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08篇 |
免费 | 220篇 |
国内免费 | 24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83篇 |
农学 | 173篇 |
基础科学 | 240篇 |
1231篇 | |
综合类 | 1745篇 |
农作物 | 39篇 |
水产渔业 | 54篇 |
畜牧兽医 | 98篇 |
园艺 | 113篇 |
植物保护 | 20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79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95篇 |
2016年 | 131篇 |
2015年 | 142篇 |
2014年 | 193篇 |
2013年 | 198篇 |
2012年 | 329篇 |
2011年 | 351篇 |
2010年 | 304篇 |
2009年 | 343篇 |
2008年 | 331篇 |
2007年 | 398篇 |
2006年 | 332篇 |
2005年 | 272篇 |
2004年 | 201篇 |
2003年 | 175篇 |
2002年 | 106篇 |
2001年 | 81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在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典型地区陕西省吴起县境内,选取四面窑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RS和GIS监测退耕还林工程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其面积,并提出考虑土地覆盖汇流影响的改进坡长因子,利用ArcGIS和RUSLE评估流域在退耕前后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机会成本法和替代价格法评估流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土壤保育价值。结果表明:1997-2004年,流域内实际开展退耕还林工程1895.8hm^2,其中,荒山造林369.99hm^2、退耕还林357.48hm^2、退耕还草901.72hm^2、人工封育266.61hm^2;退耕前(1997年)后(2004年)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减少了4644.04t/(km^2·a),侵蚀强度由极强度降低为中度;退耕还林工程每年产生土壤保育价值1324.3万元,其中,减少土壤侵蚀效益8.11万元、减少肥力流失效益1180.22万元、减少泥沙淤积效益124.45万元、培育土壤效益11.52万元。 相似文献
102.
目前我国实行的森林经营单位水平上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主要是通过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简称二类调查 )来实现。重点是对森林资源动态、林业经营效果和森林资源监测的综合评价。通常 ,二类调查每 1 0 a复查 1次 ,这种方法所得到的森林资源调查结果可落实到地块 ,也是森林经营单位进行营林生产的重要基础数据 [1 ] 。但是这种常规调查方法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如 :(1 )复查间隔期长 ,无法及时满足森林经营单位对森林资源变化信息的需求 ;(2 )调查成果多是以报表、文字的形式提交 ,只能建立属性数据库 ,森林资源的空间信息较少通过计算机实现可视… 相似文献
103.
在草地综合顺序分类系统(IOCSG)的指导下,以甘肃省113个气象站点多年>0 ℃年积温(Σθ)和年降水量(r)以及DEM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多元回归+残差分析法(AMMRR)”进行气象数据空间化,通过空间叠置分析完成甘肃省草地类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共有28个IOCSG草地类,面积最广的有4个,分别是微温极干温带荒漠类(ⅢA3)、微温干旱温带半荒漠类(ⅢB10)、微温湿润落叶阔叶林类(ⅢE31)和寒冷潮湿高山草甸类(ⅠF36),分别主要分布在北山山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和甘南高原;亚热带的几个类(ⅤB12、ⅤC19、ⅤD26和ⅤE33)分布面积较小,比例不足1%。研究结果符合甘肃省各区域的气候特点。AMMRR法充分考虑了地形因子(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对气象要素的影响,使Σθ和r插值结果更接近实际,得到的草地分类图也充分体现出了植被的地带性规律,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4.
烟台地区近13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2年和2005年的TM影像及2005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GIS与RS技术,分析了烟台地区13年来土地利用的具体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992-2005年期间烟台地区耕地面积明显减少,城乡工矿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呈明显增加趋势,林地、河流变化较小,略有增加。同时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分析,并对驱动这种格局的因素进行了简单分析。烟台地区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耕地减少没有明显减缓迹象,迫切需要加强保护耕地措施。 相似文献
105.
