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7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56篇
林业   167篇
农学   355篇
基础科学   21篇
  132篇
综合类   1444篇
农作物   365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61篇
园艺   150篇
植物保护   11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91.
黑龙江省矮败小麦利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连续回交手段将矮败小麦由冬性转育为春性。以春性矮败小麦为优良基因积聚和各类小麦新种质创造高效技术平台,建立优质、高产、抗赤霉病、抗白粉病和抗穗发芽等5个轮回选择群体。结合生态育种、小麦×玉米诱导单倍体、HMW-GS近等基因系品质遗传分析系统,品质快速分析方法和人工接种鉴定等手段,筛选、评价和利用各类优异小麦新种质,并进行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992.
本项研究对3个国内苜蓿品种、14个国外苜蓿品种的产量性状进行了田间观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国内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要优越于国外品种,国外苜蓿品种的再生能力则优于国内品种,株高、枝条密度、枝条直径均与产量相关。  相似文献   
993.
葡萄斑叶蝉是威胁新疆葡萄生产的重要害虫.针对其田问为害特点,选用5个葡萄品种,研究了葡萄斑叶蝉为害与葡萄品种营养物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葡萄品种之间葡萄斑叶蝉的虫口密度与叶片被害指数差异明显,经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平.对葡萄斑叶蝉的虫口密度、叶片被害指数与葡萄叶片中营养物质含量进行回归分析表明,葡萄斑叶蝉的虫口密度与单宁的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0.9845,P<0.01),叶片被害指数与单宁的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0.9155,P<0.05),与粗蛋白含量也呈负相关关系(r=-0.9261,P<0.05).在17种氨基酸中,葡萄斑叶蝉的虫口密度与各氨基酸的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但叶片被害指数与赖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的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0.9389,P<0.05;r=-0.8925,P<0.05;r=-0.8905,P<0.05).  相似文献   
994.
云南地方稻种抗稻瘟病基因Pi-d(t)的SSR检测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与稻瘟病抗性基因Pi-d(t)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引物RM262对云南地方核心稻种中的167个水稻品种(系)的抗稻瘟病基因Pi-d(t)进行检测。PCR扩增产物通过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扩增产物存在明显的多态,可分辨出4种带型;扩增产物在4%琼脂糖凝胶上只表现2种带型。选取17个品种(系)于温室接种致病菌系ZB13进行鉴定,确定PCR扩增片段大小(主带)约140和145 bp的水稻品种(系)不含Pi-d(t)基因,而扩增产物大小(主带)约150和155 bp的水稻品种(系)含有Pi-d(t)基因。实验明确了Pi-d(t)基因在云南地方核心稻种及其籼粳亚种中的分布情况,可为抗病育种和稻瘟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5.
Plant breeding for organic agriculture (OA) was stimulated when it came under the European Organic Agriculture Regulation (2092/91) in 2004. In Brittany, the need for specific varieties for organic farming arose early for the Brassica species because of the unsuitability of most of the modern varieties to the principles of OA. Moreover, the private sector of plant breeding finds it economically difficult to satisfy the demands of OA.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provide varieties and seed for organic farmers for two vegetable Brassica crops, and to show how genetic resources can contribute to this purpose in the framework of a Participatory Plant Breeding (PPB) programme. The emergence of PPB in Brittany is the result of several concomitant and favourable circumstances: the will of the professionals (represented by IBB, Inter Bio Bretagne), their organization (an experimental station, the PAIS, Plateforme Agrobiologique d’IBB à Suscinio), the research initiative in INRA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genetic resources. From genetic resource observations, our experience showed several breeding situations: reviving a traditional activity (Roscoff cauliflower and local cabbages), extending tradition (autumn cauliflower), diversifying production by new introductions (coloured cauliflowers), and creating new forms of population varieties (broccoli and coloured cauliflowers). Farmers have taken charge of population breeding by mass selection and the PAIS, with INRA scientific support, has taken up innovative selec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varieties completing the farmers’ initiatives. The PAIS remained the central point for information and for providing the seed for trials. Seed production will be managed in a collective way. Until now, the exchange of seed remained an experimental dimension of PPB. French seed legislation represents a limi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ed exchange by PPB.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充分挖掘并利用山西省不同生态区优质玉米品种。【方法】对山西省4个生态区的75个玉米品种的13个数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3个数量性状中出籽率和粗淀粉含量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1.78%、1.92%,说明玉米品种的这两个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穗位和粗脂肪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5.06%、13.78%,说明玉米品种的穗位和粗脂肪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产量与生育期、总叶片数、株高、穗位、行粒数、百粒质量以及出籽率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1、0.520、0.630、0.57、0.315、0.461、0.380;与粗脂肪间呈现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38。主成分分析发现,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1.35%,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反映产量、粗脂肪、穗位、总叶片数;第2主成分主要反映生育期、行粒数、粗淀粉;第3主成分主要反映粗蛋白、粗淀粉、穗长以及行粒数;第4主成分主要反映容重。聚类分析显示,75个玉米品种的13个数量性状最终划分为3个类群,初步明确了各个类群特征,其中第Ⅰ类群适合筛选容重、粗蛋白以及粗脂肪含量较高的玉米品种,第Ⅱ类群适合筛选...  相似文献   
997.
