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4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6篇
  19篇
综合类   112篇
农作物   20篇
畜牧兽医   28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Eight-month-old Wulong geese were fed with the diet with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Leymus chiesensis at the same energy and protein level. The activities of plasma Alkaline Phosphatase (AKP), Acid Phosphatase (ACP), Choline Esterace (CHE), Lactic Dehydrogenase (LDH), Glutamicoxalacetic Transaminase (GOT) and Glutamatepyruvate Transaminase (GPT) were determined and then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fiber digestibility and the apparent digestibility of Ca, R Met and Cy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ivity of AKP took on a significant downtrend as the increasing of Leymus chinensis proportion (P〈0.05).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KP activity and the digestibility of crude fiber (CF), 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 and acid detergent fiber (ADF) (P〈0.05). Howev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KP activity and the apparent digestibility of Ca, Met and Cys (P〈0.05). Moreover, the activities of the other five enzymes 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digestibility of CF, NDF, ADF, and the apparent digestibility of Ca, Met and Cys (P〉0.05).  相似文献   
82.
刈割对羊草和全叶马兰生长与种间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巴雷  王德利  曹勇宏 《草地学报》2005,13(4):278-281,312
研究刈割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全叶马兰(Kalimeris integrifolia)生长与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强度越大,相对生长速率越大;留茬4.8和12cm之间差异显著;刈割改变植物间相互作用的方向,削弱种间关系在群落中的重要性;刈割对羊草生长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3.
刈割对羊草草原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刈割强度对羊草草原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强度的增大,地上现存量呈连续下降趋势,群落和羊草变化趋势相同;处理间生长量和生长速率均呈单峰型变化;生长速率对留茬高度的响应为二次曲线形式;相对生长速率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本文参照生长速率的二次曲线形式,以留茬15 cm(D 1)作为刈割强度的参数。  相似文献   
84.
添加剂对羊草青贮发酵品质和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研究乳酸菌制剂、纤维素酶和甲酸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青贮发酵品质和体外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乳酸菌制剂、纤维素酶、乳酸菌制剂+纤维素酶均显著降低了青贮饲料pH值,提高了乳酸含量(P<0.05);添加甲酸显著降低了青贮料pH值、乳酸和氨态氮含量(P<0.05);添加乳酸菌制剂或甲酸显著提高了干物质体外消化率(P<0.05),乳酸菌制剂与纤维素酶混合添加显著提高了干物质和粗蛋白质体外消化率(P<0.05)。  相似文献   
85.
羊草草原退化程度判定的植物群落学指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对象为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境内的羊草草原,以植物群落为特征,应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定量划分出了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并且对区分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植被指标选择做了初步的尝试,为牧民合理利用当地家庭牧场提供决策依据。聚类结果为从对照区(冬季打草场)出发到居民点附近存在三段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依次为0~1700m、1700~2700m和2700~4100m范围内的区域;通过测定生长盛期主要伴生植物种糙隐子草、星毛委陵菜及群落建群种羊草的地上现存量这3项敏感的植被指标,可以实现羊草草原退化程度的定量判定。  相似文献   
86.
席庆国 《草地学报》2004,12(4):332-336
经人工选择和无性繁殖所获得的灰蓝型羊草株系,蓝色特征突出,生育状况一致,可用于地面生态覆盖和绿化配景,该羊草株系与普通羊草相比,其形态特点是穗为褐色,内稃明显短于外稃;在北京地区3月底抽穗,月底开花,花期1周左右,6月初茎枝密度为182个/m2,抽穗率14.3%,尔后密度略有增加;在生长期间均可移栽,成活率100%,移栽可促进根茎向外扩展,扩展速度整齐一致;移栽后当年根茎向外扩展的距离为2.09m,尔后扩展速度减慢,移栽的最大株距为2.96m.生长期间刈割对羊草的长势有明显影响.在绿化配景中羊草栽培群落的蓝绿色与其它植物的黄绿色相映衬,能够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87.
