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37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0 毫秒
81.
以舒玛栎( Quercus shumardii.)容器苗为试验材料,研究施用不同体积分数有效微生物群(EM)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T 1(50倍稀释液)、T 2(100倍稀释液)和T 3(150倍稀释液)对苗高和地径生长均有一定提升效果,T 1和T 2处理后苗木的高径比显著低于清水对照(CK);不同体积分数EM处理后,苗木地下(根系)和地上部分(茎和叶)的鲜质量、干质量均显著大于CK;T 1和T 2显著提高了苗木叶片全氮、全磷和全钾的质量分数,对全钾质量分数的增加效果尤其显著;EM处理后显著提高了苗木叶片叶绿素质量分数、净光合速率( P n)、气孔导度( G s)和蒸腾速率( T r),而胞间CO 2摩尔分数( C i)低于CK。因此,施用EM后对舒玛栎苗木生长有一定的提升效果,特别是高浓度的T 1显著提高了苗木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82.
采用稀释平板培养法分析了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原始阔叶红松林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主要生理类群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即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0~20 cm处的土层,10 cm处数量达到高峰,总菌数最高达432.1×106CFUg-1,且随土层加深,微生物数量逐渐减少。在水平分布上,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大于非根际。三大类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总菌数的89%以上;放线菌次之,占总菌数的7%;真菌最少,占总菌数的4%。原始阔叶红松林各主要生理类群中,固氮菌数量最多,纤维素分解菌其次,解磷细菌最少。  相似文献   
83.
简要介绍了普洱茶的历史含义和固态发酵的工艺流程,重点介绍了普洱茶固态发酵的机理以及在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和各种理化指标的变化。同时还提出了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推动普洱茶固态发酵技术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4.
Summary

Research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elucidate the chemical, phys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an organic fertilizer that was inoculated and fermented with a microbial inoculant (Effective Microorganisms or EM). The quality estimation methods employed addressed the mechanistic basis for beneficial effects of soil improvement and crop yield. Effective Microorganisms or EM was utilized as the microbial inoculant that is a mixed culture of beneficial microorganisms. Tests showed that the fermented organic fertilizer contained large populations of propagated Lactobacillus spp. Actinomycetes,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and yeasts; high concentrations of intermediate compounds such as organic acids and amino acids; 0.1% of mineral nitrogen mainly in the ammonium (NH4 +) form, and 1.0% of 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a C:N ratio of 10. The quality of the fermented organic fertilizer depends on the initial water content; addition of molasses as a carbon and energy source; and the microbial inoculant. The medium pH appears to be reliable fermentation quality criterion for producing this organic fertilizer. Beneficial effects of the fermented organic fertilizer on soil fertility and crop growth will likely depend upon the organic fraction, direct effects of the introduced microorganisms,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microbially-synthesized metabolites (e.g., phytohormones and growth regulators).  相似文献   
85.
王继芳 《农技服务》2009,26(3):46-47
用不同浓度的"绿源生"微生物制剂,对番茄分别采用灌窝处理和栽前喷洒翻地处理;以清水和NEB作对照,比较其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以45 L/hm~2剂量的"绿源生"灌窝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与清水对照组相比增产达13.69%。"绿源生"与NEB对番茄的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6.
阐述了微生物运移机制,包括促进微生物运移的动力过程、阻滞或延缓微生物运移的阻力过程及生物过程3个方面,其中动力过程包括对流和水动力弥散作用,阻力过程包括过滤、吸附及解吸作用,生物过程因同时包含动力过程和阻力过程而单独存在。分析了动力过程、阻力过程及生物过程影响微生物运移的因素,其中影响动力过程的因素主要有流速及大孔隙,影响阻力过程的因素包括土壤质地、容重、含水量、土壤表面矿物含量、离子强度等,微生物自身因素有微生物种类、大小、表面电荷及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重金属胁迫培养对微生物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4种典型微生物(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啤酒酵母、链霉菌)为试验材料,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在不同浓度的Hg2+、Cd2+、Cr6+和Pb2+重金属离子下进行胁迫培养,通过测定4种典型微生物的蛋白质含量,探讨重金属胁迫对4种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结果]低浓度的重金属对4种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枯草芽孢杆菌对这4种重金属的耐受性比其他3种微生物要强,4种重金属离子在比较大的质量浓度范围内(5~50 mg/L)对枯草芽孢杆菌蛋白质的合成有促进作用。低浓度Cr6+对大肠杆菌蛋白质的合成有较强的促进作用;Pb2+对大肠杆菌蛋白质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其他3种微生物蛋白质合成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促进作用;低浓度的Cd2+对4种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都有促进作用。[结论]该研究为探讨微生物对重金属胁迫的生理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8.
对转基因欧洲黑杨林地和邻近黑杨林地的土壤微生物状况和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林地中转基因植株与非转基因植株间根系周围土壤3大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霉菌)数量和酶活性无显著差异,转基因林地与邻近林地土壤3大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霉菌)数量和酶活性无显著差异,初步说明转基因欧洲黑杨对土壤生态系统尚未造成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鹤茹  刘燕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1013-11014,11017
综述了生物修复类型中的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的特点及如何利用植物、微生物对污染土壤进行生物修复,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0.
土壤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对全球碳循环贡献巨大。土壤有机氮循环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而土壤有机碳对于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肥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国内外关于土壤有机碳的输入、输出和转化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研究。该文主要归纳总结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因素如微生物、温度和水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