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4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197篇
林业   178篇
农学   453篇
基础科学   140篇
  361篇
综合类   2608篇
农作物   2006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106篇
园艺   78篇
植物保护   112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316篇
  2020年   280篇
  2019年   249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233篇
  2016年   317篇
  2015年   261篇
  2014年   410篇
  2013年   342篇
  2012年   478篇
  2011年   446篇
  2010年   365篇
  2009年   328篇
  2008年   279篇
  2007年   239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普洱茶固态发酵过程的实质是微生物代谢作用,而黑曲霉在代谢中为优势菌,对咖啡碱代谢产生巨大影响。以黑曲霉为单一菌种,分别接种到茶叶、茶汤和含咖啡碱的液态培养基,并测定不同发酵阶段嘌呤碱的含量。结果表明,黑曲霉对茶叶碱的影响大于可可碱,对可可碱的影响大于咖啡碱,在咖啡碱液态培养基发酵中,茶叶碱增加幅度最大,且与咖啡碱浓度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确定红茶提香工艺的主要技术参数,改善红茶品质.[方法]采用2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提香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完全随机试验结果显示,温度在105℃时,时间在1030 min各茶样香气、滋味和感官审评总分明显高于其他处理;随着温度升高、时间延长,L*和H a*b*值变小,色泽向红、暗方向变化;随着温度升高,茶多酚、茶黄素等成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量增加,香气、滋味和感官审评总分呈下降趋势;随着温度升高和时间的延长,香气、滋味和总分先增后减,在95℃、30 min时,得分较高.[结论]综合来看,红茶提香工艺参数为红茶含水量控制在6%左右,提香机温度控制在95 105℃,提香时间20 min左右.  相似文献   
993.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分析技术,其具有快速,不破坏样品,操作简单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首先对54 份不同年份的普洱茶近红外光谱图吸收峰的差异进行分析,然后对普洱茶的年份进行鉴别。结果表明,随着普洱茶年份的增加,其内含主要化学成分不断减少,近红外光的吸收值也不断减少,因此波峰的尖锐程度也不断减少。随后应用聚类分析技术对不同年份的普洱茶进行定性分析,从聚类分析得到的三维立体图中可以看出,各个年份的普洱茶有比较明显的聚类现象,其中有3份茶叶样品被判断为错误,识别准确率为94.444%。  相似文献   
994.
苦丁红茶加工工艺试验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苦丁茶嫩梢进行手工及配套机械加工工艺研究。对设计的5种苦丁红茶的工艺流程得出的苦丁红茶进行感官审评及内含成分检测评定,结果表明:工艺为萎凋-揉捻-发酵-烘干、萎凋-漂杀-冷却脱水-揉捻-渥堆-烘干的茶叶品质较好,其理化检测TR/TF值分别为30.3和25.8,与红茶品质接近;感官审评总体评价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995.
钱宗耀  刘河疆  王建梅  周晓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93+22352-22293,22352
[目的]分析并测定沙棘茶中的脂肪酸。[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沙棘绿茶和沙棘红茶中的脂肪酸,并通过气质联用法对脂肪酸的化学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气质检测结果表明,2种沙棘荼的脂肪酸化学组成相同,均含有十四烷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十六烷酸(棕榈酸)、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十八碳烯酸(油酸)、十八碳三烯酸(亚麻酸)、十八烷酸(硬脂酸)、二十烷酸(花生酸)和二十烷烯酸等9种脂肪酸。[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适用于沙棘茶中脂肪酸的分析和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996.
实验检测黄大茶茶汤、茶多糖类组分、茶多酚类组分儿茶素的含量,并通过自由基清除实验,以及对高脂日粮诱导肥胖小鼠肝脏和肠道氧化还原状态的调节,研究黄大茶各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茶汤和茶多酚类组分儿茶素含量均高于茶多糖类组分。相同浓度下,茶多酚类组分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最强,茶多糖类组分最弱。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茶汤、茶多糖类组分和茶多酚类组分均可显著(P<0.05)提高高脂诱导肥胖小鼠回肠总抗氧化能力(T-AOC);茶汤和茶多酚类组分显著(P<0.05)降低回肠丙二醛(MDA)含量。茶多糖类组分显著(P<0.05)降低高脂日粮小鼠肝脏 MDA的含量。3种物质均可提高高脂日粮小鼠回肠和肝脏 GSH-Px活力,但差异不显著。结论表明,黄大茶茶汤、茶多糖类组分和茶多酚类组分均具有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筛选高活性的红茶提取物。[方法]以印度大吉岭红茶为原料,采用沸蒸馏水抽取后乙酸乙酯萃取,然后将提取物进行柱层析分离;以EGCG、TP、TF、TFMG、TFDG作为对照,对红茶酯提取物进行总抗氧化、清除OH.、O2-.及DPPH.的活性实验;采用LSD法对红茶提取物与对照进行生物活性显著性比较分析。[结果]采用Sephadex LH-20,95%乙醇及不同浓度的丙酮可初步有效地分离红茶酯提取物。提取物中许多峰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极显著地高于EGCG及茶黄素类对照;不同峰组分的总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能力存在差异;相同峰组分总抗氧化和清除不同自由基能力也不尽一致。[结论]对于活性优于对照的红茶提取物,需要通过LC/MS、NMR等进一步明确其结构和其他性质。  相似文献   
998.
