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2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28篇
林业   194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65篇
  1018篇
综合类   404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7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对滇中地区典型小流域———王家箐进行综合治理,对治理前后气象、水文、水土流失资料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治理后,试验区径流系数从0.290降到0.06,侵蚀模数从294.28t/(hm2.a)降到9.19 t/(hm2.a),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治理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了降雨产流的最小雨量和最大30 min雨强I30,降雨产流的最小雨量从2.9 mm提高到4.5 mm,最小I30从0.027 mm/min提高到0.067 mm/min,最小PI30从0.077 mm.mm/min提高到0.300 mm.mm/min。二是降低了径流的泥沙含量,治理后的泥沙含量减少65%。三是影响了产流过程,采取水保措施延长了汇流过程,推迟并削减洪峰。选治理前后P,I30相似的降雨,分析其洪水过程表明,治理后产流的洪峰流量和洪量比治理前减少84.2%~92.1%和81.6%~87.5%,涨水速率降低78.6%~91.4%,洪峰和雨峰的间隔时间延长1.5~2倍。  相似文献   
82.
论述了北方旱作区寿阳白马河流域截潜流集水工程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研究了截潜流集水效果和高效利用技术的途径和措施。为北方同类型区域综合利用区域水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
闽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径流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构建适用于闽江流域的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结合情景设置法,分别模拟研究区内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径流过程,以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影响。结果表明:(1)经过参数率定的SWAT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评价指标R2>0.9,NSE>0.8,|PBIAS|<10%,符合模型径流模拟要求,在闽江流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相比闽江流域现状土地利用情景,耕地储备、建设开发情景下流域年均径流量分别增加12.41%,22.89%;植被恢复、分区调控情景下流域年均径流量减少4.09%,1.61%,林地和草地类型能有效减缓地表径流,减小径流年际变化量,而耕地、建设用地类型产流作用明显;(3)结合涵养指数值及丰、枯水期月均径流模拟结果分析,研究流域内林地和草地类型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功能显著,耕地和建设用地类型径流调节能力较差,但前者水源涵养能力相对优于后者;(4)以闽西北区合理开发耕地,保护森林,闽东北区推广坡度工业为依据设置的分区调控情景,既能有效减缓与调节流域径流,又能保证区域粮食产量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为闽江流域科学高效、可持续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为使抚仙湖流域磷矿开采区恢复的植被结构合理,物种丰富,系统稳定,对研究区分布较广的华山松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各物种在群落内的地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山松林群落结构完整,物种丰富,生长旺盛,是磷矿开采废弃地上植被恢复的理想林种,并制定出用华山松、滇石栎、小白花杜鹃、厚皮香、地石榴等华山松群落各层优势种,及当地耐贫瘠的乡土物种做磷矿开采废弃地华山松群落恢复的物种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85.
滇中地区小流域治理前后水土流失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对滇中地区典型小流域—王家箐进行综合治理,观测了治理前后气象、水文、土壤侵蚀资料,分析了治理前后试验区降雨与径流、侵蚀之间的关系及变化。结果表明,试验区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5~10月,区内次降雨的径流量、侵蚀量与降雨量和最大30 min雨强乘积的相关性最好,其关系式为一元三次方函数,相关系数在0.956到0.993之间(极显著相关);月径流量、月侵蚀量与月降雨量之间的关系为一元幂函数,相关系数在0.819到0.985之间(极显著相关)。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式,能有效抑制以坡耕地为主的小流域的水土流失,但不改变流域降雨径流侵蚀函数关系式,只改变其系数。  相似文献   
86.
以名山河流域不同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土壤类型(黄壤、紫色土、水稻土)和4种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旱地、果园、茶园)下腐殖质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名山河流域3种类型土壤腐殖质含碳量为9.74~21.66g/kg,表层土壤(0—20cm)大于下层土壤(20—40cm),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水稻土紫色土黄壤,水稻土与紫色土、黄壤腐殖质碳含量差异显著,腐殖质各组分碳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从土地利用方式看,水田腐殖质含碳量显著高于果园、茶园和旱地,且腐殖质碳含量与H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的腐殖化程度表现为黄壤紫色土水稻土。不同利用方式下重组碳含量表现为水田果园茶园旱地,茶园表层土壤腐殖质松紧比最大(1.37),为水田下层土壤的2.14倍;3种类型土壤团聚体中HA含量为0.02~4.57g/kg,且随着粒径的减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除2~5,0.25mm粒径团聚体外,5,1~2,0.5~1,0.25~0.5mm粒径团聚体均与其HA含量呈正相关(P0.05)。土壤腐殖质组成受土壤类型及人为耕作管理活动的影响,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土壤肥力最高,HA含量受5mm粒径团聚体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7.
坡面措施对小流域治理的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据对吕二沟坡面治理措施水平梯田、人工林地、草地等减水减沙作用进行分析,在治理度为50%的条件下,即使没有库坝沟道工程,流域治理仍具有显著的减水减沙效益:年均减水量为16.99万m3,减沙量为3.062万t,分别占年均计算径流,总量69.35万m3与年均计算输沙总量7.655万t的24.5%和40%。  相似文献   
88.
《中国水土保持》1995,(9):37-39
南雄县水土保持效益与经验广东省南雄县水土保持办公室(512400)南雄县位于珠江水系北江上游,全县水土流失严重,原有水土流失面积751.26k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1.4%。截至1985年底止,全县仍有水土流失面积607.13km2,其中强度流失...  相似文献   
89.
关于小流域治理的英文词条王礼先(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100083)为了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加强我国水土保持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不少水土保持书刊(包括《中国水土保持》均有英文目录,不少学术论文均有英文摘要、关键词等。“小流域治理”一词...  相似文献   
90.
Watershed development programmes carried out in different agroclimatic conditions in India resulted in beneficial impact in terms of productivity enhance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but less attention paid to institutional and participatory aspects.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performance of various institutions regarding execution of watershed development programmes in semi-arid region of India. Recorded observations from documents maintained at watershed level and information collected through primary survey as well as focus group discussion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stakeholders were used for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lacunae in participatory aspects during programm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like monitoring activities, management of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s and equity. Gap in linkages and differential level of performance of various watershed level functionaries indicates the necessity for corrections in the structures and linkages pattern for sustainability of the infra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s. The study also showed unequal priorities by the implementing agencies towards institutions,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production enhancement activities and fodd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s well as rationalities of technical, economic, financial, political and social aspects among the watershe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