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4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214篇
林业   48篇
农学   192篇
基础科学   102篇
  163篇
综合类   1017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85篇
园艺   359篇
植物保护   15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目的】旨在筛选不同养分的高效利用型砧木,对12种砧木嫁接‘87-1’品种的氮、磷、钾、钙、镁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进行研究,为葡萄生产中的砧木选择和肥料利用率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连续两年对12种砧木嫁接‘87-1’品种组合的苗木在萌芽期、始花期、末花期、种子发育期、果实转色期、果实成熟采收期和落叶期7个关键生育时期进行整株取样,测定植株氮、磷、钾、钙、镁矿质元素含量,计算各组合单株元素累积量、干物质生产效率、果实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比较不同砧木对氮、磷、钾、钙、镁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中不同砧穗组合氮、磷、钾、钙、镁的单株累积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87-1/34EM组合的氮、磷、钾、钙、镁累积量最高。以干物质生产效率、果实生产效率为指标,评价养分生物及经济利用效率,结果表明,87-1/420A组合氮和钾的干物质生产效率最高,87-1/贝达和87-1/101-14组合磷和钙的干物质生产效率较高,而镁的干物质生产效率中则以87-1/5BB组合表现较好;钾果实生产效率以‘1103P’砧木表现最好,‘101-14’砧木氮、磷、钙和镁的果实生产效率最高。收获指数体现了果实中养分的吸收分配情况,不同砧木处理下,‘贝达’砧木磷和钾的收获指数最高,氮、钙和镁的收获指数分别以‘SO4’‘5BB’和‘华葡1号’砧木表现最高。【结论】本研究中不同砧木对氮、磷、钾、钙、镁的吸收情况差异显著,吸收能力与利用效率之间表现不一致。‘贝达’和‘101-14’砧木对磷和钙具有较高的生物及经济利用效率;‘1103P’砧木钾的生物及经济利用效率较高;氮和镁的生物利用效率分别以‘420A’和‘5BB’砧木表现最好,而经济利用效率则以‘101-14’砧木表现最好。另外,‘贝达’砧木促进了磷和钾向果实的分配,‘SO4’‘5BB’和‘华葡1号’砧木分别促进了氮、钙和镁向果实的分配。  相似文献   
42.
【目的】鉴定vvi-miR171s成员及其靶基因,明确vvi-miR171s成员及其靶基因在葡萄种子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响应赤霉素(Gibberellin,GA)调控种子发育的表达模式。【方法】以‘魏可’葡萄(‘Wink’)果实为试材,利用miR-RACE技术鉴定vvi-miR171a/b/e/f/g/h的成熟体序列;通过PsRNATarget软件预测vvi-miR171s的靶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进行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树、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及motif分析;通过启动子作用元件分析预测vvi-miR171s及其靶基因的潜在功能;采用RLM-RACE和PPM-RACE验证vvi-miR171s对靶基因的裂解作用;利用qRT-PCR鉴定其应答外源GA3在葡萄种子区中的表达模式。【结果】从‘魏可’葡萄果实中鉴定并克隆了6条葡萄vvi-miR171s成熟体序列,并用RLM-RACE和PPM-RACE鉴定到3条靶基因VvSCL6/15/22。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VvSCL6/22与苹果、桃子和樱桃同源基因遗传距离较近,而VvSCL15则与拟南芥、苹果、桃子和樱桃中的同源基因遗传距离相同,且VvSCLs的基因结构也与进化树中亲缘关系较近的基因相似;SCLs蛋白均具有GRAS结构域,鉴定到5个与GRAS结构域对应的保守motif,且它们含有的motif元件类型及排列顺序均相似,表明SCL家族结构较为保守。vvi-miR171s及靶基因的启动子均具有大量的GA、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和种子发育相关作用元件,表明它们可能参与响应GA、SA和种子发育过程;qRT-PCR表达分析显示,GA3强烈抑制了种子区vvi-miR171a的表达,但同时显著上调种子区的VvSCL15VvSCL22表达;vvi-miR171a和VvSCL15在对照组和GA3处理后的种子/种子区均呈强烈的负相关,表明GA3可能在葡萄种子/种子区显著增强vvi-miR171a对VvSCL15的负调控作用,从而介导葡萄种子发育。【结论】在‘魏可’葡萄中鉴定到vvi-miR171a/b/e/f/g/h 6个成员;均可裂解VvSCl6/15/22 3个靶基因;vvi-miR171a-VvSCL15可能作为主要的调控途径响应赤霉素并参与调控葡萄种子发育。  相似文献   
43.
