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2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215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青海湖布哈河口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湖西北部布哈河口湖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用激光粒度仪对其进行粒度分析,并用137Cs定年法测定了该区沉积速率。结果表明:沉积物的粒度特征随着水动力条件的波动呈有规律的变化。QH06和QH08的深度堆积速率分别是0.137 cm·a~(-1)、0.078 cm·a~(-1),质量堆积速率分别是0.105 g·cm~(-2)·a~(-1)、0.030 g·cm~(-2)·a~(-1)。靠近湖岸,137Cs通量较大,沉积速率较大,分选性也较好。结合粒度特征分析得出,青海湖西北部布哈河口气候变化分为3个阶段:1853—1886年,该区气候向干旱方向发展;1886—1940年向湿润方向发展;1940—2013年向干旱方向发展。其中,1978年和1989年粒度特征的明显变化和布哈河水文资料相对应,说明了粒度特征指示该区气候干湿变化的可靠性。布哈河口环境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2.
为定量探究“红裸土”景观形成与土壤侵蚀之间的联系,笔者采用137Cs示踪法,分析了同一坡度3种不同覆被条件下土壤137Cs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的137Cs背景值为878.41 Bq/m2;137Cs在山原红壤剖面中的分布深度较浅,通常在15 cm以内;经测算,云南松林覆被下的土壤侵蚀速率为1252.34 t/(km2·a),草丛覆被下的土壤侵蚀速率为3069.718 t/(km2·a),“红裸土”中未能测到137Cs,土壤侵蚀速率呈现出“红裸土”>草丛>松林的侵蚀趋势。山原红壤覆被条件劣化是导致土壤侵蚀速率增大的重要原因,土壤侵蚀是“红裸土”景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植被保育是控制“红裸土”景观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83.
利用137Cs示踪技术,研究了宁南黄土高原阳洼流域土壤137Cs的空间分布和侵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流域137Cs背景值为1 966.99 Bq/m2,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137Cs比活度不同,且有比较明显的137Cs比活度分异.流域内林草地土壤剖面137Cs呈现指数分布模式,坡耕地剖面的137Cs则呈均匀分布模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137Cs的面积活度表现为沟台>林草地>农耕坡地,其中农耕坡地、沟台地土壤侵蚀、沉积表现出较大的变异,变异系数达65%以上.阳洼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与137Cs比活度呈现出相反的分布趋势,但都明显具有斑块状和条带状分布的特点.流域土壤以中、强度侵蚀为主,中、强度侵蚀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46%,在流域土壤侵蚀防治中坡耕地仍是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84.
本文以新疆库尔勒地区为例,首次运用^137Cs示踪分析法对我国西部风蚀地区土壤侵蚀的强度与区域分布进行了研究,分别计算出该地区荒地,耕地,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数平均值为5987.21吨/平方公里;年,3537.29吨/平方公里.年3171.31吨/平方公里.年,其土壤侵蚀强度依次为荒地-耕地-草地。并据此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退化之间的相关关系有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85.
Caesium-137 (137Cs)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oil erosion and sediment transport rate. However, depth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137Cs in the soil profile have not been considered. As a result, the erosion rates may be over-estimated or underestimated.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pth distribution of 137Cs fallout in different soil profiles using published data. Three types of depth distribution functions of 137Cs are given by using statistical regression methods, the exponential type, the peak type and the decreasing type (including uniform distribut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137Cs loss and soil erosion rate are given by introducing the regression functions. The influence of depth distribution of 137Cs on the estimation of the soil erosion rate was simulate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very different soil erosion rates could be deduced for different depth distributions when 137Cs loss is the sam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epth distribution pattern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soil erosion is estimated by using 137Cs. Simulation results also suggested that it is most important to determine the depth distribution of 137Cs near the soil surface and the annual relative loss of 137Cs by using the depth distribution of 137Cs as a criterion to estimate the soil erosion rate.  相似文献   
86.
水稻不同生育期污染主茎单个叶片结果表明,137Cs向植株未污染部位的转移与污染叶的叶位有关,植株中的137Cs主要分布在茎叶中。受污染的水稻各部位137Cs积累量与污染量呈线性正相关,植株各未污染部位137Cs比活度大小顺序为叶>茎>根>穗。  相似文献   
87.
