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93篇
  免费   882篇
  国内免费   2169篇
林业   1497篇
农学   1614篇
基础科学   1332篇
  3762篇
综合类   6949篇
农作物   1374篇
水产渔业   770篇
畜牧兽医   1372篇
园艺   509篇
植物保护   865篇
  2024年   154篇
  2023年   369篇
  2022年   633篇
  2021年   643篇
  2020年   739篇
  2019年   811篇
  2018年   618篇
  2017年   827篇
  2016年   991篇
  2015年   780篇
  2014年   995篇
  2013年   1190篇
  2012年   1352篇
  2011年   1342篇
  2010年   1053篇
  2009年   979篇
  2008年   878篇
  2007年   967篇
  2006年   820篇
  2005年   633篇
  2004年   527篇
  2003年   411篇
  2002年   310篇
  2001年   297篇
  2000年   248篇
  1999年   234篇
  1998年   185篇
  1997年   167篇
  1996年   152篇
  1995年   131篇
  1994年   118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8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61.
Abstract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ea cultivation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Soil pH, extractable aluminum (Al), organic carbon (Corg) and total nitrogen were considerably modified by tea cultivation. Long‐term tea cultivation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 of microbial biomass C (Cmic), microbial biomass N (Nmic), and basal respiration. The metabolic quotient declined as the tea cultivation age increased. The adjacent citrus orchard soil showed a higher Cmic/Corg ratio than the tea orchard soils. Microtitration plates with 21 carbon sources and two different pH levels (4.7 and 7.0)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ubstrate utilization pattern of these soils. The 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 (AWCD) of the carbon sources in the plates did not vary in a consistent manner with the microbial biomass.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sole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pattern demonstrated that land‐use history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ubstrate utilization pattern. The pH 4.7 characterization medium can increase the discrimination of this technique and is more adequate than the conventional neutral medium for the tea orchard soils.  相似文献   
962.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晋红小豆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在覆膜和裸地栽培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红小豆株高、产量、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覆膜种植显著提高红小豆的株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2种种植模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小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增加趋势,且水分利用效率随密度的变化与产量变化基本一致,而覆膜种植的小豆株高无显著差异,裸地种植的小豆株高到中后期具有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分析表明,在丰水气候年型下,在山西北部使得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优的覆膜和裸地种植的密度分别为20.0万株/hm~2和13.3万株/hm~2。  相似文献   
963.
徐州矿区采煤塌陷地综合利用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振  秦伟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529-11530
采煤塌陷对徐州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和破坏。根据徐州矿区采煤塌陷地的类型特点,分析了采煤塌陷地的综合利用途径,提出了采煤塌陷地农业综合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964.
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灌溉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王小燕  于振文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3015-3024
【目的】研究灌溉量和施氮量对氮素吸收转运特性的影响及其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方法】试验在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防雨池栽条件下进行,选取高产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试验材料。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于开花期和收获期分别测定各器官中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量与分配比例、成熟期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等。【结果】施氮量和灌溉量对植株吸氮量、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存在互作,其中灌溉量的效应大于施氮量的效应,是影响以上诸项指标的主导因素。同一施氮量条件下,增加灌溉量,成熟期氮素吸收总量增加,但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随灌溉量增加,土壤氮的吸收量和占总氮量的比例增大,肥料氮的吸收量和占总氮量的比例减小,表明增加灌溉量导致氮素吸收总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土壤氮的吸收量和占总氮量的比例实现的;增加灌溉量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稀释效应则主要表现为,增加灌溉量抑制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积累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最终不利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灌溉量不变,施氮量由120 kg•ha-1增加到240 kg•ha-1,各营养器官中氮素的积累量增加,但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积累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率降低,最终籽粒蛋白质含量亦不高。【结论】施氮量为120 kg•ha-1,全生育期灌溉底墒水和拔节水(W2N1)的处理,小麦植株吸收的氮素向籽粒分配量大,开花前营养器官中积累的氮素向籽粒转移率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水分利用率亦最高,但籽粒产量仅为5 534.26 kg•ha-1;施氮量为120 kg•ha-1,全生育期灌溉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W3N1)的处理,小麦植株吸收的氮素向籽粒分配量、氮素向籽粒转移率、水分利用率均较高,籽粒蛋白质含量达14.54%,籽粒产量达7 411.37 kg•ha-1,是本试验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965.
通过分析过去几种测滑仪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种方案,加以比较,选择出最为合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966.