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种大量存在于植物体内的物质,因其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抗癌、抗衰老等性能而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多项研究表明具有抗氧化性能的物质之间大多具有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化合,其抗氧化能力往往强于单一物质的抗氧化能力。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将目光聚焦到多酚类物质与小分子物质化合所具有的协同抗氧化能力的研究上并做出多项试验。本文论述了多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机理及协同抗氧化机理,并以茶多酚与维生素C、维生素E 化合为例对协同抗氧化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99.
提高速溶茶品质的研究 Ⅰ. 酶法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速溶茶品质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对红碎茶、绿茶的有效化学成分,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蛋白酶采用酶法提取.其使用浓度纤维素酶以0.3%为宜,水浸出物提取率分别比对照高20.5%与19.6%;果胶酶以0.1%为宜,水浸出物提取率分别比对照高5.4%与5.6%;蛋白酶分别以o.4%和o.6%较好,其氨基酸提取率分别比对照高105.6%和49.5%。试验表明纤维素酶与蛋白酶组合提取互作效果最好。同时还发现采用酶法提取,可以改善提取液的香气、汤色与清澈度。  相似文献   
1000.
茶树CHS基因结构及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试验获得茶树CHS基因(CsCHS)gDNA序列,以进一步确定CsCHS基因结构;研究CsCHS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并结合茶树多酚含量进行关联分析,寻找基因中可能存在的与茶多酚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的SNP位点。【方法】根据NCBI数据库中已有CsCHS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再分别以基因组DNA和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经克隆、测序获得CsCHS1、CsCHS2、CsCHS3三个基因的gDNA和cDNA全长序列,通过序列比对方法确定CsCHS结构。利用Compute pI/Mw、SOPMA等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和比较CsCHS1、CsCHS2和CsCHS3三者蛋白质结构。以茶多酚含量差异较大的57份茶树品种为材料,分别以57份材料的cDNA为模板,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然后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筛查CsCHS编码区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合CsCHS编码区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和57份材料多酚含量,利用软件TASSEL进行关联分析,筛选基因中可能与茶多酚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的SNP位点。【结果】试验获得CsCHS1、CsCHS2和CsCHS3的cDNA序列长度分别为1 277、1 320和1 242 bp,各自均包含一个长度为1 170 bp的开放阅读框;CsCHS1、CsCHS2和CsCHS3的gDNA序列长度分别为1 600、1 330和1 607 bp。通过gDNA序列和cDAN序列比对,结合真核生物内含子GT-AG法则,确定CsCHS1、CsCHS3分别包含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内含子大小分别为323和356 bp,CsCHS2可能没有内含子。根据CsCHS1、CsCHS2和CsCHS3 cDNA序列推导三者对应氨基酸序列,比较三条氨基酸序列发现三者氨基酸同源性较高,达到92.6%-95.4%,CHS蛋白亚家族中的特征性保守位点在这三条序列中都能找到,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CsCHS1、CsCHS2和CsCHS3三者蛋白质结构高度相似。CsCHS1编码区序列中共发现71个SNP位点,SNP出现频率为1SNP/16.48 bp,无Indel,基因核苷酸多样性(π)值为0.01088;CsCHS2编码区序列中共发现55个SNP位点,SNP出现频率分别为1SNP/21.27 bp,CsCHS2核苷酸多样性(π)值(0.00530)明显低于CsCHS1;因扩增CsCHS3 cDNA序列的PCR反应成功率低,未对该基因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通过关联分析分别从CsCHS1和CsCHS2中找到2个和4个与茶叶多酚含量相关的SNP位点。【结论】CsCHS1和CsCHS3属于保守型CHS基因,且CsCHS1、CsCHS2和CsCHS3蛋白质结构高度相似,推测三者可能在茶树的不同部位或不同生长阶段发挥类似作用;CsCHS1和CsCHS2活跃,二者编码区内可能存在突变热点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