【目的】从葡萄中克隆并鉴定Fe-S簇装配基因,在转录水平探索其组织特异性表达特征及其对缺铁胁迫的差异响应,明确主效基因。【方法】通过同源克隆法,在葡萄基因组中筛选并鉴定参与Fe-S簇装配的基因;借助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葡萄Fe-S簇装配相关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详细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Fe-S簇装配相关基因在葡萄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模式及其对缺铁胁迫的响应情况;利用MEGE 7.0软件建立不同植物ISU1同源蛋白的系统进化树。【结果】在葡萄基因组中检索并克隆获得46个Fe-S簇装配基因,分布于16条染色体上,含有1—21个长度不一的内含子,且主要分布于质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分别含有14、21和11个基因成员;葡萄Fe-S簇装配蛋白在多种亚细胞结构中均有定位,且不同装配机制中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差异很大;所选10种植物ISU1蛋白序列的一致性高达77%,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同一属的ISU1同源蛋白如十字花科的拟南芥和盐芥、禾本科的水稻和短柄草、蔷薇科的桃和苹果,倾向于紧密聚在一起,但葡萄ISU1和番茄ISU1紧密聚集在一起;葡萄Fe-S簇装配基因在3年生‘马瑟兰’成年树体和组培幼苗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较大,其中,ISU1整体水平的表达量最为丰富(尤其是成熟期果实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HSCA1ISA2NFU2、SUFASUFB等基因,而SUFE2NFS1、HSCA2HSCA6TAH18CIA2在本研究所有葡萄组织中均未检测到表达量;在‘马瑟兰’幼苗中,葡萄Fe-S簇装配基因对缺铁处理较为敏感,所有基因至少在1个检测的组织部位对缺铁处理有响应,其中,22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所有检测组织中均受缺铁处理调控:根部Fe-S簇装配基因的表达水平易受缺铁胁迫诱导而上调,但地上部(茎和叶)Fe-S簇装配基因的表达水平易受缺铁胁迫抑制而下调。【结论】从葡萄中克隆并鉴定了46个Fe-S簇装配基因,分别定位于质体、线粒体和细胞质;葡萄Fe-S簇装配基因在三年生成年树体和组培幼苗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较大,且在葡萄幼苗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对缺铁胁迫的响应具有显著差异;ISU1在葡萄所有组织中的整体表达量较高;葡萄ISU1和番茄ISU1同源蛋白遗传进化距离最接近。  相似文献   
44.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grape seed extract (GSE) on fresh and cooked meat color and premature browning (PMB) in ground meat patties (85% beef and 15% pork back fat) packaged under high-oxygen modified atmospheres (HiOx-MAP).  The GSE was added to patties at concentrations of 0, 0.10, 0.25, 0.50 and 0.75 g kg–1.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surface color, pH, lipid oxidation, and total viable counts (TVC) of raw patties, and the internal color and pH of patties cooked to a temperature of 66 or 71°C over 10-day storage at 4°C.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0 g kg–1 GSE), GSE improved the color stability (P<0.05) and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lipid and myoglobin oxidation of raw patties from day 5 to 10, but GSE had no effect (P>0.05) on TVC.  Patties containing 0.50 and 0.75 g kg–1 GSE cooked to 66°C exhibited greater (P<0.05) interior redness than the control and reduced the PMB of cooked patties in the late storage stage.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0.50 and 0.75 g kg–1 GSE can improve fresh meat color and minimize PMB of HiOx-MAP patties.  相似文献   
45.