坡耕地黑土有机碳和全氮的迁移与累积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37CS示踪技术计算东北黑土坡耕地土壤再分布速率,结合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动态,探索典型漫岗坡地SOC和TN流失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据此计算研究区近50年来SOC和TN迁移、累积平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再分布速率介于-24.61~33.56 T/HM2/A,绝大部分地区处于中度和轻度侵蚀状态,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3.66%,沉积面积占总面积的15.62%。SOC和TN的流失量与土壤再分布速率相一致,坡肩部位SOC和TN流失量最大,侵蚀损失率分别为407.57 KG/HM2/A和39.94 KG/HM2/A;其次为坡背和坡顶,平均流失量分别为244.2 KG/HM2/A和17.93 KG/HM2/A;坡脚和坡趾表现为累积,平均累积量分别为-207.2 KG/HM2/A和-20.56 KG/HM2/A。整个研究区SOC和TN的相对流失量>50%的面积分别占10.45%和11.21%。整个研究区48年来土壤净迁移泥沙量为45.54 T/A,其中,SOC流失量为612.62 KG/A,TN流失量为47.20 KG/A。考虑迁移泥沙对土壤有机质的富集作用,迁移损失的SOC和TN量比原计算值高52%。  相似文献   
88.
基于RUSLE模型的三江源高寒草地土壤侵蚀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土壤侵蚀问题在保障青藏高原乃至全球生态和生产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137Cs示踪法为基础,结合RUSL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模型, 以GIS反演为手段,综合分析三江源区2001-2012年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的特征和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影响因子呈现空间异质性特征,降雨侵蚀力因子年际浮动变化较大,但总体呈上升态势;土壤可蚀性因子呈斑块化分布特征,较高可蚀性类占到总面积的95.66%;坡度坡长因子的空间分布规律受海拔显著影响;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在研究区自西北向东南呈现空间异质性特点,过度放牧是引起下垫面侵蚀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2)对RUSLE模型的验证显示相关系数和平均均方根偏差分别为0.49和75.29%,RUSLE模型估算存在一定的高估,在没有形成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土壤侵蚀机理模型前,应用RUSLE模型仍然是较好的现实选择之一。3)利用RUSLE模型估算的三江源2001-2012年平均侵蚀量为3.1×109 t/年,侵蚀强度分级重心转移分析表明中度侵蚀、强度和极强度侵蚀重心相对集中,侵蚀程度最高的3个地区为格尔木市唐古拉乡、治多县和兴海县。4)由土壤流失量结合市场价值法,估算出研究区2001-2012年平均有机质经济损失价值为114354元/km2, 总年均经济损失达399亿元,整个研究区受土壤侵蚀现象所产生的经济损失数额巨大。因此,创新发展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分类、分级、分段、分区”的土壤侵蚀防治措施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9.
该文通过紫色丘陵区响水滩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度和坡长、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剖面中137Cs含量的测定与分析,对其侵蚀空间分布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137Cs含量的背景值为1870 Bq/m2;流域内坡耕地、林地的年平均侵蚀强度分别为4468、1759 t/(km2·a);土壤侵蚀量与坡长、坡度均指数相关;丘顶、丘坡和鞍部的年平均侵蚀强度分别为2125、4676、3625 t/(km2·a).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坡长和坡度、地貌部位对土壤侵蚀量影响很大,坡耕地是该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0.
用137Cs示踪法研究密云水库周边土壤侵蚀与氮磷流失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运用137Cs核素示踪技术,研究密云水库周边地区及白河上游地区土壤侵蚀与氮、磷流失状况及其相互之间的量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土壤表层(0~20 cm)137Cs分布规律基本符合地形地貌的变化规律,山坡上部的137Cs含量低于山坡中部与坡下部,但是如果山顶具有缓坡或山角下具有陡坡,则137Cs含量变化规律相反.根据土壤137Cs监测数据结果判定该地区基本属于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部分地区侵蚀情况达到剧烈程度.不同景观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磷分布有巨大影响: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含量均是以灌丛土壤最高,林地次之,与流域内137Cs分布规律相符合;而农田中全磷、速效磷含量最高.不同区域土壤养分含量不同:水库上游地区土壤氮素、磷素含量均低于水库周边地区.证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严重的增强了土壤侵蚀程度与养分流失量.回归模拟了土壤中137Cs、(210Pb)与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含量之间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在区域较小、景观单一的范围内可以定量分析、预报预测各采样区的全磷和有效态氮、磷含量的变化趋势.简化了监测与分析测试程序.扩大了核素示踪技术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