为筛选出适合福建地区栽培的早熟优质甜玉米新品种,通过引进及自主选育的多种早熟甜玉米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黄白色籽粒甜玉米中双甜2025、福双甜205、福双甜206三个甜玉米果穗较大,产量较高,植株生势好,鲜穗苞叶较绿,籽粒排列整齐,颜色鲜亮,整体商品性好,综合表现出高产、优质的优点,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而双甜2018、双甜2020及中农甜414具有品质优,鲜甜无渣,可满足高品质市场需求;黄色籽粒甜玉米的斯达甜221及美粒甜300,也具有产量高、品质较优的特点,也可以在一定市场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98.
崔保田 《园艺与种苗》2019,(3):66-67,75
[目的]筛选出适合黄淮区域种植的芝麻新品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黄淮区域内各育种单位选育的芝麻新品种进行产量鉴定。[结果]参试的21个品种(系)中有13个品种(系)在产量上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结果为我国芝麻新品种的审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9.
为解决海南热区淮山种性退化、品种单一、不能周年上市等问题,引进‘桂淮2号’、‘桂淮5号’、‘桂淮6号’、‘桂淮7号’和‘黑美人’共5个品种,以海南当地品种‘云选1号’作为对照,采用橡胶/淮山间作模式进行试种试验,利用双因素裂区试验法,观察各品种植物学性状,收获后测定块茎产量与商品率。结果表明:5个品种植物学性状与广西没有差异;与当地品种‘云选1号’相比,‘黑美人’产量最高(54.6 t/hm 2),其次是‘桂淮7号’,‘桂淮5号’最低;‘黑美人’生长周期最短,成熟最早;‘桂淮2号’生长周期最长,成熟最晚。‘桂淮2号’可作为晚熟品种进行推广种植;‘桂淮5号’和‘桂淮6号’可作为中晚熟品种进行推广种植;‘黑美人’、‘桂淮7号’可作为早熟品种推广。  相似文献   
1000.
大田条件下,以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当地花生品种“Tala1”为对照,通过比较我国22个花生品种成熟期的植株、荚果产量和产量性状,筛选适宜当地气候环境的花生品种。结果表明:从植株性状看,“四粒红”主茎节数、主茎高和侧枝长显著高于对照;白沙1016、湘花2008、花育23和对照差异不显著,其他品种均显著低于对照品种。不同花生品种的荚果产量差异显著,通过对荚果产量聚类分析,筛选出6个高产花生品种、8个中产品种和9个低产品种。从产量性状看,不同产量水平花生的饱果率、双仁果率差异不显著,但中高产花生品种单株结果数和公顷果数显著高于低产品种。产量与其他植株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荚果产量与实收株数、单株果数和公顷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花生荚果产量聚类分析,筛选出6个适于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气候环境的花生品种;通过栽培措施提高单株和公顷结果数是提高花生荚果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