为探讨河西走廊酿酒葡萄转色期皱缩现象,以‘西拉’为试材,分析了遮阳网不同遮光率(40%、60%和80%)处理对转色期果实皱缩的抑制作用及其对果实着色和果实周际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阳网遮光降低了果实周际微环境的日最高温度和气温日较差,增加了相对湿度,太阳光辐射能变化趋于稳定;不同遮光处理后,果实单粒重、单穗重、果实纵横径显著提高,果实的皱缩现象明显改善,产量增加了1倍以上;遮阴处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总酚、单宁含量降低,遮光率40%和60%处理的果实品质指标降幅不大,各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各处理的光泽明亮度(L*)和色泽饱和度(C*)显著低于对照,遮光率40%和60%处理的果实红色度(a*)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80%遮阴处理的a*显著低于对照,各处理的果实蓝色度b*和果实颜色指数(CIRG)均高于对照,CIRG均大于6,且果实均呈蓝黑色。综上,在‘西拉’果实转色期进行遮光率40%~60%遮阴处理,能有效改善果实的皱缩现象,研究结果对改善酿酒葡萄转色期皱缩现象及提高葡萄品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对比自主研发调节剂与市售调节剂及叶面肥的优劣,研究自主研发叶面调节剂对葡萄着色及品质的影响。【方法】 自主研发的叶面调节剂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葡萄红地球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喷施不同调节剂及叶面肥的条件下对葡萄着色及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 喷施自主研发叶面调节剂相比于其它处理可有效调高葡萄的色泽参数,加强花色苷的累积,着色相关酶活性逐渐增加,果实纵横径增加,其膨大率处于较高水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果皮硬度随时间变化而下降。【结论】 自主研发叶面调节剂相较于市售调节剂与叶面肥,各项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可有效提高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指标。  相似文献   
47.
葡萄果实硬度及影响硬度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葡萄果实硬度是葡萄果实商品性的重要衡量指标,越来越受到果树生产者和育种者的重视。为了使人们对相关研究成果有更好的了解,促进对葡萄果实硬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文章就葡萄果实硬度及影响硬度的主要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归纳和梳理,阐述了葡萄果实硬度及测量方法,生长发育过程中和采后贮藏期葡萄果实硬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葡萄果实硬度的内外因素,内部因素即果实细胞自身结构和所含有的特殊离子成分,外部因素为外源激素以及外界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48.
葡萄抗寒性鉴定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求有效的方法来鉴定葡萄品种的抗寒力,试验以12个葡萄品种一年生成熟枝条为试材,分别在-15、-18、-21、-24、-27、-30、-33℃下进行低温胁迫处理,以0℃沙藏的枝条为对照,测定不同低温胁迫下供试品种的电导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同时用聚类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对供试葡萄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各品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逐渐升高.综合鉴定结果为:砧木‘双红’、‘北冰红’、‘左优红’为高抗(HR);‘775’、‘雷司令’、‘霞多丽’、‘巨峰’为中抗(MR);‘梅鹿特’、‘黑比诺’为低抗(LR);‘赤霞珠’、‘红地球’、‘白比诺’为不抗(S).综合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再结合相关性分析,可以有效地鉴定不同葡萄品种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49.
发酵葡萄渣对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葡萄渣经发酵处理后,应用于肉仔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试验选用AA肉仔鸡40只,分为2组,每组20只,试验组饲喂含10%发酵葡萄渣的肉仔鸡配合饲料,对照组饲喂含5%棉粕和5%菜粕的肉仔鸡配合饲料,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日增重提高7.43% (P<0.05),料重比降低4.19%(P<0.05),死淘率为0;肤色、肌肉pH值、肌肉组织弹性、肌肉气味、器官湿重、清烹肉汤鉴定指标、品尝评价均无异常;试验组血红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血液常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总胆红素、γ-谷氨酰氨转肽酶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碱性磷酸酶、肌酐、尿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血液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安全性方面:各组均未检测出有害微生物和有害寄生虫,所检测出的有害微量元素含量也都在国家标准规定值内,并远低于规定值,且试验组指标低于对照组.试验结果说明发酵葡萄渣应用于肉仔鸡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0.
采用改进Mask R-CNN算法定位鲜食葡萄疏花夹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实现鲜食葡萄疏花机械化与自动化,该研究提出了一种鲜食葡萄疏花夹持点定位方法。首先基于ResNeXt骨干网络并融合路径增强,改进Mask R-CNN模型,解决鲜食葡萄花穗、果梗目标较小难以检测的问题;进而针对花穗、果梗生长姿态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提出一种集合逻辑算法,该算法采用IoU函数剔除重复检测的花穗与果梗,建立花穗、果梗对,并对果梗掩模进行形态学开运算,利用集合关系获取主果梗掩模,确定以主果梗质心附近的中心点为果梗的夹持点。最后,随机选取测试集中的图像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果梗夹持点平均定位准确率为83.3%,平均定位时间为0.325 s,夹持点x、y方向定位误差及定位总误差最大值分别为10、12和16像素,能够满足鲜食葡萄疏花的定位精度与速度要求,可为实现鲜食葡萄疏花机械化与自动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