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7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56篇
林业   167篇
农学   355篇
基础科学   21篇
  132篇
综合类   1444篇
农作物   365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61篇
园艺   150篇
植物保护   11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0 毫秒
81.
【目的】研究茶树对氟吸收、富集规律及其解毒机理。【方法】通过水培试验,结合差速离心方法研究平阳特早、乌牛早和凫早2号氟富集的特性及根和叶片中氟的亚细胞分布,比较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结果】3个品种茶树根、茎和叶氟含量均随着培养介质氟浓度的增加而升高,0—10 mg•L-1氟处理下,地上部分氟含量大于根部氟含量(转运系数>1),且茶树吸收的氟中56%贮存在地上部分。除对照组外,大部分氟积累在叶片和根系的细胞壁(76.84%—91.58%)和可溶性部分(53.24%—80.35%),氟的添加均增加了氟在3个品种茶树细胞壁和可溶性部分中的分配比例,减少了其在细胞器中的富集。加氟处理下,平阳特早和乌牛早叶片亚细胞组分氟含量的变化趋势为:细胞壁>可溶性部分>细胞器;凫早2号为可溶性部分>细胞壁>细胞器。低氟(0—5 mg•L-1)氟处理下,茶树根系亚细胞氟含量变化趋势为:细胞器≥细胞壁>可溶性部分;高氟(10—50 mg•L-1)氟处理下,则为细胞壁>可溶性部分≥细胞器。【结论】转运系数、地上部分氟的贮存率和氟在亚细胞组分的分布表明,茶树具有较强的向上运输氟的能力;氟在茶树根和叶中的亚细胞分布与茶树的品种和溶液氟处理的浓度有关,叶片中总氟含量与各亚细胞组分氟含量之间及其各亚细胞组分氟含量之间的关系与品种有关,根系表现与品种无关;细胞壁和可溶性部分是茶树高氟处理下氟主要的存储部位,说明细胞壁沉淀和细胞内的区隔化作用可能是茶树能够解除氟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2.
黄淮麦区57个小麦品种对3株小麦纹枯病菌的苗期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兰考、夏邑和嵩县的小麦纹枯病罹病植株中分离鉴定出3株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苗期活体测定了黄淮麦区57个小麦品种对3株不同菌系纹枯病菌的抗性,结果发现,被测品种苗期对3株纹枯病菌的抗性差异明显,不同来源纹枯病菌菌系之间的致病性存在分化现象。对兰考菌系R1的抗性:邯6172、花培3号等17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兰考矮早8、百农AK58等24个品种为中感品种,其余16个品种为高感品种;对夏邑菌系R2的抗性:泛麦5号、郑麦98等10个品种表现为中感,其余47个为高感品种;对嵩县菌系R3的抗性:豫教2号、豫农949 2个品种为中感,其余55个均为高感品种。在所有被测品种中,没有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83.
四川和黄淮生态区小麦品种(系)主要产量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庆云  杨金华  杨靖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4817-4820
采用来自四川和河南两地区的主栽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品种和2012年两地部分区试小麦品系共27个材料,在河南辉县地区种植,随机区组法2次重复,生长期间和收获后调查产量结构性状,研究南方和北方生态区小麦品种产量构成的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四川品种在北方种植,其产量明显低于北方品种;②四川品种的穗粒数高于北方品种,但穗数和粒重低于北方品种;③北方的多穗型品种在北方生态区种植易获得高产,大穗型品种在产量结构合理的条件下也能获得较高产量;④单位面积穗数是北方冬麦区构成小麦产量的第一因素;⑤大穗型品种播量对单位面积穗数调节效果不明显.上述结果说明,不同类型生态区小麦最佳产量结构差异较大,北方品种高产主导因素是单位面积穗数,南方品种优势倾向于穗粒数.  相似文献   
84.
邹刚  杨建  陈莉 《农林科学实验》2014,(8):124-125,129
西南玉米区生态复杂,玉米病害较多。该文主要介绍了西南玉米生态区的主要病害。通过扩展玉米种质资源,选育优良抗病自交系,选择适合的杂种优势模式,从而选育出抗逆广适的优良玉米新品种是解决玉米病害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同时优化玉米栽培方法,种植适当的密度.氮、磷、钾配施等方式也能减轻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5.
