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6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87篇
林业   252篇
农学   248篇
基础科学   115篇
  257篇
综合类   1489篇
农作物   220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215篇
园艺   110篇
植物保护   6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237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微量金属元素对中低温厌氧消化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究微量金属元素对中低温厌氧消化工艺的影响。[方法]通过向序批式反应体系内投放微量金属元素(Fe、Co、Ni),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厌氧消化效率的差异。[结果]35℃条件下,厌氧发酵对底物消耗更为迅速,产气效率更高,而20℃条件下,则更有利于刺激嗜冷产甲烷菌群的活性,各处理的p H多维持在6.5~7.0,更适宜厌氧发酵反应的进行。其产生的沼气,甲烷含量也相对更高,其中WP20处理平均甲烷含量可达52%。而投放微量金属元素,对不同菌种的刺激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在20℃条件下,微量元素对W菌种厌氧发酵产气效率影响最为显著;35℃条件下,微量元素对G1菌种影响较为明显,G1P35累计产气量达7 129 m L。[结论]该研究可为深入探讨低温条件下沼气生物强化菌群的微生物特性、环境因子互作、菌群时空分布和种群动力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2.
目的明确湘中宁乡烟区稻田种植烤烟云烟87上部烟叶的适宜采收成熟度。方法设计习惯采收、延迟5 d采收和延迟10 d采收共3个成熟度,研究采收成熟度对稻田烤烟上部第11~16叶位烟叶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采用模糊评价方法构建烟叶外观质量指数、物理特性指数、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感官质量指数、经济效果指数和综合效果指数评价不同采收成熟度的效应。结果(1) 不同采收成熟度对上部第11~16叶位烟叶质量的影响不同。(2) 随着烟叶采收成熟度的增加,烟叶的单叶质量、叶片厚度和叶面积质量下降,糖含量和烟碱含量增加,产量和产值增加。(3) 延迟5和10 d采收的烟叶外观质量指数较习惯采收分别提高8.58%和15.08%,物理特性指数分别提高0.92%和0.18%,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分别提高18.61%和−8.04%,感官质量指数分别提高6.67%和6.40%,经济效果指数分别提高20.08%和28.09%,综合效果指数分别提高7.76%和7.49%。(4) 上部叶以叶片颜色黄绿至变黄50%~70%、主脉全白、支脉变白50%、部分茸毛脱落、叶缘微卷曲、叶尖下勾和叶面出现少量成熟斑为适宜采收成熟度。结论宁乡烟区可适当提高烟叶采收成熟度,以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和增加烟农收入。  相似文献   
93.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研究 Ⅳ.病叶细胞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稻条纹叶枯病叶超薄切片的电镜检查中,可见一些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中叶绿体有不同程度的降解和淀粉粒累积,一些细胞不同程度坏死,叶肉细胞、维管束鞘细胞以及伴胞的细胞质或液泡中有一个或多个蛋白体存在,一些伴胞中有特异性的非外壳蛋白存在,一些细胞中有一些不定形的粒状内含体或砂状结构,而在病株的不同叶位,这种砂状结构数量不同,以+1叶所见最多.研究结果还佐证了前文有关叶绿体中淀粉粒的过量累积可能引起叶绿体的破坏及其后叶片褪绿病斑形成的假说,并推测这可能是同化产物的运输通道受到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4.
 在砂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水平氮锌配施对白三叶生长、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缺锌条件下,随供氮水平增加,植株干物重、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氮锌配施表现为拮抗效应。在足量供锌条件下,中量供氮,植株干物重、叶片叶绿素含量高于低量供氮,氮锌配施表现为协同效应;与低水平供氮相比,当高水平供氮时,白三叶各组分干物重、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 氮锌配施表现为拮抗效应。白三叶叶片超显微结构表明,低锌条件下,随供氮水平增加,叶绿体结构变差,基粒及基粒片层、基质片层数量下降甚至解体,光合能力显著下降。足量供锌时,以中量供氮叶绿体基粒及基粒片层、基质片层数量最多,内部结构有序性最高,光合能力最强。叶绿体超显微结构变化与白三叶干物重、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95.
