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0篇
林业   78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17篇
  103篇
综合类   291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90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9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2006-2009年从内蒙古中西部林木、花卉病害部位分离鉴定出链格孢属Alternaria 19种,分别寄生在39种植物上;黑腐皮壳属Valsa 2种,寄生在5种林木上;茎点霉属Phoma 1种,寄生在3种林木上;大茎点霉属Macrophoma 1种,寄生在1种林木上;叶点霉属Phyllosticta 6种,寄生在6种林木上;丝核菌属Rhizoctonia 1种分别寄生在5种林木上。  相似文献   
102.
在调查鉴定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植物标本的基础上,结合查阅有关研究饲用植物资源文献,统计分析了保护区的野生饲用植物资源,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分布的野生饲用植物共有370种(含种以下单位),隶属57科188属。其中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共计302种,占保护区内饲用植物总种数的81.62%;从水分生态型分析,中生植物最多,有199种,占保护区内饲用植物总种数的53.79%。从饲用价值上看优等37种、良等101种、中等121种、低等91种、劣等20种,分别占保护区内饲用植物总种数的10%、27.30%、32.70%、24.59%和5.41%。良等以上饲用植物占该保护区野生饲用植物总种数的37.30%,可以看出该保护区饲用植物价值高,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潜力。本文还对该保护区野生饲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3.
[目地] 分析计算内蒙古自治区不同典型分区的植被生态需水量,为该区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建议。[方法] 以Penman-Monteith公式为基础,利用实测与多源遥感数据,对199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4个典型区域(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部地区)植被生态需水量(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EWR)和单位面积植被生态需水量(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for vegetation per unit area,ET)进行反演,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 ①时间上,30 a间EWR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就区域总量来看西部地区较为稳定,维持在3.00×1010 m3左右;中部与东部地区在6.00×1010 m3左右,变化幅度较大,年间最大变幅超1.00×1010 m3;东北部地区高,且稳定在1.00×1011 m3左右。②空间上,总体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升高的态势且东西差异巨大,东北部区单位面积植被生态需水量(ET)均值较西部地区高近250 mm。[结论] 降水蒸发主导下的气候因素与土地覆盖类型变化主导下的人为因素是内蒙古自治区植被生态需水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后者影响程度要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分析196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沙尘天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科学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沙尘天气变化规律,为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内蒙古自治区119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逐日浮尘、扬沙、沙尘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K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沙尘天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96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各等级沙尘日数及沙尘强度指数均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p<0.01),浮尘日数和扬沙日数均在1990年前后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沙尘暴日数和沙尘强度指数无明显突变点;(2)沙尘天气的空间变化趋势表现为,西部地区发生频率高且强度较大,高值中心出现在阿拉善盟的中部及西部与乌海市交界地区,向东迅速减弱,地区间差异明显;1960—2020年,沙尘天气减弱程度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更为明显;(3)196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沙尘天气减弱,既与增温背景下的大风日数减少(10.1 d/10 a,p<0.01)及冬春季节降水增多(2.65 mm/10 a,p<0.01)有关,也与持续多年的大规模生态治理下,NDV...  相似文献   
105.
内蒙古自治区提出"把内蒙古建设成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防线"的目标,经过京津风沙源工程的综合治理,生态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有效控制,原有植被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沙源工程区已由最初的沙源加强区变为减弱区,绿色生态屏障功能日益显现。森林覆盖率增幅在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的全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是最高的,京津风沙源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建设的难度较大,构筑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06.
刘永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3,(24):10104-10107,10146
利用1998~2008年SPOT VEGETATION分离出的内蒙古地区20个气象站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内蒙古植被NDVI的变化周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波变换能够很好地揭示NDVI指数的多尺度特性.NDVI的变化周期,在20个选定的气象站都是接近290 d,这表示植被生长周期将近10个月.而在不同的植被类型之间,这种变化周期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7.
张博 《古今农业》2019,(2):57-67
蒙古高原地区河湖众多,冷水鱼种丰富,具有较大的渔业潜力。蒙元政权的建立与崛起为蒙古高原地区渔业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政策、市场、技术等多方面支持,使其渔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蒙古高原为牧业发达区,故其在渔业上的价值与成就容易被忽略甚至否定。以当今淡水渔业分布区划为基础,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将蒙元时期蒙古高原分为东部、中部、北部三大渔业区,由于地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上述三大渔业区的发展形式、速度、规模与特点各不相同,但这三大渔业区的发展均证明,蒙元时期的蒙古高原不仅拥有优良陆地牧场,富饶的"水上牧场"也是其一大利源,虽然开发程度有限,但仍值得我们去重新认识与评价,并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8.
研究了间伐强度对兴安落叶松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为确定兴安落叶松林分的最佳采伐强度提供理论依据。以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间伐强度(10%、20%、30%、40%)和对照的试验固定样地,对间伐5 a后各样地林下灌草多样性和生物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抚育间伐可以明显提高林下植物种类、Menhin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各层均以40%间伐强度最大,而生态优势度指数则呈递减趋势(P <0.05);2)适当加大间伐强度对林分林下植被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具有促进作用,均以间伐强度30%为优(P <0.05);3)综上所述,在30%~40%的间伐强度下,兴安落叶松林林下植被多样性和生物量最高,林分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109.
森林蓄积量能够评估林地生产力的高低及经营措施的效果,为森林经营与采伐提供重要依据。目前,大多基于无人机影像的蓄积量估算,均建立在测绘标准所生成的DOM、DSM、DEM等测绘成果基础上,而未充分利用原始影像数据上的林业特征,无法从点云层面上加入林业业务逻辑产生成果数据。获取无人机影像后,利用特征点提取与匹配方法自动相对定向,结合控制点和光束法平差的迭代求解,解算出精确的相机姿态数据,并沿核线方向一维搜索特征点进行影像密集匹配生成密集点云。对原始三维点云过滤后进行树冠分割,在聚类后的林冠点云中提取了树顶点和树高因子估测了森林蓄积量。研究结果表明,冠幅的提取精度85.15%,树高的提取精度83.69%,林分蓄积量估算的精度达到了82.46%。  相似文献   
110.
文章根据2012年真菌科学考察采集到的标本,根据传统分类学方法,对内蒙古贺兰山真菌资源状况进行了鉴定.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共有真菌262种,隶属于7目27科79属,真菌多样性丰富;其中食用菌占全部真菌种类的一半以上,药用菌和毒菌资源分别占24.81%和15.27%.最后对开发真菌资源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