20个俄罗斯箭舌豌豆引种评价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俄罗斯引进的20种箭舌豌豆品种进行了生态引种试验,从生育期、青草产量、植物株高、叶片大小及形状5个主要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种俄引箭舌豌豆各品种间的生育期之间相差10 d;编号12品种产量较高,可达到8 065 kg.hm-2,与编号5、6、13、14、17、19的产草量差异显著;编号3、10、12、18与1、4、5、6、7、8、9、11、13、15、16、17、20株高差异显著;俄引箭舌豌豆品种编号12、3、2、18品种在产草量及株高方面好于其它品种,可丰富箭舌豌豆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6.
南阳烟区烤烟品种NC89、云烟87和豫烟6号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南阳烟区2008~2009年间3个不同品种烤烟理化特性和产质量进行分析。南阳地区种植NC89、云烟87、豫6,观察其物理性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中性致香物质,分析各品种的稳定性及适应性。结果表明:①参试品种烟叶的填充值、叶片厚度、拉力以及抗张强度均在适宜的范围内。豫6的叶长、叶宽和叶质重较大。②同一地区、不同烤烟品种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大部分化学成分在适宜范围内;豫6品种糖碱比较适宜,云烟87稍高。③不同烤烟品种烟叶之间中性致香成分的含量差异也较大。④2008~2009年致香物质总量顺序:豫6>NC89>云烟87。豫6和NC89品种总体烟叶质量表现较好,适宜在南阳烟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7.
可可茶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茶树资源,具有天然不含咖啡碱的特性。本研究以单株选育的无性系品种可可茶1号和可可茶2号为研究对象,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其蒸青样、绿茶、黄茶、红茶的茶多酚总量、氨基酸总量、黄酮类总量、儿茶素组分、生物碱、茶氨酸及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成分的含量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可可茶1号和2号优势嘌呤生物碱为可可碱,含量分别为3.98%~6.06%和4.21%~6.26%;可可茶鲜叶、绿茶和黄茶的优势儿茶素组分为(-)-gallocatechin gallate(GCG),含量分别为5.26%~14.88%和6.51%~13.58%。(2)在鲜叶和各类成茶中,可可茶的茶多酚总量及氨基酸总量均大于对照品种白毛2号,但是茶氨酸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种;可可茶和栽培茶树白毛2号制成红茶后,茶多酚含量均比其蒸青样、绿茶、黄茶低。(3)可可茶嫩梢所含的茶叶生化成分呈季节性变化,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为春季>夏季>秋季,茶多酚、总黄酮、生物碱及主要儿茶素的含量为夏季>春季>秋季。(4)可可茶红茶的茶黄素、茶红素与茶褐素特别是茶褐素远高于白毛2号红茶。  相似文献   
88.
以甜椒王为对照,进行5个甜椒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甜椒5号、甜椒1号与甜椒3号3个品种果实品质优良且产量高,可进一步推广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89.
为指导黑龙江省高寒地区玉米育种与生产,对18个早熟玉米品种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秃尖长的变异系数最大,穗位高次之,容重的变异系数最小;主要农艺性状间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穗位高、穗长与穗粗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穗粗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0.
对比分析了不同收获指数型水稻品种粤香占、长丝占、粤秀占和五星丝苗1号产量构成因子的整齐度及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指数型品种农艺性状各指标既存在品种间差异性,也有株间的差异性,更有单茎穗间的差异性,即其整齐度不同;高收获指数型品种单株之间与单株内单茎穗间收获指数整齐度均高于低收获指数型品种;高收获指数型品种单株之间有效穗数、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实粒质量、秆质量、千粒质量的变异系数及极差总体上低于低收获指数型品种,其单株内不同茎蘖间株高、穗长、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实粒质量、秆质量、千粒质量的变异系数及极差总体上也低于低收获指数型品种;不同收获指数型品种之间抽穗后20 d、30 d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高收获指数型品种抽穗当天至30 d剑叶SPAD值均高于低收获指数品种,且下降更为缓慢;高收获指数型品种抽穗后20 d剑叶温度均低于低收获指数品种,抽穗后30 d则高于低收获指数品种;高收获指数型品种抽穗后20 d气叶温差低于低收获指数品种,抽穗后30 d则高于低收获指数品种;株高、穗长、单穗总粒数、单穗实粒数、千粒质量、单穗实粒质量、单茎秆质量、着粒密度、单株总粒数、单株有效穗数等农艺指标的变异系数与收获指数间均呈现负相关,其中单茎秆重的穗间变异系数与收获指数间呈现极显著负相关(-0.942 7*),表明上述农艺指标整齐度高有利于提高水稻品种的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