杜仲叶黄酮的超声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贾征  黄文  薛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286-1288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了超声提取杜仲叶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以杜仲叶为原料,40%乙醇为提取液,m(杜仲叶)∶m(提取液)=1∶60,浸泡2.5 h后,每次超声1 h,重复处理2次。在该条件下,黄酮提取率为17.14%。同时,测定了杜仲叶黄酮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研究表明,杜仲叶黄酮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均有较强的清除作用,而且随着黄酮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是一种天然有效的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96.
毛竹叶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毛竹叶为实材,采用同时水蒸气蒸馏萃取、挥发油提取器、超临界萃取和索氏提取等4种方法提取毛竹叶挥发油,用气质联用仪测试竹叶挥发油,共检出88种挥发性化合物;通过质谱库检索及人工图谱解析,确定了68种化合物结构。采用同时水蒸气蒸馏萃取和挥发油提取器提取的化合物以醇、羧酸、烷烃类为主,C9~C16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69.10%和62.11%;采用超临界萃取提取方法获得的化合物以烷烃、羧酸为主,C9~C16化合物相对含量为22.91%,C17~C25为27.98%,C26~C38为22.78%;采用索氏提取法获得的化合物以烷烃类为主,C26~C38化合物相对含量为58.55%。研究表明,提取方法不同,竹叶挥发油成分在化合物种类、个数及相对含量方面差异很大;采用同时水蒸气蒸馏萃取和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技术能够获得较为完整的竹叶挥发油组分信息。   相似文献   
97.
针对南方甘蔗产区开展实施的甘蔗叶粉碎深埋技术,研制了一种甘蔗叶粉碎深埋还田机。本文重点设计了机具的单边平底开沟装置以适合南方砖红壤的条件要求,确定了开沟装置的结构参数;并通过扭柱型犁体曲面设计,增强了翻土和碎土能力。田间试验表明:甘蔗叶粉碎深埋还田机通过性良好;开沟装置开沟平均深度为39.95cm,底部宽度为25.03cm,上底宽为49.85cm,回土深度为11cm,开沟性能良好,工作可靠,能够满足甘蔗叶深埋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8.
TLC—UV法测定银杏叶中槲皮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银杏叶黄酮类成分槲皮素的薄支析测定方法,分析条件:硅胶GF254薄层,展开剂为苯-醋酸乙酯-丙酮-甲酸(10:8:2:1,体积比),无水乙醇作解吸溶剂,吸光度检测波长360nm。结果表明:该法精确、重现性好和线性范围宽。  相似文献   
99.
刘治  刘子凡  黄洁  魏云霞 《种子》2018,(3):28-31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木薯叶片及根际土水浸液对花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1)3种浓度木薯根际土水浸液对花生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综合效应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浓度越高促进效果越明显,当浓度为10mg/mL时,花生种子的发芽率与对照之间达到显著水平,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与对照达到极显著水平,当浓度为20mg/mL时,花生种子的芽长和根长显著高于对照。2)3种浓度木薯叶片水浸液对花生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芽长和根长均起到抑制作用,但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3)叶片水浸液和根际土水浸液处理对5个花生发芽指标平均效应的影响,以活力指数的平均效应最强。  相似文献   
100.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hyperspectral images for the supervision of quality deterioration in ready to use leafy spinach during storage (Spinacia oleracea). Two sets of samples of packed leafy spinach were considered: (a) a first set of samples was stored at 20 °C (E-20)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and these samples were measured the day of reception in the laboratory and after 2 days of storage; (b) a second set of samples was kept at 10 °C (E-10), and the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throughout storage, beginning the day of reception and repeating the acquisition of Images 3, 6 and 9 days later. Twenty leaves per test were analyzed. Hyperspectral images were acquired with a push-broom CCD camera equipped with a spectrograph VNIR (400–1000 nm). Calibration set of spectra was extracted from E-20 samples, containing three classes of degradation: class A (optimal quality), class B and class C (maximum deterioration). Reference average spectra were defined for each class. Three models, computed on the calibration set, with a decreasing degree of complexity were compared, according to their ability for segregating leaves at different quality stages (fresh, with incipient and non-visible symptoms of degradation, and degraded): spectral angle mapper distance (SAM),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models (PLS-DA), and a non linear index (Leafy Vegetable Evolution, LEVE) combining five wavelengths were included among the previously selected by CovSel procedure. In sets E-10 and E-20, artificial images of the membership degree according to the distance of each pixel to the reference classes, were computed assigning each pixel to the closest reference class. The three methods were able to show the degradation of the leaves with storage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