处理多系统的复杂关系。现代数学方法是系统科学的主要方法。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现代数学方法是治沙科技发展必须达到的 ,是治沙科技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8.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水文效应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 4条源流出山口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 2 2 4 .9× 10 8m3 (195 7~ 2 0 0 1年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 ,塔里木河流域山区气候出现变暖增湿的趋势 ,2 0世纪 90年代径流量达 2 4 1.9× 10 8m3 ,增幅 7.6 %。由于源流区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影响 ,使得补给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不断减少 ,水文条件改变 ,造成干流上、中游段耗水严重 ,导致下游生态与环境急剧退化。自 2 0 0 0年以来 ,实施的从开都河—博斯腾湖向下游绿色走廊应急输水 ,已使下游生态环境开始恢复生机。  相似文献   
29.
Lovett-Doust  J.  Biernacki  M.  Page  R.  Chan  M.  Natgunarajah  R.  Timis  G. 《Landscape Ecology》2003,18(6):621-633
Surprisingly few studies have considere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nature of the ownership of land i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ces in biodiversity. We analysed ownership and other landscape-level effects on rare-species richness for both globally- and regionally-rare biota (including birds, herpetofauna, butterflies, mammals, and plants) in 289 designated natural areas (NAs) in southern Ontario, Canada. Information about each NA −including area, number of plant communities, ownership status and details of species diversity were collected from published sources. Length of perimeter of NA, relative isolation, and an estimate of fragmentation were measured using image analysis and GIS techniques. NAs were in general relatively small, with mean area of 158 ha (median 85 ha, range from 0.9 to 1278 ha) for private NAs; public NAs had mean area of 132 ha (median 16 ha, range from 0.1 to 1481 ha). Mean number of plant communities was 4.6 (median 4, range 1- 13) at private NAs and 3.8 (median 3, range 1-16) at public NAs. Our results show that, of several landscape-level factors, area had the greatest effects on rare-species richness and other biotic indices. Effects of area were followed by effects of plant community diversity, however this was itself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area and the extent of perimeter of the NA. Both these factors were followed by effects of ownership of the NA and by effects of isolation of the NA (represented by minimum distance to nearest NA and by number of NAs in 10 km radius). Other landscape- level factors did not appear to have overall significant effects. Variation in area accounted for 0.1% to 29% of variation in number of rare species, with lower values for globally-rare, than for regionally-rare taxa. For all biotic groups, public ownership of NAs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greater rare-species richness compared to private ownership, even after other factors such as area were controlled. For all globally-rare biota except butterflies, area of NA had greater effects on rare-species richness than did ownership. Richness of regionally- rare birds was more affected by plant community diversity than by area of NA. Number of recorded plant communities accounted from 2.1% of variation in number of globally-rare plant species to as high as 31% of variation in regionally-rare butterflies. The diversity of plant communities was itself influenced by total site area (accounting for 45% of variation), extent of elongation of the NA, and both external- and interior- edge perimeters. Public NAs had greatest numbers of rare biota and so should be a significant focus for conservation programs. Smaller, privately-owned patches of natural area dominate (by number and area) in this densely populated region and their significance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30.
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陕甘宁老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近年来由于气候、人类开发资源等自然和人为原因 ,使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升高。选定年降水量、年均温、蒸发量等 8个指标 ,定量评价各县 1 970 - 2 0 0 0年的脆弱度状况 ,结果表明榆林、延安两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 ,脆弱度存在空间差异但差异不明显 ,时间段上的波动幅度不大。陕甘宁老区脆弱生态环境具有不稳定性 ,对外界干扰较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