【目的】 通过研究豆草比例对紫花苜蓿-羊草混播草地豆科植物生物固氮的影响及其生理生态机制,深化对混播群落结构和生物固氮功能关系的理解,辅助豆-禾混播草地的科学建植和管理,提高混播草地生物固氮和土壤肥力,提升草地资源生产和生态保障能力。【方法】 2017年5月,利用紫花苜蓿和羊草为试验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设计,于中国科学院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内建植不同豆草比例(紫花苜蓿占比为25%、50%、75%、100%)的紫花苜蓿-羊草混播草地,4次重复。建植一年后,通过样方取样法调查混播草地群落结构变化,测定紫花苜蓿叶片、枝条和根系生长发育、光合和水分等生理代谢特征,在测定根系结瘤特征基础上,采取15N同位素自然丰度法评估紫花苜蓿固氮效率,结合土壤水分动态监测,分析豆草比例对紫花苜蓿生物固氮的影响及其生理生态机制。【结果】 (1)混播草地建植一年后,对应25%、50%、75% 和100%设计的豆草混播比例,混播草地实际紫花苜蓿占比分别为11%、27%、53%和100%。(2)对比25%、75%和100%的初始豆草种植比例,50%的初始豆草比例下,生长季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分别增加了21.4%、36.4%和51.7%。(3)50%豆草种植比例下,紫花苜蓿植株有更大的枝条和根系生物量、叶片数量、叶片面积、叶片厚度和叶片生物量,上述指标最小值出现在100%的豆草播种比例。(4)50%豆草种植比例下,紫花苜蓿具有最大的光合速率,枝条和根系中淀粉含量最高,但枝条和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最低。(5)50%的初始豆草混播比例下,紫花苜蓿根瘤发育更完善,其生物固氮率较25%、75%和100%的豆草混播比例分别提高了13.5%、44.6%和79.2%。回归分析表明,随豆草比例变化,紫花苜蓿生物固氮效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结论】 紫花苜蓿-羊草混播草地中,紫花苜蓿生物固氮能力与豆草比例间存在非直线型变化关系。当初始豆草种植比例为50%时,紫花苜蓿生物固氮率最大。豆草比例驱动土壤水分变化,进而通过调控叶片发育和光合等途径改变了紫花苜蓿植株和根瘤发育,是其影响生物固氮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88.
【目的】 刈割是草原主要利用方式之一,植物功能群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是判别干扰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生态学指标。研究不同刈割干扰下羊草草甸草原植物功能群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了解刈割干扰下草原功能群与多样性变化过程和机制,为退化割草地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时空刈割配置为试验平台,于2014—2018年植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即每年8月初),采用样方法对各个小区进行群落植被调查。分析一年一割(G1)、两年一割(G2)、漏割带10 m(G3)、漏割带5 m(G4)和对照(CK)处理下草甸草原群落功能群和物种多样性变化以及刈割时间和不同刈割处理间的交互作用,探讨植物功能群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 研究发现羊草(Leymus chinensis)在不同刈割制度下均为优势物种,但是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呈现出羊草重要值逐渐降低,退化指示物种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e)等重要值增加的趋势;两年一割处理下羊草、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长柱沙参(Adenophora stenanthina)、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和草地早熟禾(Poa ratensis)等植物重要值均高于其他处理。一年一割和常年不刈割处理下草地植物禾本科和豆科植物重要值所占比例减少,以退化植物居多的菊科和莎草科植物所占比例增加,在漏割带为10 m处理草地的豆科植物增加;刈割处理5年后,不同刈割制度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有增加,其中漏割带为10 m处理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增加明显。5个刈割处理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不同,其中G3和G4处理草地的群落均匀度有增加的趋势,分别增加16%和5.8%,G1、G2和CK草地群落均匀度指数下降,其中G1下降最大(下降了1.8%),其次是CK(下降1.6%),G2草地下降最少。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分析表明经过5年不同刈割处理,漏割带10 m处理的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植物功能群禾本科重要值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毛茛科和菊科重要值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长期高频度刈割会导致草原退化,同样对草原长期不利用也会致使草原发生逆行演替;两年一割和漏割带为10 m的连年刈割均可以缓解群落中禾本科等优势植物比例下降,促进毛茛科植物比例增加;经过5年的不同刈割处理,漏割带为10 m的刈割处理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有所提高,即对草原进行适度刈割干扰(两年一割和漏割带10 m)有利于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9.
选择吉生和野生羊草种子为试材,分别测定0、0.1、1、5、10 mg·L-1浓度的2,4-二氯苯氧乙酸(2,4-diehiohenoxyacetic acid,2,4-D)和不同浸种时间(24、48、72 h)对两种羊草种子发芽特征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促进吉生和野生羊草种子发芽的2,4-D浓度均维持在0.1~1...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