为探索有利于提高番茄生长和产量的温室滴灌施肥有效模式,试验设置了3个灌水下限[W1(65%θF)、W2(75%θF)和W3(85%θF)]和3个施肥水平[F1(低肥)、F2(中肥)和F3(高肥)],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滴灌施肥不同灌水下限和施肥量对番茄植株生长、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的灌水下限和施肥量对温室番茄生长、产量和生理特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同一灌水下限条件下,增加施肥量可以显著提高番茄株高、叶面积、光合和蒸腾速率、干物质量和产量,但过高的施肥量反而不利于其生长、干物质累积和产量的提高;在同一施肥水平下,适当上调灌水下限可以显著增加番茄株高、叶面积和干物质量,过高的灌水下限不利于番茄的生长、光合速率和产量的提高.在试验的砂壤土中,W2F2处理最有利于番茄的生长、干物质的形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研究还表明,不同水肥处理条件下,番茄的产量与干物质量和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均呈显著的线性相关,番茄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关系均呈二次抛物线相关.  相似文献   
967.
Improved planting methods and foliar application of glycinebetaine (GB) and salicylic acid (SA) can improve the water productivity in field crops under limited water supply conditions. A 2‐year field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possible role of different planting methods and foliar applications of GB and SA in improving the yield, quality and water productivity of hybrid sunflower (Helianthus annuus L.). The crop was planted by flat sowing (75 cm spaced rows) and ridge sowing (75 cm spaced ridges), with GB and SA applied exogenously at 100 and 0.724 mm , respectively, at both budding and flowering stages, while control plots received distilled water. Ridge sowing, rather than flat sowing, improved the biological yield, oil yield, leaf area index (LAI), crop growth rate (CGR), plant height, water‐use efficiency and final achene yield during both the years. Foliar applications of GB and SA at both the stages improved the achene yield, although foliar application of GB at flowering was the most effective. Neither the planting methods nor the foliar application of GB and SA altered the achene oil contents during both the years. Foliar application of GB and SA increased the free proline content of the leaf and GB contents at flowering but reduced the achene protein contents, whereas planting method had no effect on these attributes across the years. Of the foliar applied chemicals, GB was mor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sunflower growth and yield and water productivity than SA. To conclude, ridge sowing coupled with foliar application of GB at flowering stage could be beneficial for achieving maximum yields of hybrid sunflower under relatively water limited conditions in the field.  相似文献   
968.
运用涡度相关(Eddy covariance,EC)开路系统和微气象观测系统,于2007年对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永定河沙地杨树(Populus euramertcana)人工林与大气间碳、水和能量交换进行了连续测定.通过分析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蒸发散(ET)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GEP/ET)随相对土壤含水量(REW)的变化趋势,探讨杨树人工林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对气象因子以及下垫面因素的响应,为杨树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当REW<0.1时,GEP和ET受到严重水分胁迫的影响维持在较低水平,环境因子对GEP、ET和WUE的影响较小;当0.1<REW<0.4时,GEP和ET随着土壤体积含水量(VWC)的增加而增大,WUE随VWC的增大而减小;REW>0.4时,气象因子是影响碳固定和水分损耗的主要原因,由于ET对气象因子变化的响应较GEP更为敏感,因此,WUE随空气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增大而减小.沙地土壤保水能力较差,不能保证土壤水分被植物有效利用,因此当VWC处于5.2%-8.8%(0.1<REW<0.4)范围时,碳固定与水分消耗达到最高效率.研究表明杨树人工林WUE随降水变化而变化,未来气候变化和变异有可能影响杨树林耗水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69.
几种高效集约种植方式研究结果表明 :选择适宜当地的作物和品种 ,采用科学的集约种植方式 ,能够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等资源 ,节约绝对投入成本 ,显著提高经济效益。产值和利润随选择作物品种和复种指数增加而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97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在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基追肥比例对甜玉米的生长、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追肥比例对甜玉米的生长、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基追肥比例为1∶1时甜玉米的产量和百粒质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余4个处理,增幅分别达到11.37%~39.38%和9.68%~30.18%。在品质方面,当所有肥料做基肥施用时不利于品质形成,甜玉米的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余各处理。在肥料利用效率方面,以基追肥比例为1∶1处理综合表现较好,显著提高氮、钾和镁利用效率,与全部肥料做基肥处理相比分别提高60.84%、65.83%和61.92%。总体而言,以基追肥比例为1∶1处理的效果最好,在甜玉米的生产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