基于CSLE的湖北省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利用CSLE模型计算1990—2015年的土壤侵蚀模数,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多时期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湖北省主要为微度侵蚀,其次为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及以上等级侵蚀所占面积较小,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面积25年间分别减少11 267.0,497.6,176.9,307.7,313.7 km2,减幅分别为27.39%,13.85%,11.79%,24.88%和56.04%。(2)总侵蚀面积先减再增后持续减少,其中极剧烈和剧烈侵蚀面积下降明显。侵蚀强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呈现空间异质性。1990—1995年、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土壤侵蚀以好转为主,土壤侵蚀强度降低区域1990—1995年集中在恩施、咸宁,1995—2000年集中在恩施、十堰,2000—2005年集中在神农架林区、宜昌市和秭归县周边,2005—2010年集中在黄冈和黄石市,2010—2015年集中在神农架林区和宜昌市;其中旱地与裸地好转情况最为明显。在1995—2000年和2005—2010年土壤侵蚀加剧,土壤侵蚀强度加剧区域1990—2000年集中在神农架局部地区,2000—2005年集中在十堰市,2005—2010年集中在竹溪县;2010—2015年集中在恩施市、宣恩县和鹤峰县,其中林地与旱地表现最为明显。土壤侵蚀主要变化区域表现在25年间,坡度<8°区域轻度以上等级侵蚀面积逐年增加,这与人类活动对地表负面扰动(生产建设项目、坡耕地农业生产、其他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等主要集中在地形较为平缓的区域有很大关系。坡度在8°~35°区域轻度以上等级侵蚀面积明显减少,主要表现在退耕还林和水保工程治理的实施取得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106.
基于ViewGIS下的太阳直接辐射模拟计算功能,以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为例,对该地区太阳直接辐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当地的区域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通过DEM模拟计算太阳直接辐射的方法和原理,结合ViewGIS系统建立的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貌对太阳直接辐射分布的影响比较明显,太阳直接辐射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大;太阳直接辐射随坡度的增加逐渐递减;一年中各月份太阳直接辐射随坡向的变化规律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 相似文献
107.
基于农业生态区法(AEZ)模型的甘肃省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2001~2010年甘肃省农业统计资料,应用AEZ模型,并结合GIS平台对甘肃省玉米生产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甘肃省的玉米生产潜力仍处于较低水平,潜力提升空间较大.2009年甘肃省的玉米生产潜力为5 823kg/hm2,比2000年增长了24.40%;2000~2009年,在甘肃省3大玉米种植区中,河西地区的玉米生产潜力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是甘肃省玉米最优种植区;预计2015年甘肃省玉米生产潜力将达6 072.67kg/hm2,比2009年甘肃省玉米生产潜力增长4.29%. 相似文献
108.
109.
3S技术在中国湿地研究、调查与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CUI Li-juan Anna van Paddenburg ZHANG Man-yin 《林业研究》2005,16(4):317-322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e of waterlands in China and discribes the applications of Remote Sensing (R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1S) an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in wetland research, including land-coverclassification and change detection, wetland evolutionary processes, landscape-change analyses, channel migration, flood and wetlands resource monitoring and spatial quantitative analyses/modeling, ecosystem service evaluation, ecological processes and risk assessments, disease control,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modeling, pollution monitoring/modeling, wetlands hydrology, wetland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WebGIS. The limitations and needs for optimal use of these technologies are discussed, such as the limited advanced techn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 low awareness and capacity, unclear link between GIS output and policy making, lack of supporting policies and standards, lack of a wetlands geo-information networklimite, and the use of these techniques in wetland research. It is suggested that for realising true applications of RS, GIS and GPS technologies, the availability, accessibility, reliability, homogeneity, and continuity of wetlands-related geo-information enabling environment, policies and standards, and funding are needed. 相似文献
110.
基于GIS的土壤盐分空间变异及盐分监测样点合理布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山东省房寺镇0~20 cm土壤盐分空间变异及其监测合理采样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盐分属中等强度变异,受结构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共同作用,土壤盐分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Kriging插值分析表明,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受微地形、气候和河流水入渗的影响,在地势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